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田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86647737
本馆由[ 枯形阅世 ]创建于2012年07月02日

第四篇 农民事业(1)

发布时间:2012-07-28 04:52:34      发布人: 枯形阅世

                 第一章         

清朝初期,高家洼子村是满族人独居的山村。满族土地领主,有的自己耕种,有的自耕兼出租土地为生。他们是:隋氏、傅氏、陶氏和高氏。其中:高氏农耕和驼运并举为生。租地为生的有:关氏、孟氏等户。有的农民于农闲季节,进山狩猎或采挖珍贵山品。

高家洼子村土地占有面积最多的是吉林市清政府管库银的金氏,人称金仓官。占有今1社、2社和石嘴子8社、9社的全部土地。出租土地收取租粮和砍伐林木出卖木材收入,供其享用。

从清代中叶莅公元1940年,居住该村的汉族人劳动发家致富,典买满族人破产户的土地。破产卖地户有:隋氏、傅氏、高氏和金氏。买土地的汉族户有:郑宝生、徐占魁和谢万忠等三户,变佃户为自耕农。蓝万财买地租给王玉耕种,自己另租陶氏土地耕种。

日伪时期,因无法团居而分家者有:郑宝生、徐占禄、孙奎、刘安贵、杨庆山、孙林、夏德喜、高德禄、谢万忠、曹国栋、朴德、王玉和史玉德等户。其中夏家迁出,朴氏和曹氏兄弟均以打工扛活求生。

在日伪时期,从外地迁入本村定居户有:尹洪章买高氏土地,同其叔父尹永昌来村落户自耕;安跃、李德发、李俊成、陶永昌和于洪生等户进村租地耕种;矫振湖、史书堂和初万金租山开荒镐耕;薛广银、隋满、宫勤、赵喜堂、刘贵等户迁入打工谋生。

该村农民在冬闲季节,到东部森林采伐地区打工(上木帮)。有:王发、王友、郑中和、郑中兴、史玉臣弟兄、张青林、王襄、于洪生弟兄、朴德弟兄、史有弟兄和曹国珍等人临时外出挣钱。

在日本侵占中国的岁月里,有些人为了逃脱日本侵略者强迫组织的出劳工和上俸仕,进城学手艺。有:郑中臣学柳条编织;刘珍学自行车修理;刘春学黑白薄铁加工;徐连洁和徐连海进铁工厂学徒;谢万昌到吉林市铁路工作;隋满当店员;隋振学医;谢万忠移居天岗做林木采伐生意;孙官进吉林市打工。有些土地领主弃农进城。小盘岭沟的隋氏和高家洼子的陶永年进城闲居。

1945年,该村有居民68户,人口约400人。其中:用畜力自耕6户,畜力佃耕39户,人力镐耕5户,扛活打工15户,老幼无业闲居3户;进城学手艺共计8人。

1948年至1958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解放的高家洼子村民,耕者有其田,农民皆为自耕,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在这段时间里,有一些农民陆续离开高家洼子村,弃农进城择业,有:杨有珍、杨万山、王富、孙万盛、蓝雨田、徐连海、刘春、李德财、高荣、高俊等;还有部分农民进入党政机关和国营企、事业单位工作,有:郑中和、尹秀章、蓝玉田、薛春、蓝维田、史义、蓝秀华、王赞臣等(不包括学生毕业后进城工作部分)。

1959年至1978年,农村实行合作化、集体化。该村的农民都在生产队里参加集体劳动。按劳动能力每日记工分,年末核算。以生产队的收入减去生产费用和提留、积累后的净分配金额,除以全队的总分数,得出每个工日(10个工分)的价值,计算出个人的收入总额进行分配。农民这些微薄的收入,被生产队扣除口粮,蔬菜等款项后,基本没有剩余的分红的现金。

在那个年代,国家限制农民私人搞副业生产,更严格控制农业人口进城就业。高家洼子村只有杨忠之子杨德财和郭永林之子郭信明2人参军复原,由政府安置在城市工作(丛树华之子丛金智参军退伍后回乡务农)。

1979年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逐渐缩小城乡差别。近两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的赋税,并实行农民种地的直接补贴,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家洼子村的农民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有80%的农民一面耕种,一面进城打工挣钱。有部分农民养牛、养猪和种植经济作物。村民郭信章就是培育黑木耳的养植大户。

             第二章         

1948年前,高家洼子村的居民住宅权均属土地领主所有。为耕作方便,建于山脚下的田边地头。多是独门孤院。

房屋都是土木草房。分三间式的正厢三合院和五间式的正厢三合院。是面向南(略偏东)朝阳的宅院。

1945年,保存完整的三间式三合院有:位于1社的金宅(现由张廷荣租居和郑宝山自宅);位于2社的郑宅(现由郭广顺租居);位于5社的陶宅(现由孙奎租居)和杨宅(现由刘安贵租居);位于6社的乔宅(现由于洪生租居);位于7社的隋宅(现由王兴租居)。

