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1997年9月26日 彭長卿 撰写《版本目錄学家 收藏家潘景郑 》
版本目錄学家 收藏家潘景郑
彭長卿
潘景郑先生原名承弼,字良甫,號寄沤,殢柳词人,一九零七年生,江苏吴县人,其叔祖即晚清著名收藏家、金石家潘祖荫,刻有功顺堂、滂喜斋丛书。潘老十二岁丧父,其祖祖同留下竹山堂藏书四万卷,潘老少长,即以翻阅经史子集和百家杂说为乐,置塾师训斥不顾也。十五六岁便节衣缩食,有志窮搜天下古文奇字。后从吴梅学词曲,并参加道和昆曲社,受教於“江南曲圣” 俞粟庐( 俞振飞之父 )。弱冠,从章太炎学经史,耽嗜图书金石;其兄博山,名承厚,字温甫,别署蓬庵(一九零四-一九四三),亦有同好,博古善鉴。兄弟俩积累二十年,藏书三十余万卷,列架插籖,编目校勘,怡然自得。
因潘老对诂训、书法、金石、版本、词曲均有研究,故深得太炎器重。一九三五年,他请潘老任章氏创办的国学讲习会讲师,并负责编制《制言》杂志,累计三十六期。一九三六年太炎故后,章夫人汤国梨率门生故旧来沪创办太炎文学院,特邀潘老来沪任教。一九三七年,日寇侵华,潘老将其师写给他的十二封亲笔信自苏州携至上海,得以保存。
不久,文学院被汪伪强令停办,潘老就此转入图书馆,专心从事古籍版本的研究和考证工作。他与张元济、叶景葵、顾廷龙等人创办合众图书馆,前后工作四十余年,勤勤恳恳,不求名利,收集、抢救了不少图书金石。
潘老喜收明代史料和地方文献,尤多善本。如宋蜀大字本《陈后山集》二十卷,为海内第一,因颜其居为“宝山楼”。明代文俶彩绘《金石昆虫草木状》一千三百篇,文俶为文征明玄孙女,一门风雅。常熟钱会也是原旧藏的《古今杂谈》前半部,后与郑振铎所得后半部一并归公,共六十四册。嘉兴张鸣珂《寒松阁全集》稿本十八册,未刻者十之四三。金匮钱泳题赠集手稿,题词者多乾隆时名士,计六十家。潘老藏书由此可见一斑了。
潘老还爱著砚,约五十方。尤以宋王著冢砚为冠,背列鸐鹆眼二十余,因自署所居为“著砚楼”。此外,明清名言亦不少;惜经沧桑,已无一存。
潘老所藏,一燬於兵火,再罹於胠箧,余者都被他人作废品处理。二三万块书版,被劈作祡爿,付之一炬。四十年心血,约四百箱古籍,竟化作云烟,能不悲乎?携沪书本有一二万册,为抚育子女十人,只能割爱变卖。一九四九年后,潘老将珍藏的典籍及长洲叶昌熾缘督庐、贵池刘世珩聚学轩所集金石拓片数千种,合计壹万数千种,都捐献给历史文献图书馆,化私为公造福后人。此外,他还捐宋元善本二十七部给北京图书馆。
潘老著作等身,编辑佚书一百三十余家,题为 《著砚楼辑佚书 》,并为他的先世辑《陟冈楼丛刊》,以纪念亡兄博山先生,又为博山编印《明清画苑尺赎》《元明诗翰 》等,都是稀世珍品。一九三七年刊《日知录补校》;一九五六年刊《著砚楼书跋》及《著砚楼读书札记》《说文古本考再补》《词律校异》《词选笺注》《图书金石题跋》等;一九五八年刊《 绛云楼题跋》《汲古阁题跋》《吟香仙馆书目》《鸣野山房书目》等;一九八五年刊《寄沤剩稿 》;一九九零年刊《千顷堂书目》。
潘老广交师友,尤以学者居多。如邓邦述、朱孝臧、傅增湘、顾颉刚、叶恭绰、黄侃、汪东、钱玄同、吴承仕、朱希祖、容庚、赵万里、周暹、王謇、郑振铎、郭沫若等。
潘老工书,善词章,有《寄沤词稿》二三千首,惜未刊行。他请唐云、陶冷月、申石伽、顾飞等数十人绘《寄沤填词图》;并请郑逸梅先生作序,用作纪念。
潘老曾任上海图书馆研究员兼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系教授,带博士生,又任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顾问。潘老秉性澹泊谦和,少言辞,然有问必答,无论何种古籍,他一看便知。王謇把潘老比作汉代刘向,是恰如其分的。
作者简介: 彭长卿,彭谷声之子,别署长青,出生于江苏宜兴。从小受父亲熏染,也深爱信札收藏,曾得其父遗藏近万通左右,但多为清末民国年间之物。彭长卿是一位学者型的信札收藏家,“文革”后在归还他千余通信札后,他遂将之修缮整理和分类珍藏,且视之犹如性命和饮食一般,1993年,其选择所藏名人书简百通,并加释文、标点和说明;还写有书简作者的小传,以及书简中所以涉及人物的小传。历时约半年始成初稿,于次年6月以《名家书简百通》的书名出版。并附每通书简照片,请郑逸梅先生作序,钱君匋先生题写书名。详见(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138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