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熠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63812
本馆由[ dqe8qfvp ]创建于2010年02月19日

对故乡的冷峻的审视——评周熠散文集《水之湄》

发布时间:2010-09-15 16:36:43      发布人: dqe8qfvp

  作家周熠是以小说创作走上文坛的,也写过不少诗,但使他在文坛上名声大震的,却是他的散文创作。能集中展示他的散文创作实绩的便是他新近出版的散文集《水之湄》(文心出版社,1996年4月版)。

  作者的散文文本和对故乡的呈现都氤氲在一派诗意的氛围中,但这种诗意又不是优美的诗意、温香软玉的诗意,而是冷峻的诗意、深沉的诗意。究其原因,是因为作者用诗意的语言讲述的大多是一些蕴涵着深刻的悲剧性的故乡故事。故乡在游子的心中是美的,哪怕是夕阳芳草这样的寻常之物。但周熠不像某些作家仅仅写出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情有独钟就算大功告成,而是用他独具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和眼光在故乡的往事和风物中放开眼光去搜寻和发现。这就使作者平凡的故乡的影像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韵致和审美效果。《水之湄》这本散文集就是作者对记忆深处的那方风景——童年故乡的冷峻的审视和诠释。

  “民以食为天”,“食色,人之大欲存焉”。食文化是作者对故乡进行透视的一个审美视角,这类文章在这本散文集中占了很大比例,如《水之湄》、《故乡何处不销魂》、《响水滩》等。《水之湄》中作者在嫩寒的冬天里故乡的陌生的原野上麦绿初染、败草厚洁、芦花飞白、白鹭蹁跹的静美而又肃杀的图画中,追忆着幼年在泥潭中捉住的、回家烧着吃的泥鳅;《何处不销魂》中皮薄肉厚、甜酸适口的梅子;《人字形瓜庵》中“我”在暴风骤雨、电闪雷鸣中独在野外瓜庵看守后得到父亲的奖赏——咸鸭蛋、豆面馍、香瓜;《我的大学兄》中的菜汤和黑红黑红的油条;《响水滩》中中年单身汉子叉吃的被群众视为异物的甲鱼......这些今天看来再寻常不过的吃食,烙印着那个时代和精神的伤痕,饱含着作者的甜蜜和辛酸交织成的复杂情感,在这里它们成了作者折射故乡在过去那个年代淳朴的自然美、人情美及其落后、凝滞的具象,这些具象后面隐藏着拐女子、大学兄王德银、叉鳖汉子等小人物纯洁朴素的心灵和孤独、凄惶的身影。在品咂这些悲剧性的故事的同时,我们又能体察到作者对旧时代一去不复返的感慨和对社会不断向的欣悦。

  岁月悠悠千载倏过。南阳盆地积淀了深厚的楚汉文化,这种文化的气脉流贯在历代的南阳文人身上,周熠也不例外。汉文化是他对故乡进行审美的另一个视角。盘古山、卧龙岗、张衡墓、医圣祠......都能引起作者的幽古之思,这种幽古之思是独出机杼的贴近时代和生活的心音及深刻见解。读盘古山读出的是盘古精神即创造意识;访子平墓获得的是清静淡然的文人心境;观诸葛草庐感悟出的是孔明并不是一个真正“淡泊宁静”的文人,而是一个审时度势、待价而沽的政治英杰;谒医圣祠时,对别人在医圣坟前抓走香灰的举止窃笑,而自己临走却也抓了一把香灰,以期沾些圣人的灵气……这种文化,作者有时能清醒地置身其外,有时却被其浓厚地包裹起来,难以挣脱它闪烁出的光环和魅力的吸引。

  这本散文集中还有一些品味艺术和感悟人生的散文。《自然与艺术》是其中的上乘佳构。作者在《踏霜柳堤》中,对落霜后白河风景诗意的描绘中洞明了霜、雪、露的分野,顿悟出只有恰到好处、不失分寸地在作品中再创造生活,才是高明的艺术;在《开门读雪》中,由赏雪领悟出艺术上远距离的审美意识或曰恋旧情结的内涵。这些散文不仅使人品读了南阳自然景观如诗如画的清爽俊逸,也让人获得了艺术上的清鲜启悟和些许真谛。

  周熠散文中的故乡不仅是地理上的范畴,更是意念中的神游,对故乡的审视只是他观照和呈现生活的一种方式。当然,他的散文并不是这些简单的论说所能涵盖的,这只能是研究他的散文的一个方面。但仅仅从这一个方面,我们就可以深谙他的散文为什么能具有这样强大的魅力,以致被众多的读者和论者所称道。

 

  后记:为纪念南阳作家周熠的不幸辞世,特把几年前写他的一个评论贴在这里。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