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明达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88291671
本馆由[ xml ]创建于2010年11月24日

毕业论文——肖明达2010年10月所著

发布时间:2010-11-25 20:28:15      发布人: xml

摘要
关键词:带状疱疹  中医治疗   针灸
带状疱疹是一种被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以皮肤疼痛和水疱形成为特点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其发病原因主要是某些因素,如感染、肿瘤、神经系统障碍等引起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于人体内的病毒被激活,而诱发本病;发病机理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脊髓神经后根和脊髓后脚内或脑神经节内大量繁殖,致使这些组织发生炎性反应。本病中医称之为蛇串疮、缠腰火丹、蛇丹、蛇缠腰等,认为本病多因正气不足,外受毒邪侵袭,毒邪化火,湿热搏结,侵淫肌肤;或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热,化火生风,郁于肌肤;或因饮食失调,脾经湿热内蕴,搏于肌肤而成。
一、诊断:在诊断上本病好发于成人,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呈显著上升趋势。
(一)典型表现: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或灼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3-5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病程一般2-3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二)特殊表现:
1 眼点状疱疹:系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多见于老年人,疼痛剧烈,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
2 耳带状疱疹:系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耳道或鼓膜疱疹。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nisay-Hunt综合征
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带状疱疹在发疹前、发疹时以及皮损痊愈后均可伴有神经痛 ,统称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如果皮损消退后(通常4周)神经痛持续存在,称为PHN。
4 其他;与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异有关,可表现为顿挫型(不出现皮疹仅有神经痛)、不全型(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即消退)、大疱型、岀血性、坏疽型和泛发型(同时累及2个以上神经节产生对侧或同侧多个区域皮损),病毒偶可经血液播散产生广泛性水痘样疹并侵犯肺和脑等器官,称为播散型带状疱疹。
二、治疗措施:
(一)西医疗法:主要是抗病毒疗法(口服阿昔洛韦片,泛昔洛韦片等)、镇痛疗法(是抗病毒疗法的辅助手段,如糖皮质激素、甲氰咪胍等)、局部疗法(外用炉甘石洗剂或阿昔洛韦软膏)、神经阻滞疗法(如受损局部神经阻滞、硬膜外阻滞、椎旁神经阻滞等)
(二)中医疗法:根据临床表现,参合传统辩证,分为火毒、湿毒、气滞血瘀三型而施治。《医宗金鉴•缠腰火丹》曰:“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其病位主要在心、肝、脾三脏,心火旺则血热,热灼肌肤,故痛甚;脾气虚则湿不运,水聚积于肌肤,故水疱多;肝郁化火,并与心火相连,故皮肤焮红,痛如火燎;肝郁乘脾,脾失健运,故湿盛。
1、中药汤剂分型治疗:
(1)热盛证证见皮肤潮红,疱壁紧张,疼痛剧烈,伴有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治宜清泻肝胆实火法,方选龙胆泻肝汤化裁。
(2)湿盛证证见皮肤淡红,疱壁松弛,疼痛较轻,纳差或腹胀,大便溏,舌质淡,苔白厚或白腻,脉沉缓。治宜健脾除湿法。方选除湿胃苓汤化裁。
(3)若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者,属气滞血瘀,治宜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法,方选柴胡疏肝饮化裁。
2、外治中药:如青黛、冰片、二黄汤湿敷,并加用TDP患处局部皮肤照射。或新鲜马齿苋、蒲公英捣烂外敷。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3、针灸治疗以针刺为主,配合艾灸、放血。
(1)取穴主要是阿是穴、夹脊穴。头面部者加合谷,腰以上者加曲池,腰以下者加阳陵泉,肝经郁热者加行间,脾虚湿蕴者加阴陵泉,气滞血瘀者加太冲、血海。阿是穴是指皮损周围,特别是蛇头、蛇尾。夹脊穴则取皮损相应之夹脊穴。
针刺阿是穴能有效截断疱疹的进一步蔓延,迅速阻断对神经的进一步损害,调和局部气血,因而能收到消炎、活血、止痛之效,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
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经脉之间,可调节督脉、足太阳经脉乃至全身之阳气,达到通调脏腑经络的目的,使瘀滞得通,正气得助。
