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少年苟嘉诚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42341932
本馆由[ 苟建华 ]创建于2024年02月01日

宁县臊子面

发布时间:2025-10-21 15:47:16      发布人: 苟建华


晨光刚漫过子午岭的山脊,宁县早胜镇的街道巷子里或者乡间胡洞里就飘起了臊子面的香气。那香气裹着陇东的麦香、庆阳的椒香,还有土灶柴火特有的暖意,从青砖灰瓦的院墙上漫出来,勾着早起赶集市的人加快脚步——在宁县人的日子里,没有什么比一碗热乎的臊子面更能开启新的一天。

宁县人做臊子面,讲究“一汤二面三臊子”,每一步都藏着老辈传下的规矩,也藏着黄土高原人对生活的较真。先说这面,必须用当地产的冬小麦磨的新面,和面时要加适量的盐碱水,也叫“灰水面”,揉面得用“三光手法”:盆光、面光、手光。老人们常说“面揉三遍,筋道上天”,面团要在陶盆里醒够一个时辰,等手指按下去能慢慢回弹,才算有了“脾气”。擀面条时,案板得用枣木或者梨木的,擀面杖要长过二尺,面团在擀杖下一圈圈舒展,从拳头大的疙瘩变成薄如蝉翼的圆片,铺在案板上能透出底下的木纹。切面时更见功夫,左手按面,右手执刀,刀刃与案板保持四十五度角,“噔噔噔”的节奏要均匀,切出的面条宽如韭叶,长可及尺,抖开时根根分明,没有半点儿粘连。


再看这臊子,是宁县臊子面的灵魂,讲究“荤香不腻,素香爽口”。选肉得用本地散养的土猪肉,肥瘦比例要恰好是三比七,肥肉炼油,瘦肉切丁。铁锅烧得冒烟,先下肥肉块,小火慢熬,熬出的猪油清亮如琥珀,再放入生姜、花椒、八角爆香、辣面子,接着倒入肉丁翻炒,直到肉丁表面泛出焦糖色,这时候关键的一步来了——必须加宁县产的老陈醋,醋要多放,得把肉丁完全裹住,咕嘟咕嘟煮上片刻,让酸味渗进肉里,中和油腻。随后加酱油提鲜,放少量开水没过肉丁,转小火慢炖,炖到肉丁软烂,汤汁浓稠,再撒上一把切碎的蒜苗,臊子就算成了。那臊子舀一勺出来,肉丁油亮,汤汁红亮,闻着酸香扑鼻,勾得人直咽口水。

最不能少的是那碗汤。宁县臊子面的汤讲究“酸香浓郁,清爽不浊”。用熬好的骨头汤做底,放入花椒、香叶、草果等香料煮出香味,然后滤去料渣,加适量老陈醋、酱油、盐调味,最后撒上切碎的香菜、葱花、豆腐丁,洋芋顶,胡萝卜丁,干黄花菜,汤就成了。这汤看着清亮,喝一口酸中带鲜,鲜中带香,喝下去浑身舒坦,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喝上一口汤,暖意从胃里直传到脚尖。

等面煮好,捞进碗里,浇上臊子,再舀一勺汤,一碗宁县臊子面就算成了。面条在碗里堆得像小山,上面铺着红亮的臊子,撒着翠绿的蒜苗和香菜,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开。宁县人吃面有讲究,用筷子挑着吃,端着碗,凑到嘴边,“吸溜吸溜”地吃,吃得越快越香,越吃越上瘾。一碗面吃完,再把碗里的汤喝个精光,抹抹嘴,打个饱嗝,那叫一个满足。

在宁县,臊子面不只是一碗饭,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逢年过节,家里来了客人,主人家必定要做臊子面招待;孩子满月、老人过寿,宴席上也少不了臊子面;就连姑娘出嫁,娘家也要在婚前做一碗臊子面,寓意着女儿以后的日子像臊子面一样红火、圆满。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奶奶就会早早起来做臊子面。我和弟弟围着灶台转,等着第一碗面出锅。奶奶总是先给我们俩各盛一碗,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那时候的臊子面,吃的是美味,更是奶奶的疼爱,是家的温暖。

如今,我在外打拼多年,吃过不少地方的面条,可总觉得不如家乡的臊子面好吃。每次回到宁县,第一件事就是找一家面馆,点一碗臊子面。看着熟悉的面条,闻着熟悉的香味,吃着熟悉的味道,就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回到了奶奶的身边。那一碗臊子面,不仅承载着我对家乡的思念,更承载着宁县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坚守。

一碗宁县臊子面,看似简单,却藏着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藏着宁县人的智慧和匠心。它用最简单的食材,最朴实的做法,做出了最地道的美味,也温暖了一代又一代宁县人的心。无论走多远,无论过多久,那碗臊子面的香味,都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成为我心中最温暖的牵挂。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