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 艰苦时期
乍启典的美术启蒙老师是戴紫阶和郭书年。前者是五县联师的美术教师;后者曾浪迹京城,见识广博,嗜好书画,乃回乡潦倒文人。做工之余,乍启典常绕于两位先生膝下,听他们传授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的各种画法,讲述古人的逸闻轶事,憧憬着似幻如烟的艺术王国的玄妙。晚上,他用农家的锅底灰作墨汁,或用烧火未燃尽的树枝为炭笔,借着如豆的灯光,在粗如树皮的火纸上进行各种素描练习。乍启典经常谈起当年的情景:“在家乡低矮湿暗的茅屋中,晚上点燃的这盏油灯,常被家人端来端去照明,我的绘画也只好时断时续,不时地摸黑琢磨、书空。”艰难的家境与原始简陋的学习条件磨砺着倔犟的艺术人生。
艰苦时期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乍启典在庆祝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曾写诗回忆道:“三八冬日拂晓天,一声巨响震心寒。闪光四射飞弹片,乌烟一团爆铁丸。蔡家园里树削半,窦氏门中人嚎惨。如此‘东亚共荣圈’,那知狄城尽齐田!”16岁的乍启典被日寇抓去当苦工,在枪口与皮鞭下强迫修炮楼,他饱尝了亡国的悲哀,也激发了强烈的反抗意识和爱国热忱,这些都体现在他日后的画作之中。18岁时,乍启典借阅通读了《板桥集》。他把郑板桥的题竹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作为自己做人、学习书画的座右铭。他不仅揣摩出了板桥书法的奥妙和“燮以书之关钮入画”的真缔,更重要的是学到了郑板桥关切现实,同情人民,忧世疾俗的思想境界,真可谓受用终生,一直到他晚年的画作和题诗,仍可窥见一斑。板桥笔下的劲竹精神激励着他,在他所钟情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道路上义无反顾地走来,成就为一个有节有志的画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腥风血雨的年代,苦寒磨砺的环境,聪明绝伦的才思,向望艺术的追求,使乍启典
从青少年时代就形成了仁义忠贞、爱憎分明的品德,厚德寡言、内向多思的性格和勤奋好学、执着敬业的精神。才自内发,学以外成。教诲点拨,加之他用心思索,心领神会,渐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随着绘画技艺的长进与木工制作的实践,乍启典20多岁时就成为名闻家乡小清河两岸能书会画、细雕巧镂的民间巧匠。正如他的自题诗:“白纸一张生农村,家贫辍学做木人。痴爱书画苦无导,师法造化自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