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稿永存挚友情——略述《六庵吟稿》中与黄曾樾教授有关的诗篇
吟稿永存挚友情——略述《六庵吟稿》中与黄曾樾教授有关的诗篇
◎ 黄高宪
黄寿祺(1912—1990),字之六,号六庵。其诗集《六庵吟稿》共有八卷:第一卷为《北学集》;第二卷为《南旋集》;第三卷为《海疆集》;第四卷为《朝阳集》;第五卷为《山居集》;第六卷为《华香园集》;第七卷为《华庐集》;第八卷为《意园集》。1986年1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六庵诗选》选录了黄寿祺的诗词作品五百多首,约占《六庵吟稿》的四分之一。
黄寿祺于1946年8月起,在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任国文科教授、科主任。解放后,福建省立师专更名为福建省立师范学院,以后又与福建协和大学等校合并,成立福州大学。1953年9月,福州大学更名为福建师范学院。黄寿祺一直在中文系任教。1955年9月至1966年“文革”前夕,他担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要讲授中国古典文学。
黄曾樾(1989—1966),字荫亭,号慈竹居主人。他于1949年春,受聘为福建音乐学院教授。解放后,先在福建省立师专数学系任教,讲授投影几何,后任福建师院中文系教授、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主讲外国文学。
解放后,黄寿祺与黄曾越在同一所学校任教,一起工作了十几年。黄寿祺长期研究、讲授中国古典文学、《易》学等课程,而黄曾樾系法国里昂大学文学系毕业的博士,主要研究、讲授外国文学等课程。由于黄曾樾国学功底深厚,其博士论文《老子、孔子、墨子哲学的对照研究》,1925年发表于《法国里昂大学学报》。1931年,他辑录的《陈石遗先生谈艺录》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他还著有《左海珠尘》、《慈竹居诗钞》、《慈竹居丛谈》、《慈竹居集》、《中国古典文学讲义》、《外国文学讲义》等。此外还出版了《埃及钩沉》等著作。从他的著作可以看出,他热爱国学,且对国学深有研究,因此,他与黄寿祺成了志同道合的挚友。
黄曾樾1966年秋辞世,距今已近42年。四十多年前黄寿祺与黄曾樾之间的交往实况已难以寻觅,但《六庵吟稿》为我们再现了他们之间的高谊隆情。
黄寿祺《六庵吟稿》中与黄曾樾有关的诗篇主要保存在《朝阳集》 (1951— 1966)、《华香园集》(1972--1981)两卷诗集中。《朝阳集》中没有收录黄寿祺 1951年2月至1956年10月之间所作的诗。1956年11月至1958年8月之间,他所作的诗数量较少。因此未见到他与黄曾樾交往的诗。
1958年9月,黄寿祺作《万里社秋收次韵答荫亭》。
万顷黄云接白云,丰收亘古未前闻。颂扬合有如椽笔,俊逸清新我婉君。
附: 《荫亭原唱》
高秋天气抹微云,如此丰年古未闻。莫笑黄牛骑当马,抢收南亩共诸君。
附: 《祥耀和作》
长空一碧净秋云,获稻歌声四野闻。信手田园成雅兴,诗情惭愧不如君。
1958年正值“大跃进”时期,知识分子须到人民公社参加劳动。这三首诗是黄寿祺、黄曾樾、陈祥耀三友相互唱和的诗。他们歌颂丰收,心情愉悦。
1960年3月24日夜,黄寿祺《慈竹居主人去岁赠端砚,今夜始用以试墨,感而有作,即以为谢》二首:
其一
绝爱诗人黄荫亭,数竿潇洒植门庭。任他秾李天书桃艳,坐对琅玕眼独青。
其二
