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风汉韵铸文心——评周熠新作《红尘草色》
文章千古事。对作家而言,厚积薄发的规律铁定如此,而这当然也包括阅历、识见和胸襟。这样看来,命途多舛、大病初愈的周熠,以他的文心、学识和才气自当有诸多感慨、几多壮怀。果然,在大家的期待中,一个好读、耐品、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红尘草色》便应时而生。
《红尘草色》以写实手法,不加修饰、不事雕琢地把作家的一个个见闻、思绪、感悟的片段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笔端触及之处或抨击世俗、针砭时弊,或寄情山水、吟物咏志,或抚今追昔、感慨岁月,或见贤思齐、劝善弃恶,或哲思玄想、寻经问典。有展现生存危机而凸现人的精神支撑的《耕读传家》,有描摹情态心理而阐释必然的《生死之间》,更写出了读书的甘甜、作文的愉悦和为人的艰辛。睹物、思人、抒情、感怀怡然自得,内容丰富,意蕴深长,既写出文化传承中的时代风貌,又彰显出作家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可谓倾心写就五彩人生,文本毕现灵魂仪态。真个是有情有义论道德,立言立志见人品,运笔写意透出周氏的睿智、淡定和从容,读之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文学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是现代感和符号化的鲜明标志,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种主流时尚或形态。周熠的文章不能说字字珠玑,但他的情感、思想、境界、文采与他的文化人格和谐统一、相映成趣。其动感、质感、形式感相辅相成,晓理、喻世、辨是非见仁见智,每个篇章必有精文要义,下笔著文定有警句箴言,尤其文思泉涌、才思敏捷的诙谐、灵动,可谓文脉才情学贯古今。他的文章内蕴外敛,形式多样,舒缓自如,动则跌宕起伏、波澜壮阔,静则宁静致远,充满诗情画意。语言老辣而不老气横秋,意境深远而无暮气沉沉,字、词、句辞藻华丽,思、情、意鞭辟入里。读他的散文,可以感知他文笔的优美、识见的阔达、思想的隽永和感悟的独特。他的文采风格融会出他语言生动、思维缜密、叙述从容的散文品质,造就了属于他自己的言说方式——一个有着中式精神的宽容、仁爱、谦和、不事张扬而又在乎真诚施与的灵魂才可具有的情感表达,这种表达的娴熟运用使他达到意到笔随的自由境地。像《一种生命的轨迹》的生存艰辛,《作家是木头》的评品与解析,《范晔之死》的感慨与惋惜,无不是他文化积淀中的历史阐释和社会观照。实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心雕琢处,自有妙语来。他节奏明快的长短句搭配,韵律低沉,开阖有度,进退自如,使句子显得干净利落,很有力度。
曾经沧海难为水。无论文体如何变化,不变的是情怀和他真情、真诚、真挚的行文风格,还有他饱经风霜、千回百转、阅尽人间而又对文学痴心不改的执着和厚重。散文最见不得虚假、矫情和无病呻吟。以情动人使散文乃至文学充满了人文主义和人性善的温馨。写作永远是写作者心灵对存在审视的过程,当思想境界的高远精深引领言说方式并决定语言文字的品高意幽时,对“生存还是毁灭”的哈姆雷特式的存在质询,经过周熠炼狱般实践,必定会展示他多舛命运再生后的豁达、痛切和淡定。他老马识途、一叶知秋,对世事的洞悉、对人性的明察、对精神的警示是那样的贴切和准确,以至于面对《人生标签》中的小小伤疤,便能写出一番大道理并使你从中窥见人生,给人启示。《阳台春秋》对生活细节的适度把握以小见大,看似以物喻理,其见解足以呈现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心灵质量,其间包容的道理纯粹而不单薄。
“生活总在别处”,人永远是自己欲望的敌人,总有没有满足的时候和理由。一方面,许多东西因遭遇后现代和存在主义解构好像正在隐去本质和疏离中心,但消解和颠覆一切的思潮,并没有真正解决因人们更大欲求而带来的空虚和孤独。另一方面,网络世界的虚构使虚拟的想象占有人的生存空间和精神领地,人由此而排斥自己内心的真实世界。在这种光怪陆离、心浮气躁的情况下,泰然自若、无欲无求,居红尘之中而心神镇定、别无他念,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梳理文化脉络,默默耕耘好自己的文学园地并企盼一个好的收成,对作家来说也委实是件不易的事情。因而一本认真打磨的好书的价值是任何快餐文化都无法企及和超越的,它不仅使你感受文学意象带来的审美愉悦,教会你善待人生,也使你世理通达、心平气和并最终塑造你的完美人格。这就是我读周熠的《红尘草色》所能感受的一切。
南阳因了地理位置和南北文化的碰撞,其文化本源和内在精神理所当然秉承楚风汉韵,既有南方的灵秀飘逸和洒脱,又有北方的雄浑苍劲和厚重,它赋予、塑造和影响了南阳文人墨客内在的艺术气质,理所当然地使他们的作品显现出既博大精深又质朴敦厚,既传统又时尚,既沉稳又灵巧,既粗犷大气又温文尔雅,既本土特色鲜明又与世界潮流接轨的诸多复杂品性……并最终为之打上南阳的时代烙印。周熠的新作《红尘草色》所体现出的信息当能恰如其分地再现并反映这些。倘如此,它应该不失为一篇凝固南阳当代文化的一个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