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著名作家姚欣则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31094146
本馆由[ 孝爱天使 ]创建于2016年11月22日

《金积堡》

发布时间:2016-11-22 15:21:39      发布人: 孝爱天使

这首诗写于1945年5月,是已知现存的文学作品中,最早触及和正面描写清同治年间中国回教之一支——哲合忍耶教派抗暴起义历史的文学作品。诗人以悲愤的笔调,表达了对清军残暴屠戮的强烈愤慨,高调赞美了不屈的“舍西德”(牺牲、烈士)精神,歌颂了“哲合力(忍)耶”人民敢于抗暴、勇于牺牲的悲壮民族史诗。这在“农民起义”史观尚未居于统治地位、“回乱”话语处于主流的时代,体现了诗人超前的历史观念和强烈的民族情感,这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是罕见的。


建国之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姚欣则的诗歌写作一如既往,继续以回族题材为创作主体。通过对故乡、母爱、“圣地”、民族宗教生活等现实具象的状写歌咏,来表达浓郁深切的民族情感,如“深沉的邦克”、“绿色盖头的回族少女”、“金黄的锅盔”、“阿大的白帽”以及清真寺宣礼塔上的新月、古兰经中的警世之言……描绘回族社会的风俗人情,刻画穆斯林自强自立、顽强求存的品质,反映新时期回族人民生活的全新面貌。代表作品有:《回乡往事》、《回回的歌》、《乡情》、《老阿大漫步天安门》、《固原月》、《塞上吟》、《回乡古歌》、《圣地顶礼》等,多收入诗集《绿地》。


叙事长诗《瀍河的传说》是姚欣则的代表作之一。长诗取材于洛阳民间传说,描述了一名回民伍长马阿布杜,因不愿意与汉族兄弟兵刃相见,逃离军营,潜入荒野孤身生存。七年之后的一场旱灾,又促使马阿布杜决心寻找水源,造福乡里。最后,他为寻找水源而献身牺牲,头上的缠头巾化作一条小河,灌溉田苗,救济了乡亲。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回族青年,将小河命名为“缠河”(瀍河)。全诗共七节两百余行,语言朴素简练,叙事层次清晰,情节曲折完整,结构紧凑有序,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使用修辞手法丰富。表现了回族穆斯林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甘于为大众福利牺牲自身的民族品质。


综观姚欣则的诗歌创作,其特点突出表现为:用语平淡而情真意纯,轻雕饰而重内涵,真情中蕴藏着人生的感悟与哲理,质朴中体现着美的深味本质。创作取材同样平凡无奇,鲜有金戈铁马磅礴恢弘之气,但凡人俗事一吟一叹中,蕴含着炽烈的民族感情和浓郁的宗教意识。正如诗人自己所谓:“我是抱着穆斯林的虔诚信念,吟哦着郁悒悱恻的中原谣曲和质朴苍凉的西北‘花儿’,步入人生的。长天大地,风雨沧桑,那歪歪扭扭的脚印,便是我的诗。”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