五间式的三合院有:2社的金宅(杨有珍租居和郑宝有自宅);3社的尹洪章自宅;4社的2个陶宅(孙安和蓝瑛分别租居);5社的陶宅(由安跃和徐连海、关永吉租居);6社的陶宅(李德发、李俊成、李成文和陶永昌租居)。

庭院多是柴木篱笆,木条大门。只有尹洪章购高宅和陶氏旧居,庭院南北是土筑墙,大门是一间木柱草盖板门的门房,称大门楼(见图)。

房屋多是正房中间南开门,进屋是厨房。东西屋是南北对面的火炕。西厢房最北间安放碾子,南屋是牛马厩。东厢房多是仓库或居室。

陶氏旧宅是满族古式构造。正房西屋里间设西南北三铺炕,北炕连外间小屋,是内通门,炕前设木板墙和窗户。传说西炕是满族人供奉祖宗的专用炕,不准睡觉或坐卧,只有最长者老人可坐。

1948年后,房权为居者所有。因大家庭分为小户和人口增加及外地农民的迁入,该村多数农民新建二间或三间的土木草房居住。

1974年,5社农民为下乡知识青年集体户建筑了高家洼子村的第一栋砖木结构的砖瓦房。后来,4社农民也为下乡知识青年集体户建了一栋砖瓦房,尚未竣工时,该户知青均已回城,此房卖给蓝江居住。

1976年,高家洼子村为学校建筑2栋砖瓦结构的教室。

2006年,该村住宅95%是砖瓦结构的房屋。特点是单屋寝室。有部分砖房是钢窗、铝合金窗和塑料钢窗安装玻璃。房屋砖墙外皮抹水泥灰刷涂料或粘贴外墙瓷砖。建2层楼居住的有:2社的曲平,杨俊杰;3社的王德喜;6社的王凤。

高家洼子村的2社岭岗,瑷大公路南侧的山坡上,有吉林市某人建筑的娱乐休闲食宿一体的一座2层楼;还有一座“花果山”楼;一座医疗诊所(医生董华)。为高家洼子村增添了光彩。

该村建房用地都是建设者自己选择。为了居住和出入方便,多是在山边或路旁建成孤房独院,有些是毁林或占用耕地。只有4社是建成2片居民点,但也是房屋交错不成排,无街道,不雅观,通行不便,存在着无消防通道的隐患。

2006年,该村的山林和农田面积比1948年减少近两成。

             第三章         

               第一节      耕种品种

高家洼子村农民传统的耕作作物主要有:玉米、高粱、谷子、稗子和黄豆。有少量的糜子、小麦、粳子、红小豆、绿豆、豌豆、苏子、芝麻、线麻、苘麻、黄菸、各种蔬菜等。种荞麦是晚夏作物,多是割完春小麦或收完马铃薯及因受天灾废田而种荞麦。

山岗坡田多种谷子、糜子和黄豆。平川田多种玉米、高粱和黄豆。低洼田只种稗子和黄豆。

1935年,今1社农民郑宝山在河边开5亩水田种水稻,是高家洼子村最早种稻户。

1972年,高家洼子村水库建成,低洼地改为水田种水稻,不再种稗子。

2000年后,该村农民只种植水稻、玉米和少量黄豆及蔬菜。

第二节      耕种程序

高家洼子村农民沿用祖先的犁耕和镐耕。按一年四季农作物生长过程而操作。

(1)         春耕

选种。每年打场时候,选产量高、早熟、抗灾强的优质粮食留作种子。2000年后,均使用国家专业部门供应的粮食种子,不再自己选留种子。

试芽。选用良种后,水发加适当温度催芽,测定发芽率。

施肥。把没发酵的马粪点燃捂盖好使之发酵。把所积攒的粪肥翻捯均匀,运至拟种高粱、谷子或稗子等田地堆放,翻地打垄前扬撒均匀。

收茬。用镐或耲耙把玉米和高粱茬子掘出,晾干去土,运回家中烧火。稗茬翻扣于垄沟做底肥。谷茬耲出用石磙压平后,犁翻扣入新垄底做肥料。

播种。根据土壤解冻、气温和种子生长情况确定播种顺序。一般是先在岗地种黄豆。

黄豆和玉米的播种。先用犁将原来的土垄破开,在原来垄沟的位置上合成新垄,脚踏坑埯,按埯投种,玉米投种2~3粒,黄豆投种4~6粒。再用犁翻土盖严。后用耙子打碎大土块,即可防止压苗,又可以复查露土的种子。

