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少年苟嘉诚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42341932
本馆由[ 苟建华 ]创建于2024年02月01日

延边朝鲜族人在韩国

发布时间:2025-09-30 14:58:38      发布人: 苟建华


一个延边的朋友跟我说过一句实在话:

“我们这儿,每年都有亲戚去韩国。走了,往往就不太回来。”


这不是孤例。

2010年,朝鲜族人口大概183万;现在,约170万。

差不多每年会少一万。


为什么?答案其实不复杂。

人往高处走。

语言能当船票。

边境民族,跨出去比别人更容易。


先把人和地方说清楚。


朝鲜族,多在东北,顺着鸭绿江、图们江住下。

两个大本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约4.27万平方公里,差不多占吉林四分之一;

还有吉林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约2497平方公里。

都挨着朝鲜,抬脚就是国境线。


这条路,历史上就走熟了。

清末那场旱灾,1869年前后,半岛上日子太难,很多人渡江进了东北。1870年,鸭绿江北岸已有二十多个聚居乡;

1881年,延边地区朝鲜族过万人。

甲午之后,局势更乱,不想受日本统治的人继续往这边走。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朝鲜族约111万;

到2000年,约192万。


迁徙这回事,在边境,从来不是新闻。


可真让脚步加快的,是经济。


韩国的“拉力”,一步步做大。

六十年代,走出口导向;越战期间承接订单;

七十年代上马钢铁、造船、汽车、电子。

后来再叠加产业转移,“汉江奇迹”不是喊口号,是一单一单做出来的。


1992年中韩建交后,往来更密了。

韩国这边扩张快,劳动力却不够

建筑工、工厂工、家政、餐饮,全在缺人。


这时,朝鲜族的优势就凸出来了。


语言,是他们的船票。

会讲、能写、文化贴合,工作门槛低,生活成本小。

别人要“适应”,他们几乎“接上电就能用”。


还有一种力量,更悄无声息。

老乡带老乡,路越走越熟。


一个人去,带动一串人去。

雇主回聘,工签续办,小店里招人先问“是不是延边来的”。

有些人在那边定居、入籍,关系网、信息流和机会,就这样被稳稳地编织出来。


家门口的机会呢?


东北的产业结构调整慢,年轻人想要更清晰的上升通道、更快的现金回报。房子要钱、孩子要教育、老人要看病。


算一笔账,就知道往哪边走更划算。


这时候再看地图,你会发现

他们并不是“彻底离开”。


很多人是在两边过日子:人在韩国,钱往家里汇。

节假日回延边、长白。

孩子教育、养老医疗、房产投资,左右开弓。


今天出国务工,明天回国创业。

来来回回之间,生活半径被拉大了。


所以,为什么会不断外流?

因为差距还在,岗位还在,语言还在,网络还在。


除非有一天,本地机会明显多了、两边工资差明显小了、跨境成本明显高了,不然,这股流,会继续流。

快慢有别,但方向不变。


说到底,都是普通人的选择。

他们要的是更稳定的工资,更可见的未来,更能托举一个家的把握。

跨过去,不是背叛家乡。

只是把路,走宽一点。


地图上,它叫“跨境流动”。

经济学里,它叫“比较优势”。

在每个家庭的账本上,它只有一个词——“划算”。


当你理解了这一点,数字就不再冰凉了。

它讲的是同一件事:哪里更能托住生活,人就往哪里去。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