片石端溪岁几经,故人贻我旧仪型。桥亭卜砚今何在,欲继叠山一泐铭。黄寿祺在第一首下方注: “荫亭尝峻却其姨夫梁鸿志之逆招,筑慈竹居以明志,故结句云然。”由此可知,黄曾樾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拒绝在伪南京政府任高官的姨夫梁鸿志的聘任,毅然与梁鸿志分道扬镳,而且对梁鸿志的逆行进行了严厉的谴责。黄曾樾筑“慈竹居”,是为了表明其绝不与汉奸为伍的坚定决心。因此,黄寿祺作的这首诗不是一首一般的写景抒情诗,而是一首赞扬黄曾樾爱国行为的诗篇。第二首开头两句,诗人感谢挚友慈竹居主人赠其端溪名砚。诗人从端砚联想到“桥—亭卜砚”。南宋末年,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信州(今江西上饶)弋阳人,宝佑四年(1256)与文天祥为同科进士。德佑初,以江东提刑知信州,抗元不屈,其兵败后,流亡福建建阳山中。后卖卜于建阳桥亭。“桥亭卜砚”即谢枋得卜时用的歙砚。宋亡,有人劝其出事元,遭到他严词拒绝。行省逼之北行,至大都,恸哭不食,绝食而死。历史上人们将谢枋得与文天祥并称“文谢”。在天津艺术博物馆中藏有一方桥亭卜卦砚。砚为长方形,砚面上刻有“桥亭卜卦砚”五个篆字,左右两侧面有草书铭:“此石吾友也,不食而坚。语有之:人心如石,不如石坚。谁似当年,采薇不食。守义贤也。”砚背正中楷书铭: “宋谢侍郎砚。”右下角有“程文海铭”四个字,右有:“大明永乐丙,申七月洪水去桥亭易为先生祠扫地得之,闽后学赵元。”底侧、右侧分别有清人查礼隶书铭。(3)显然,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谢枋得等历史上爱国英雄的敬意,这也是黄寿祺进一步对好友黄曾樾爱国思想的肯定。
黄寿祺在这两首诗的后一行写道:“荫亭曾嘱书好赠之,迄今未书,附记于此。”这说明,黄曾樾十分喜爱这两首诗。
1960年秋,黄寿祺作《闻荫亭长子能容结婚,书此以贺》诗云:
海上清秋月倍圆,欣闻闻嘉偶缔良缘。
一书远慰阿翁意,红烛高烧照绮筵。(4)
黄曾樾长子黄海(字能容),1948年7月自厦门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在台湾电力公司工作。这首诗以轻快的笔调,对黄海喜结良缘,表示由衷的喜悦和真诚的祝福。当年海峡两岸隔海难相望,“一书远慰阿翁意”,使人联想起“家书抵万金”的珍贵。黄寿祺与黄曾樾的喜悦和友情跃然纸上。
1961年6月黄寿祺作《夜坐怀荫亭》,诗云:
别君匝月如经岁,每对云恋念起居。想见乌山寥寂夜,一灯犹自理残书。荫亭闲暇时,辄以修补残书为娱。尝作《为书延寿圈》。(5)
此诗似乎平淡无奇,但与挚友之间的深厚感受,通过简约、自然的诗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963年重阳,黄寿祺作《次韵答笠山兼怀荫亭》:
南朔邀游任所之,岂缘名利竞奔驰?别来又届重阳节,诗到常钦一字师。治易何曾排正叔,笠山于易宋程氏,而余则妄欲兼宋汉宋,而网罗古今,故亦不排斥正叔之所长。赏音能不忆钟期。怀人独自看秋月,不觉凉飚掠鬓丝。
诗中表达了诗人不是为了名利而奔忙。诗人研《易》,从不排斥程氏易学。程颐(1033-1107),字正叔,号伊川,北宋著名理学家、易学家,著有《伊川经说》、《伊川易传》等。黄寿祺在《论易学之门庭》(7)等论文中论述了他的“从源溯流”、“强干弱枝”等治易思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包树棠(字笠山)、黄曾樾两位好友的思念之情。此诗清新自然,真切感人。