高粱、谷子和稗子的播种。多是在黄豆或玉米地轮种。先用犁蹚成高垄,用石磙压平,再用耲耙在垄上耠出直而浅沟。用点葫芦装盛种子,在葫芦前部开小口板桶敲打,使种子均匀地播撒在垄上沟中。由人在垄上步行踢薄土盖种子踩实。

旱田均用磙子轧平保墒。

2000年后,一般使用机械化耕种。先粉碎茬子,再翻土成垄,施用化肥,埯种。

水稻种植。1972年高家洼子村的洼地大面积改为水田,种植水稻。先选种发芽,再于旱地建塑料薄膜大棚,做土床,施用底肥,撒扬稻种,浇水培育。稻苗长至15厘米至20厘米时,拔起运至稻田插秧。

稻田先翻扣稻茬,再用水泡田,粉碎土块成泥状耙平施用化肥,在浅水的稻田里人工插秧。也有抛秧或带土移栽的。

(2)         夏耘

1948年前,该村农民夏锄,皆进行三铲四蹚,秋季收粮颗粒饱满少秕。

谷子、稗子和高粱小苗出土,就铲垄帮和苗中杂草,犁蹚垄沟松土。玉米、黄豆小苗出土2寸高,锄草蹚垄松土。

锄铲二遍,间苗。玉米每埯单株。高粱株距约4市寸成链形。谷子和稗子是多行。株距和行距各约0.5市寸。间苗后蹚高垄。当禾苗生长1市尺多高时,即蹚土封垄。玉米、高粱含苞出穗前,进行锄草,铲除分蘖后,蹚一次垄,垄台高,土封苗根部,垄沟较深。沟深土松,抗灾防涝,根深苗壮,籽粒丰满。农民有“三铲四蹚粮食满仓”,“多铲多蹚饿死狗”之说。意思是粮食成,糠秕少,做饭米汤清。

1948年解放后,该村农民夏耘,多数不进行三铲四蹚。

2000年后,农民用科学方法种植玉米,株距较近。用除草剂灭草,用化肥催苗又高又壮,多是2穗,棒大粒满早熟,产量高。

水稻种植采用化肥催苗,除草剂灭草,不用薅草、拔稻稗、割池梗。省人力,丰收粮。

今天的农民劳动量小,收粮多,比古代耕者幸福甚矣!

(3)         积肥

积肥,是农民一项重要的劳动。常年积攒人、畜粪尿。有的在底部垫土,上部放粪。有的把干草或青草扔进畜圈沤粪。农民在挂锄(铲完地)后的农闲期间,割青嫩的蒿草用土压盖,使其腐烂做粪肥,称压绿肥。也有的在其上面增加一层畜粪,肥效较高。农民有“旧土加新土,一亩如二亩”之说。

2000年后,该村农民使用化肥,已无人积肥。

(4)         秋收

高家洼子村农民,秋收是人力刀割,畜力车运,按农作物的成熟期早晚顺序进行的秋收方法。

蔴,是早熟作物,在成熟早期,杆挺皮青纤维坚韧。至成熟中晚期,杆干叶落,皮蔴易断。收割时,先用长杆的木制刀打去叶子,再用镰刀收割。割蔴时,用手抓蔴杆,严禁用刀勾(防止刀刃割断皮蔴),成捆时不能用脚踩腿压(防止蔴杆扁裂、折叠、蔴乱)。蔴捆在根稍部位各捆一道绕子。用静止的水沤一段时间,至蔴皮易脱时,出水晒干,存放不折待扒。

烟,在处暑前后开始收割。割烟时,用专用的小刀收割,在叶与茎的连接处,把茎带下一小块,俗称烟拐子。割下的烟叶堆放捂黄,挂在悬起的烟绳上(用草甸子里生长的卡头草纺成柔软结实的两股草绳,打开绳劲,夹住烟叶,烟拐子可以起到防止脱落的作用)。晾晒至九成干捆把留用,严防弄碎烟叶。

苏子和芝麻,见落叶、籽成、壳不张裂时即收割,轻放轻捆,运回。立放晒干,摔敲振出籽粒。不能用磙压,防止籽粒破损出油。

谷子、稗子、糜子和水稻,不能着严霜,杆干穗茎易折。收割时,镰刀贴地留茬矮,保留收割的草杆量。捆时,绕子和根部不能有穗,成捆后穗压穗相交立码在田地里晾晒。晾晒干透后运回堆垛,防止潮湿捂霉变烂。

