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署《凡尔赛和约》
中文名:戴维·劳合·乔治外文名:David Lloyd George国籍:英国出生地:曼彻斯特出生日期:1863年1月17日逝世日期:1945年3月26日
职业:政治家信仰:基督教主要成就:领导英国取得一战胜利
颁布国民教育改革法
签署《凡尔赛和约》
目录人物简介人物经历
少年时代
进入议会
贸易部长
财政大臣
劫富济贫
打垮上院
解决社保
马可尼事件
爱尔兰问题
战争风云
军需部长
战争决策
陆军大臣
战时首相
残局难收
组成新政府
爱尔兰问题
对外政策失利
提出辞呈
寂寞余生人物简介人物经历
少年时代
进入议会
贸易部长
财政大臣
劫富济贫
打垮上院
解决社保
马可尼事件
爱尔兰问题
战争风云
军需部长
战争决策
陆军大臣
战时首相
残局难收
组成新政府
爱尔兰问题
对外政策失利
提出辞呈
寂寞余生
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劳合·乔治(David Lloyd-George1863年——1945年),英国首相,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半期在英国政坛叱咤风云。
编辑本段人物经历少年时代 1863年1月17日,劳合·乔治出生于曼彻斯特。父亲威廉·乔治是威尔士地方一所小学的校长,在他不足两岁时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在威尔士依靠兄弟为生。劳合·乔治的舅父是鞋匠兼浸礼派牧师,他的许多信念正是从舅父那里吸收形成的。
劳合·乔治14岁时,舅父培养他走上当律师的道路。他在法庭上进行成功的辩论,使不信奉国教者赢得在其堂区的教堂墓地埋葬的权利,从而崭露头角。年轻的劳合·乔治容貌俊秀,浪漫放荡,1888年与M.欧文结婚,但他的爱情并不专一,许多风流韵事使宽容的妻子也难以忍受。进入议会 1890年劳合·乔治在卡那封自治市补缺选举中获胜,进入议会,这一席位他保持了55年。他很快以大胆、具有魅力、机智和掌握辩论的技巧而蜚声下院。1895年选举后,自由党处于在野地位长达10年,在这期间他成为自由党激进派领袖。他强烈反对第二次布尔战争,公开指责这是一次“非正义的战争”,1901年在约瑟夫·张伯伦和保守党帝国主义派的据点伯明翰险遭私刑处死。和平降临后,他反对根据贝尔福的《教育法》(1902)以征税的办法资助教会学校。贸易部长 1905年12月保守党政府倒台后,自由党的坎贝尔·班纳曼组阁。1906年,劳合·乔治应邀入阁,主持对外贸易部。任职期间,他提出了一些重要立法,如1906年的商船法和专利法,稍微改善了海员的生活条件,保护了英国人的发明创造权。1908年通过的伦敦港法案,建立了伦敦港务局,使对外出口有了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1907年秋,铁路工人酝酿罢工,劳合·乔治出面调停,获得解决。这使他的政治声誉大大提高。财政大臣


编辑本段战争风云军需部长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前线暴露军火供应的严重不足。英国自由党内阁发生危机。1915年5月成立第一次联合政府。阿斯奎斯仍任首相,保守党领袖班纳罗参加了政府。为解决枪支弹药问题,成立了军需部,任命劳合-乔治负责。他致力解决军火问题,提出不准以私人利益阻挠国家公务或危害国家的安全,职工会章程暂停实施;雇主利润加以限制,熟练工人必须在工厂,有关私营厂交由国家管理以及增建新的国营厂等措施。结果,保证了军火生产大幅度增长。1915年7月,公布了军需品法,对罢工的工人和停工的雇主同样给予严厉的惩罚,并严格限制军需机构的利润。战争决策 劳合-乔治对军事形势表示关切。1915年后内阁分成东线派和西线派,各自认为东线或西线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劳合-乔治属东线派。联军在萨洛尼卡战役中失利后,他建议从西线至少抽调100万军队加强东线。虽然战争形势的发展证明东线派的主张并不切实可行,他仍坚持而不改变。
随着战争的进行,依靠志愿兵制远远不能补充战争中的损失。他在1915年秋主张实行征兵制,最初遭到自由党人的反对。经过激烈的争论,1916年5月内阁终于通过了普遍兵役法,使大战的人员得到充分的供应。1916年,劳合-乔治被任命为陆军大臣。代替殉职的霍雷肖·赫伯特·基钦纳元帅。陆军大臣 当时大战的进程对协约国不利。西线双方处于胶着状态。而在东线,俄国军队战斗不力;罗马尼亚在8月参加协约国,不久即为德奥联军所败。英法军队鞭长莫及,无法援助。劳合-乔治敦促内阁采取有效措施救援罗马尼亚,未能奏效。罗马尼亚实际上退出了战争。劳合-乔治认为,战争指挥不当。12月1日,他向首相建议指派由四人组成的战时内阁,其中,首相并不包括在内。在遭到首相拒绝后,他提出辞呈。保守党的内阁成员也一致认为“政府照原样是拖不下去了”。企图迫使阿斯奎斯辞职。12月5日,阿斯奎斯辞职。英王乔治五世任命劳合-乔治组阁。12月6日,他就任首相,直至1922年。战时首相 劳合-乔治这时处于登峰造极的地位,但自由党的内阁成员绝大多数与爱斯奎斯同时辞职,只有保守党人与他合作。他首先建立了由五人组成的“战时内阁”,目的是要摆脱各部的领导以便全力指导作战,并把过去各部对内阁负责制改为对首相负责制,以加强首相的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