翁心植:大医精诚
翁心植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教授,在普通内科、寄生虫病学、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诸领域均有创造性贡献。20世纪70年代末他在国内最早倡导控烟工作,还与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非政府控烟组织合作致力于国际控烟运动,被誉为“中国控烟之父”。
厚积薄发 向权威挑战
翁心植的名字被业内人士所熟知,应该从20世纪40年代发现国内首例高雪病说起。
高雪病,是一位名叫高雪 (Gaucher)的外国医生首先发现的,也因此得名,又称葡糖脑苷脂沉积病。该病有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而且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同一家族中发病的都是相同的类型。
1947年,一个叫李新富的13岁男孩住进了翁心植所在的北大医院内科病房。那时许多专家、权威人士经过诊断确诊这个小孩得的是“班替病”。当时,还是住院医师的翁心植对于病情诊断结果产生了怀疑,他决定向权威发起挑战。通过对李新富的症状及其家族病史的大量研究,翁心植推断小患者很可能是得了高雪病。
因为在当时,国内还没有过高雪病的相关报道,因此他的推断立即被专家否决了。但是翁心植没有放弃,而是坚持着自己的研究,经过大量细致的调查化验,他果断地给患者做了脾穿刺。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穿刺物的涂片以瑞氏染色找到了高雪细胞,高雪病确定无疑。就这样,在一片质疑声中,翁心植用事实征服了一切。
一位初出茅庐的住院医生成为了国内第一个发现并诊断高雪病的人,这在当时的医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这一年,翁心植年仅28岁。
当时担任北大医院外科讲师的吴阶平目睹了这一切,他欣然断言:翁心植如此善于思考、敢于突破旧框框,将来必能出人头地。
正如吴阶平所说的那样,自首次发现和诊断了国内首例高雪病后,在随后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翁心植又多次成为我国医学界的“第一人”:
——在国内第一个总结了白塞病的内科临床表现;
——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白塞病并发主动脉瓣损害,并提出结核自身免疫反应是本病发生原因之一;
——在国内首次发现雄性激素低下是老年男性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冠心病防治开辟了新的思路;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心病防治方面进行大量研究,组织全国范围内的协作,取得了率先应用肝素治疗肺心病和在肺动脉高压诊治方面的一系列成果;
——在国内最早倡导控烟工作,被誉为“中国控烟之父”,并两次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或健康金质奖
章。
一生追求,敢于挑战。这一系列的“首创”,既有翁心植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又有他的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吴阶平院士曾这样评价翁心植:翁大夫的医学知识和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是博与深兼备,像他这样的内科医生现在已经很少了。
妙手回春 仁心仁德
在内科学界,翁心植是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峰。随着学科越分越细,一名医生能在一个领域有所作为,已是殊为不易了。然而,翁心植却在普通内科、心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诸多领域,均有创造性成就。
有一对年逾古稀的老夫妇,每年春节他们都会精心雕刻几盆水仙花送给一位救命恩人。那美丽的花儿,融进了两位老人的感恩与祝福,也时时让他们忆起30年前结识翁心植大夫的点点滴滴。
那一年,42岁的刘国占得了一种怪病,“体内哪有粘膜哪烂”,所有的医院都给出了一个答案:回家吧,这种病没得治。
绝望中,有人告诉刘国占的丈夫李雪松,北京有一个人能看这种病,在北京朝阳医院,叫翁心植。于是,李雪松给翁心植写了一封信。没想到,短短几天后,李雪松、刘国占夫妇收到了翁心植的亲笔回信,信中翁心植请刘国占马上到朝阳医院看病。翁心植把刘国占的怪病确诊为罕见的白塞病。这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血管炎性疾病。对症下药,手到病除,翁心植把刘国占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就这样,每年春节翁心植总会收到刘国占夫妇送来的水仙花,30年来,从没间断。
多项首创 博与深兼备
20 世纪70 年代后,翁心植又在北京朝阳医院转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呼吸疾病。
他认为肺心病虽属心脏病,但究其根源绝大多数是由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或肺部疾病引起肺动脉高压导致心脏受损。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他组织成立了全国肺心病防治研究小组,并分6大区在各省市成立了相应组织,形成了相互交流协作的严密组织网络。
他在国内创建呼吸重症监护室,率先应用肝素治疗肺心病,效果显著,比国际上提出这一方法早了近20年。
经过翁心植30 多年的奔走呼吁,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终于在1999 年6月11日正式挂牌。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术精湛,品质优秀,服务周到的专业医护人才,当2003年非典疫情突然袭击北京时,这些人发挥了抗击非典主力军的作用,为战胜这一人类新的传染病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0年以后,1919年出生的翁心植已逾80高龄,但他依然坚持出门诊。问他为什么?
他说,“这对病人对自己都有好处。我积累了很多疑难病方面的经验,可以为病人解除痛苦,而自己常为病人看看病可以减缓头脑退化。”
女儿翁维馨曾问父亲:“您这么辛苦地工作,图的是什么?”
“我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路遇一个不认识的人,叫我翁大夫,说哪年哪月把他的病治好了。”这就是一名好大夫,为之毕生奋斗的答案。(来源:《大众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