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林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梁昌武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66715315
本馆由[ lxmzx ]创建于2014年12月29日

纪念我们的父亲(四)

发布时间:2015-03-15 13:14:22      发布人: lxmzx
 
四、达观乐天的爸爸
和爸爸共过事的人都众口一词,说他是一个好共事、好沟通、好合作,没有架子,平易近人的领导,他的第一任秘书吴兰芬叔叔跟我们讲,他从1961年到1970年给爸爸当了十年秘书,爸爸从没有跟他发过一次脾气,埋怨过他什么,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值得怀念的十年。
生活中的爸爸开朗、豁达、大度,是个仁爱慈祥的父亲。在我们的记忆中,他很少训斥指责我们,即使有了问题,也只是把我们叫到跟前,找我们谈话,晓之以理,循循善诱。在那个年代,做为五个子女的长辈,谁不发发脾气,急了还要打上几巴掌。然而我们的爸爸从来未打过我们,骂过我们,批评时也是讲一番道理,让我们心服口服。
爸爸不只对家人和蔼可亲,对战友、同事、乡亲都很实在、热情,能帮助的都要尽力去帮。老家有一位表亲,家境不好,爸爸每年都寄钱接济。十年动乱期间,他的两个朋友住房困难,爸爸就让这两个朋友来家居住,一住就是十年,那些年五个子女有4个在外地工作或在农村插队,回家时也没有地方住,只好住在客厅沙发上。
我们家的保姆都认为“梁部长”是个大好人,又好伺候,因此相处得很融洽。一个六十年代就在我们家做活的江苏籍保姆,“文革”后找到爸爸,又在我们家干了五、六年。这位保姆的女儿找不到工作,爸爸很同情她们母女俩,把她女儿也叫到家里帮忙做些家务,一直到年长的保姆70多岁又患有高血压,实在干不动了才告老回家。
爸爸对人真诚,对事认真,人又比较率性,不会耍花招,拍马屁。一次在全国林业系统会上,许多地方的林业干部抱怨说地方上不太重林业,投入少,每年的维持经费都很紧张,更谈不上扩大再生产,爸爸知道后,以自己几十年对国家投资体制的认识,实事求是地告诉地方林业部门的同志,要深入调查,结合地方实际,研究设计好的投资项目,报到上面,就有可能获得国家投资支持。这在计划经济时代,几乎是获得外部资金的唯一办法。然而不知为什么,爸爸说的这一番话被扭曲后传到当时主管经济工作的国务院领导同志耳中,这位领导同志认为爸爸的主意是给中央施加压力,是一种错误的主张,还让林业部组织批判,要把爸爸调到福建工作。一些人对爸爸挨批打抱不平,认为爸爸讲出了林业企业生存发展的实情,并无不妥。但是爸爸对此看得很淡,也没有就此心灰意懒,他以宠辱不惊的定力,正确对待这些不实之辞。后来批评过爸爸的那位国务院领导同志也觉得有些过份,又转告爸爸,说:你是个懂林业的老同志。不久爸爸就回到了林业部“官复原职”。
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人们的价值观到生活方式,从经济模式到国家体制发展方式,其变化都是前所未有的。许多人,包括许多老前辈都对社会的大变革表示了迷惑和不解,产生了许多质疑和怨气。而爸爸却把这种变化看得很透,很自然。他谦虚地认为现在这一代领导知识面广,能力强,比他们在位时并不差。要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他对祖国和林业事业的变化感到欢欣鼓舞,心满意足。至于由此产生的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也只能通过改革才能解决。而他们这一代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没必要过份操心,越俎代苞。
在一次老同志座谈会上,一些发言者大摆现在存在的问题,气氛十分紧张,主持人面对这么多老领导,制止不行,不制止也不妥,十分尴尬。轮到爸爸发言,他话锋一转,讲了一番关于自己养生的心得,立刻引起共呜,气氛也缓和下来。多年之后,主持会的老干部局的同志仍然记得在那次会上爸爸在关键时刻的巧妙引导。
其实爸爸并不是一个不问世事,脱离现实的赋闲居士,他从内心里希望国家发展的顺一点、好一点,早日实现国泰民安,民族复兴的大业。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他就几次向子女询问“次贷危机”是怎么回事,对我国的影响等。他对新出台的各种农业、林业政策也十分关注,对部里送来的有关文件都仔细研读,对人民日报、新闻联播等更是倾注心血,关心时事大事,关注民生大计,花去了他不少休闲时光。
爸爸爱学习、勤思考,更可敬的是他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与一些只会抱怨,爱发牢骚的老人不同的是,爸爸既坚守理想中的科学因素,又具有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的品格。他反对张狂、无序的暴发户作派,又鲜明地支持经过科学论证的新概念、新政策,注重生态效应的观念转变。他的开放、达观、睿智,与时代同行,不妄评,不干预在职同志工作的认识被许多老同志视为楷模和榜样。
爸爸具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那种艰苦朴素,为官为民,一身正气,不谋私利的高尚品质,他一生奉公守法,按章办事,规规矩矩,生活上俭朴简学,工作上兢兢业业,对子女管束教育很严。他的大儿子在青海三线工厂务工十一年,他也认识青海省的领导,但从未因此而打过招呼“走后门”为儿子调动工作。
记得改革开放前家里的家俱都是公家配给的,搬到新住址时常常要去挑一些家俱,爸爸从未提出什么要求,“只要能用就行”,他嘱咐道。
在家庭教育方面,他崇尚身教胜于言教的古训。他从来不检查我们的作业(恐怕主要是工作忙的缘故),对考大学报什么专业也不参与意见,我们是在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家境下成长起来的,没有附加的压力,没有今后成什么大家的奢求,没有过多的空洞的说教,然而父母却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每时每刻都影响着我们,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他们懂得真正的教育就是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就是父母自身的修为和品行,父母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子女成长的最基础的教科书,是子女成长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老师。这使我们想起了一句话:人到无求品自高。
我们可以告慰父母的是,五个子女虽然没有大的作为,在社会上出人头地,但都诚实做人,各具所长,自食其力,没有辱没父母的教诲和做人的品格。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