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田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86647737
本馆由[ 枯形阅世 ]创建于2012年07月02日

第二篇 地理状况

发布时间:2012-07-25 08:40:38      发布人: 枯形阅世

第一章         

高家洼子村的山岗,属于中国东北长白山西麓的蛟河老爷岭山系向西延伸的丘陵。是榆树沟的影壁山北小盘岭大顶子山向北分开的两条小山角。这两条山岗的对面坡,属于高家洼子村领土。

东山,是蜿蜒起伏,向北延伸较长的山岗。南从小盘岭大顶山向东成漫岗至小川村和王麻沟村交界处折向北,至高家洼子村和大茶棚村中间突起,形成两座马鞍形的高峰。古人称为马鞍山。山北端为较低的长岗。经石嘴子村和卡巴屯三家子转向西延伸,卧于牤牛河南岸,像一条长蛇把柳树村和小唐房屯分开。西岗,是凸凹旋迂向北漫延的短峦。从小盘岭南大顶山向北低下后又高起几座山峰。其中最高峰人称西大顶子山。该山向北低矮后又高起,即称北大顶子山。此山东麓起伏迂回于瑷(瑷珲)大(大连)公路南侧。

高家洼子村的东西两面山坡,有许多长短高低的小山脚,构成不同的沟岔。较宽大的是南部的山旋环构成的盆地。即小盘岭沟的洋草甸子。其次是东西沟宽阔的田野(4社和5社地区)。东北是马鞍山麓构成的虎口型的小平地(1社境地)。

高家洼子村的川不长,山不高,坡不宽,却秀丽雅观,物产富饶。几百年来,它养育着这里的居民生存。

       第二章             

高家洼子村有一条从南向北的小溪。发源于小盘岭的草塘中部,一块碾盘大的平地内(人称王八盖)的盆口大的泉眼。这泉水,进入附近的大小草塘坑后,流入人工开凿的河身。小溪流经高家洼子村、石嘴子村、大唐房和小唐房两屯及吴家街屯而入松花江支流牤牛河内。

该河槽,不是自然流水冲刷出来的。是在这里居住的农民,几百年来,开垦草塘造田耕种,为排水防涝而挖掘的水渠。

该河的主要支流是西小河,发源于该村4社西沟里南山脚下的草塘中泉水。从西向东流入大河里。冬夏两季或旱天无雨时,这泉眼的水流量均在50厘米宽、10厘米深。源源不断流入大河。

高家洼子村河流水终年不断。在旱情严重的日子里,水的流量不少于宽1米,深20厘米的流量。它是兴修水利灌田的宝贵财富。

1935年,小河下游居民郑宝山,在铁路南小河东岸的洼地中,改建5亩水田。

1942年,小河中游农民徐连清,在高家坟西,小河东岸的洼田里引水改旱田为水田10余亩。被郑宝山租户朴大奎依日本人的势力,强行拆坝停耕。

1948年春,住4社农民把蓝宅东侧的旱田,引西小河流水种植水稻5亩余。1949年冬土地改革中把此田定户而停耕。

1973年,该村在江密峰公社党委的领导指挥下,由各村出民工修建了高家洼子村水库。于小盘岭洋草甸的北边修筑了一座拦水大坝,蓄存草甸的泉水和桃花水、雨水约5万立方米。加之4社农民和5社农民集体修建的2座小水库,形成了高家洼子村的水利灌溉体系,正常可灌溉900余亩水田。下游的石嘴子村也有部分稻田因此受益。至2000年以来,村中的农民一日三餐均吃大米饭,土著农民祖先的梦想,今朝得以实现。大家感谢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不忘大队(村)干部,老共产党员丛树华的正确决策和丰功伟德。

该村的地下土层厚,土质松软,含水量多,适于凿井汲水。不论高岗或平地建宅,均可打井用水。1948年前,所修宅院附近都有水井,多数使用桔槔汲水。只有今1社郑宝山、2社郑宝友和6社陶庆年宅旁的井上安装辘轳,摇把绞绳汲水。

1970年后,该村的农民都在自家的室内或庭院,挖井安装钢管抽水用。

2000年后,约有15%左右的农民开始打深井,安装水泵,用电动泵抽水使用。

高家洼子村的山不高,坡不长,谷不宽,沟川短。有史以来却发生过三次较大的水灾。

1909年,清朝宣统元年夏,连降三天暴雨,平地积水沟满壕平。、又发生山啸滑坡。据目击者说:大水冲毁房屋,冲走柴草,淹死鸡猪,虽未死人,也造成一些农民日无饭吃,夜无宿处,无家可归。

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夏雨连降数日,山洪齐下,河水出槽,涌进两岸附近50的农田,大水冲毁田垅,泥沙压倒禾苗。当年减产三成。

2005年,夏降大雨,山洪流出小河,冲进小河两岸的稻田,大水冲毁稻田的池梗,泥沙压倒稻禾。这次雨水不太多,却造成较大的灾害。是缘于河身失修,淤泥增高增厚;甚至有人挖填河岸扩建水田,破坏了河槽,造成大水无道畅通,漫延淹没农田的后果。

