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往事——范勇昌与开发区(4)
来过开发区的人都知道银帆宾馆。银帆宾馆外形设计颇为大胆,两座主楼为剪力墙式结构,造型似大海中两只不期而遇的白帆,相逢的瞬间又要匆匆离别,擦肩而过,是典型的象征主义作品。虽经20年风雨,尽管当年许多的建筑已显得有些落伍、银帆却至今依然魅力十足,青春常在。
银帆宾馆设计方案最终能被采纳与范勇昌的全力坚持有关。当时甚至有个说法,银帆宾馆不叫银帆,而是叫"老范宾馆",意思是范永昌坚持要上的项目。
银帆宾馆方案是设计师徐勤参考了加拿大一船形建筑而设计的。它的特点一是造型新颖,二是各楼层逐层收缩,因此都有露天阳台,便于观海看景。但是一开始就有人质疑银帆的设计方案,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个设计方案过于浪漫、过于大胆,有一些前卫、有一些另类的感觉。
经过专家评审组确定下来之后,范勇昌怀揣银帆宾馆的方案去向市委第二书记崔荣汉做汇报。崔荣汉当时正在住院打点滴,仔细看了银帆宾馆的设计图纸之后,他认为,这个设计结构比较复杂,在基础处理上花钱要多一些,而且上小下大、即占地面积大而实际利用面积小,楼层也嫌过低,有一点浪费空间的感觉。总之,开始崔荣汉并不看好这个方案。但范勇昌非常欣赏其创新的设计,坚持应该上这个方案。最后崔荣汉接受了范勇昌的意见,同时提出在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应加高楼层的要求。范勇昌带回来这个意见后,设计人员再三斟酌,感觉加高楼层过多整个几何图案的效果不好,于是总高度增加了两层。
方案确定之后,叫什么名字好呢?范勇昌让政治部于怀江等人帮助出主意。政治部发动大家集思广益一下子想出了10个名字,包括"黄海大厦、黄海宾馆、银帆宾馆"等,最后大家确定为"银帆宾馆"。
正由于银帆的造型奇特、新颖,一直是大连开发区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并且曾获国家首批标志性饭店奖。
还有,开发区的职业中专,也是范勇昌主持操办起来的,为开发区的教育事业打下了一个基础。
起因却是一次偶然的邂逅。
1984年初秋的一天,范勇昌回市委机关办事,中午在市委机关食堂吃饭的时候,遇到了原来金县三中的老校长于振洋。80年代初范勇昌任大连市副市长时分管文教工作,因此很熟悉这位金州区重点中学的校长。
范永昌打招呼:"老于,现在干什么呢?"于振洋回答说:"为了给孩子接班安排工作,已经退休了,现在在家干个体运输呢。"范勇昌很吃惊,“正是干事业的时候啊——那你到开发区来干吧,我们这儿正需要人。"
于振洋也是不甘心离开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因此听了范勇昌介绍开发区的情况之后,他就下了决心。
几天后,于振洋应范勇昌之邀来到马桥子。他一走进开建公司那简陋的办公室,范勇昌就对在座的其他同志说:"老于来了。我们请他来开发区办教育,搞一个职业中专,你们几位意见如何?"
于振洋在教育事业上的业绩,许多人都有耳闻,在座的几人闻言自然高兴赞同。范勇昌便对于振洋说;"给你15万元钱、15天左右时间,你把开发区的职业中学办起来,怎么样?"范勇昌好象早已摸透了于振洋愿意重返教育工作岗位的心理,事前即没有找于振洋商量,这时也没有征得他的同意,事情就这样简单定了下来。
建区之初,百事待兴,为什么要急着先建一所职业中专呢?
老开发们目光远大,考虑的是开发区的未来和发展,建设开发区了,将来这里的孩子们怎么办?外资企业进来了,需要新工人怎么办?现在的农村孩子能行吗?这些事情必须要想,更要做,成立职业中专的想法必须付诸实施。
范勇昌安排完之后,开建公司党委副书记于怀江又和于振洋作了一些具体交代,事情就定了。于振洋欣然领命,开始忙着筹备建校办学,为此把家里的两辆卡车也处理了,一心扑到开发区的教育事业上。
在于振洋的努力下,大连开发区的第一所学校---职业中专,终于在1984年12月9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学校从招收第一批160名学生起,逐渐发展成后来拥有普通高中、初中在校生过千人的学校,一直到今天的开发区职业中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