1963年12月,黄寿祺作《次韵和叔有》,诗云:
岁暮思乡亦有因,每期鱼雁到京津。开函宛与亲朋对,作答常教笔札陈。佳句石仓同骨力,妙书松雪想丰神。荫亭多病笠山老,后继诗坛喜得人。(7)
诗人于1963年8月赴北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于1964年4月返回福州。因此,这首诗是在这一时期写的,诗中体现了黄寿祺对黄曾樾、包树棠两位诗友十分关心,并对游叔有等较年轻的诗人寄予厚望,并以诗勖勉之。
1964年10月,黄寿祺作《甲辰十月二十六日漫题黄兰坡先生所作荫亭《乌石山榕幄书楼图》
昔筑慈竹居,今寓老榕庐。竹羊宜独酌,榕荫宜读书。远穷三古意,横览九州图。世事常变化,浮云自卷舒。顾念林中鸟,翔集俱多娱。凝睇池上萍,聚散还一隅。但愿老来健,皓首作通儒。浩歌问吾友,此意竟何如?(9)
1966年2月4日,黄寿祺作《丙年元夜书怀即寄荫亭尊六》:
今年元夕恰逢春,坐对病妻忆故人.无限愁怀兼别绪,怕看墙角柳条新。(10)
这首诗后面有一段很长的“按语”。“按语”云:
按作此诗时,余妻已病在垂危,濒死者数矣,当时心境实甚悲哀凄凉。故写成后,并未曾寄与荫亭及尊六。越十二日,即正月二十七日(阳历二月十六日),而余妻竟死矣!又越十日,即二月初七日,始检稿交荫亭阅之。稿末有自注云:“此历谓呕哑啁哳难为听也,姑以志当时心境而巳!尊六则迄今不知余曾作此诗也。自余妻死之后,遂示再作诗。录稿既讫,回忆余妻临危情景,不禁潜然!义山诗云:更无人处簾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何其言之悲耶?一九六七年四月三日,即丁未年二月二十四日,距清明节之前两夜,六庵记。时年五十六岁,右手关节炎剧痛,已不能写小字,勉虽书之,殆不成字体矣。(11)
黄寿祺在诗后面写这么长的“按语”,这在他的诗集中是少见的。由于妻子病危,他情绪低落。此时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风暴即将袭来,诗人将自己的书怀之作寄给黄曾樾和徐宗元(字尊六)。可见,他与两位朋友之间深厚、忠实的友情。自此之后,直至1970年2月黄寿祺被下放周宁县咸村镇茶广村之前,他没有提笔写诗。
1977年6月,黄寿祺作《六月即夏历五月初五日,在介眉教授家过端午节并会见苏渊雷、吴仲匡两诗人,赋此以别》,诗云:
端阳今号诗人节,得会吟传亦夙因。东道高才铭象骨,故人左海记珠尘。子瞻易学多玄览,季重书辞总轶伦。粟末松花风物好,何年再晤此江滨。(12)
在“故人左海记珠尘”句中,黄寿祺注云:
亡友永安黄荫亭曾樾 博览闽中先辈遗书著论六十五篇 为四卷
名曰《左海珠尘》,今遗稿不知所在。荫亭与介眉渊雷,仲匡均雅故。(13)
黄曾樾所著《左海珠尘》按此记载,该书分有四卷,共有文六十五篇。此书至今日仍无下落。从这首诗及其注释中,均可看出黄寿祺对《左海珠尘》的散佚、探感惋惜。这首诗满怀对巳故友人的思念。
俞元桂在《老树当风叶有声——记黄寿祺教授》一文中写道:
黄老笃于师友情谊,数十年不衰。吟稿与业师尚节之先生、友人杜悦鸣、包笠山、黄荫亭、王确斋,陈喆庵等赠答之作甚多,遣怀述志,砥砺德行,遥寄相思,情深意切。(14)
俞元桂亦是黄寿祺的挚友,他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他与黄寿祺一起工作长达四十多年,对黄寿祺的治学、为人等各个方面均非常了解。他对黄寿祺诗作的评论十分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