高粱收割时,每人同时连割8垄,以便有空间放置割下的高粱杆,成捆后,40捆搭立一码风晾。晾干后,用刀掐下高粱穗捆好堆放。

玉米,把杆割下,成堆横放于地里,晾晒一段时间后,从杆上扒出玉米穗,堆放一起运回。装入防雨雪的透风简易铁木楼笼,风干。

黄豆在豆粒圆干、豆秧完全干死才割。用镰刀割根部,另一只手向相反的方向猛推,使其折断。割后平放在地,用高粱秸做绕子(柔软不易折)捆起,立码晾晒。捆时,忌踩,防止压裂豆荚丢失豆粒。

(5)         冬藏

1972年以前,该村无电动脱粒机,使用牲畜拉磙子,碾轧粮食脱粒。

打谷子、稗子时,在平整的打谷场(俗称场院)中,解开每捆的绕子,穗子对着穗子,铺放成内外2个圆圈。用牲畜拉着石磙碾轧。一人用木叉拨动外圈的谷(稗)秆,见穗粒完全脱落,即挑出圈外。另一人用木叉把内圈的谷(稗)翻于外圈。内圈再铺放新的成捆的谷子(稗子),按原来的方法继续操作。放在圈外的无粒的谷(稗)草,先用连枷打一遍,震掉未脱落的籽粒。捆草时,再用镰刀拍打草中的夹杂的谷(稗)籽粒。捆好的谷(稗)草堆垛。脱下的谷(稗)粒攒堆。在有风的时候,扬起谷(稗)籽粒,借风力吹起降落过程分类为成谷、秕谷,清除草沫灰尘。再用筛子筛除硬秆杂物,运回装入仓库。

打黄豆或高粱时,先解开捆绑的绕子,用叉子挑散抖匀铺成大圆形,用牲畜踩踏平,再用牲畜拉磙子碾轧。待脱粒近一半时候,翻抖再轧。见秆上无粒时挑出。攒粒风扬,清除杂物,入仓保存。

玉米一般是人工搓打棒穗脱粒。

水稻是人踏脱粒机进行脱粒,借风力选成粮,出秕谷,清杂物入仓保存。

1972年以后,该村安装了电力线路,陆续添置了电动脱粒机。脱粒、风吹、筛净、盛装一次性完成。

1973年以前,该村用石碾轧脱谷皮。先将谷(稗)子放在火炕上烘干,筛除杂物,倒入碾子上的漏斗内,流撒在碾盘上。用牲畜拉碾砣转动,轧去谷(稗)外皮,再用木制风车(俗称扇车)转动叶片扇风,把谷(稗)的米粒和糠壳分开。一日最多能碾100市斤皮谷。

1972年后,该村2队建粮米加工厂,对外加工。该厂1980年后由该队社员杨万升经营。

                 第四章         

高家洼子村是两坡一沟,有多种珍贵的丰富的物产。在地理上邻近吉林市,具有搞副业的优越条件。

1948年以前的副业,有车马的农户主要是割卖枝柴。自己有山林的割伐自己的林片;没有山林的买林片割伐。一般割伐4~5年生的林木。初春,割倒林木,捆成手量三捺粗的捆,20捆码一堆。从山坡上运山沟底部,堆垛苫草防雨。至冬闲时运到吉林市卖钱。

一般副业,春季采药材、野菜卖;割1.5米高的细柳条,扒皮,120根为一把,捆2道绕子,卖给柳编厂做编织原料;秋季采山梨、山里红、棠李子、李子等水果卖;割苕条(胡枝子,编织材料),采查条叶(做染料),采榛子,打山核桃卖钱;割乌拉草、油包草(榨油用)和苫房草;采榛蘑、黄蘑、木耳;冬季编土篮、苕条腰筐、圆筒筐和高粱秸炕席等副业。还有人在山坡甬路挖深坑陷捕狍子(麋鹿),用细铁丝下套子套猎野兔,用夹子打雉鸡(野鸡),挖洞捕黄鼠狼卖皮毛等捕猎副业。

家庭副业有养猪、牛、羊、鸡、鸭、鹅等家畜家禽。招收山蜂家养卖蜂蜜。既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又可以卖钱。

1958年集体化后,上级政策限制个人家庭搞副业,以生产队集体出马车进城运载货物(俗称拉脚)、社员集体进城打工、集体编织和养猪等形式搞副业。

1980年以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解散了生产队。该村的农民家庭青壮年男人大都进城打工,日工资20~100元不等。女青年有部分人进城打工,月薪500元左右。

有个别农民养牛或养猪。最大的养殖户是2社的郭信章,饲养10余头猪,种植黑木耳3万多把。年收入可达2万多元。

到国外出劳务。有4社的任大伟和任世伟2人先后到大韩民国打工。

2社农民杨万林在学校附近开食杂店。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