现代神经解剖也已证实(1),夹脊穴附近均有脊神经后支分布,其深层有交感神经干,交感神经椎旁节及其与脊神经相联系的灰、白交通支分布。针刺疱疹相应神经节段分布区域之夹脊穴,可刺激以上结构及其周围组织,可能一方面是神经中的痛觉纤维传导阻滞,同时针刺还能提高机体痛阈,增强机体对疼痛的耐受;另一方面刺激夹脊穴引起的针感传导反应,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可影响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化学介质,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且远期疗效好。
(2)艾灸则是以温和灸为主。热证用灸,是“火郁发之”的具体应用。张景岳在《类经》中对此作注说:“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灸法可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腠理宣通,从而达到“火郁发之”散热退热与祛邪外出的目的。
(3)放血是在皮损的周围以三棱针点刺出血。紧扣中医“给邪以出路”的思想,使邪随血出,气血畅达,壅滞之营得以宣通,通则不痛。
三、近几年来的一些相关报道:
1比较针刺华佗夹穴及西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3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即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维生素B1、 B12及口服消炎痛治疗。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3.5%,明显优于对照组72.7%(P<0.01)(2)
2 对比刺络拔罐配合艾灸与西药治疗头颈部带状疱疹,方法:治疗组35例在大椎等穴以及出疱疹处运用梅花针刺络拔罐并配合艾灸等治疗;对照组35例采取静脉滴注阿昔洛韦及外用阿昔洛韦霜治疗。结果7天后治疗组愈显率为85.7,优于对照组的51.4(P<0.01)(3)
3 穴位埋线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方法:痛区阿是穴及支配的神经节段夹脊穴穴位埋线,10天埋线1次,次数是疗效而定。效果:26例全部治愈(疼痛消失随访3月无复发)。埋线1次痊愈者8例,埋线2次者13例,埋线3次者5例。(4)
4 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方法:得宝松注射液1ml加2%利多卡因1-4ml穴位注射相应病损夹脊穴,每次2-4穴,每穴注药1-2.5ml,2周1次为一疗程,共治疗1-4疗程。效果:痊愈为疼痛消失,功能恢复,计51例,占78.5%;显效为偶有疼痛,功能恢复,计8例,占12.3%;有效为疼痛减轻,功能改善,计6例,占9.2%。总有效率为100.0%(5)
5 龙眼穴放血治疗带状疱疹,方法:龙眼穴(拇指指间关节背面两侧突起处,即大骨空两侧突起处,因形似龙眼而得名)三棱针放血。效果:全部26例患者经过1次治疗后即针刺第2天疱疹开始结痂,疼痛减轻,1周左右痊愈,且无后遗神经痛。有效率100.0%(8)
6 2007年的书上
小结:西医认为带状疱疹因免疫功能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感受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而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多因火热病毒侵犯,外溢皮肤而发。皮疹多沿肝经循行分布,初起常以湿热为甚,故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多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的龙胆泻 肝汤。龙胆草泻足厥阴肝经之热,柴胡清足少阳胆经之热,黄芩、栀子苦寒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使热从小便去,生地、当归滋养肝血,活血通络。
阿昔洛韦是西医治疗带状疱疹的首选药物,抗病毒药物,能抑制病毒DNA的合成,显示抗病毒力强。早期应用可以减少排毒量,促进病损愈合和缩短疱疹后神经疼的时间。但从临床观察却是效微且缓。
近年来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报道较多,虽然病症不尽相同,治疗方法各有差异,但是各报道皆取得较好的疗效。从目前来看,针灸治疗本病具有疗效快、副作用小、后遗症少、方便、实用、费用低、安全、患者易接受的优点。针灸可单独使用且效果很好,若配合中药汤剂、西药抗病毒等其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则疗效更佳,既缩短了病程又减轻了痛苦,更是消除了顽固的神经痛后遗症。病人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慰民。夹脊穴定位的研究。上海针灸杂志1987;6(4):23
2谭奇纹 。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2004; 24 (8): 537- 538
3宋亚光,等刺络拔罐为主治疗头颈部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中国针灸2004;24(9): 624-626
4段俊英。穴位埋线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6例 。中国针灸2006;26(8): 577
5刘仲杰 刘 华。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65例中国针灸2006;26 (3): 208
6洪 锋 孟 韧。龙眼穴放血治疗带状疱疹26例 中国针灸2006;26 (3): 226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