            第三章         

高家洼子村的地势是山矮坡宽而低坦。坡地是疏松的黄沙土壤,水量充足。谷底沟窄低洼,是草塘腐质土,含水量多。地面上植物生长茂盛,是开荒垦田,种植粮菜的最佳地带。

口碑传说,该村邃古是两坡森林,一川草塘。清朝初期,始有满族人狩猎、采集者进住。清朝中叶汉族人大批流入定居,垦荒耕田为生。

早期,伐木开垦山坡岗地耕种。晚期挖塘排水为田。是几代农民辛勤劳动开发出了今日的良田。

该村的农田,绝大多数是旱田。1935年时,只有郑宝山(今1社)改旱田为水田5亩。

该村的农田,多为领主占有出租,主要是佃户租种。

1945年,该村有耕田农民45家。其中有39户是租地耕种者,占农民总数的86.7%。拥有土地自耕的农民有:1社的郑宝山,2社的郑宝友和郑中臣,3社的尹洪章和徐连清,7社的谢万明等6户;租地耕种10垧(市垧,7200平方米)以上的有:1社张廷荣,2社杨有珍,4社蓝英、孙安,5社安耀、徐连海、孙魁、刘安贵,6社李德发、于洪升,7社王兴等农民。

该村的农田,多数是洼田和坡地,少数是高山陡坡地。只能靠人力用镐锄耕种。

1949年,农村进行土地改革,该村农田归耕者所有。

1958年,农村实行合作化,该村农田归生产队农民集体所有。

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划分给农民经营耕种。

至今高家洼子村尚有耕地面积2673公亩,其中:种植水稻农田879公亩,约占农田总数的32.9%。该村的土地面积比1945年减少30%左右。减少的原因,主要是高坡陡田废耕,占用农田建宅和修路用地。

             第四章         

高家洼子村内的道路,主要是南北两条村路和东西两条村路。瑷(瑷珲)大(大连)一级公路在1社、2社边缘穿境而过,纵横交错的道路通达外地。

南北的两条路,是沿着沟川的东西山坡岗地开辟的山边地头车行路。

东山路,分为南北两段。北段,北起瑷(瑷珲)大(大连)公路,南通王麻沟村。南段,北由6社陶宅旧址过小河,南至小盘岭沟小土门岭上,通达小川村,于2006年修筑水泥路面。

河西路,北起瑷(瑷珲)大(大连)公路,经2社、4社、6社、7社等地,南至小盘岭上,可进吉林市。是该村最长的路。长约5公里。该路的水库以北路段,于2005年修筑水泥路面。

东西路的南路,位于小盘岭沟,东起小川村北岭(小土门岭),西至小盘岭顶。它是小川北部以东居民赴吉林市的主要道路。

东西的中路,位于该村的4社和5社区域内。东起长岭顶,西至腰岭上。全长2公里。是该村最长的东西路。这条路东经王麻沟、胜利(原北沙河)、苇子沟、官地渡牤牛河至瑷(瑷珲)大(大连)公路,可达蛟河和敦化等地。西过小茶棚南沟,经荒山嘴子,过松花江可进吉林市区。

该路古道是东从长岭山下沿着小水渠北侧过高家洼子河,在西小河北岸至腰岭子。是一条直线道路。1958年后,村民改道,东从长岭下折向北200米后又转向西,穿过田地过河后又折向北至蓝家大院前转向西,至孙宅旧址向南入古道,变成弯曲蛇形路。

该村中部又一条东西的路,西起蓝宅东侧的河西路,渡过小河,经高氏坟地南侧,越过山岭达王麻沟北原李宝太古宅址,通达江密峰街。它是江密峰南沟、大茶棚村的小新村和王麻沟北部居民赴吉林市必经之路,也是高家洼子村高氏驼运必经之路。今已无车马通行而荒废。

村北有铁路和公路,古代属于高家洼子村领域。1933年把公路所在地划归石嘴子村领土。

该公路是从黑龙江省的瑷珲市至辽宁省的大连市的国家级公路,简称瑷大公路。该路古代时候属高家洼子村地段,春季解冻翻浆,地面下有1米深的泥浆,车马行走陷入难拔。此路的大茶棚东岭窄而陡,难登。江密峰以东的车辆多走高家洼子村的中路,进入吉林市。

瑷大公路的大茶棚东岭,是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北方资源而在原岭南山麓上开辟的新岭,在经过高家洼子村的路段,小河上架桥,路基扩宽,洼塘垫石,路面铺沙。由于当时指挥者中饱私囊,偷工减料致使有些路段仍是泥泞难行。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道路建设,投资修建公路。经过几次建设,现已建成国家一级标准公路。

2005年,瑷大公路改设在铁路以南的高家洼子村过境,由西向东从唐房村经高家洼子村1社越过山岭至大茶棚村。

该村北侧的铁路,传说是1902年(清朝光绪二十八年)俄国沙皇时期,为了侵略中国而修建的。西起吉林市,东至敦化县城,称中东铁路。1932年,日本人在小茶棚地段建火车站,因小茶棚村是糖坊甲属地而定名,简写为“唐房”站。

唐房火车站,于2006年被沈阳铁路局撤销。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