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
要是母亲还健在,那该多好啊!她喜欢热闹的地方,今年九月在后山乡举行的首届亚洲山地竞速赛肯定少不了这位80多岁的观众。她愿意在人多的地方耍,今年有好几个曾孙在沙小就读,还有孙辈们照看读书,够热闹的了,她可以在沙土耍很长时间的,但永远都不可能了。去年依依不舍地离开我家,我想把房子装修好,等把她最后一个结婚的孙子办完喜事后,才接她老人家舒舒服服的住上一段时间,谁都不会想到,她这一走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那是2014年9月30日晚上,村里举办迎国庆歌舞比赛晚会,她是忠实的观众。入秋的夜晚凉风习习,她在不知不觉中着凉感冒了,第二天下午,感觉呼吸困难,气往下沉,处于病危状态,当地医生输氧输液进行抢救。
这次感冒带发了多年来的老病,哮喘,肺病,胃病等。医生告诉我们,她这次的病不比往常,呼吸困难,提不起气,心脏有问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只能卧床治疗,不能受到颠簸和抖动。于是我们弟兄商量决定,不能送出外面医治,以防万一,尽力请当地医生来治疗。
她仰靠在沙发上,一会就喊受不了,在沙发上躺下马上就要起来,只好趴在我们为她特制的椅子上,这样要好受一些。后来打吊针输不进去液,注射也无济于事。我们听说那里有中医就去请来诊断吃中药。中西医结合,甚至烧钱化纸采用了迷信的方法,又给她作思想工作安慰和鼓励她,吃药吃饭,不要多想什么,慢慢会好起来的。她经常会喘不过气来,非常危险,我特意到遵义医学院买了一种喷雾的药,价格相当的贵,家鸡蛋这么大的一扁瓶就460多元钱,但还可以,当出现喘不过气的时候往嘴里喷几下,马上就会缓解多了。
她的坚强和毅力我们没法比,在体弱多病的情况下,还能做家务,穿针引线缝补衣服,为儿女,孙子曾孙们操心。不管走到那里,没几天就与陌生的老人小孩成了熟人,谈笑风生,使人感到和蔼可亲。多病一身的母亲够苦的了,胃上患的病不能吃辣椒、生、冷、硬等的食物,每次吃饭靠酱油或者营养快线,或者鸡、鱼,肉汤泡饭达十年之久,但她仍然乐观开朗。我们带她出去解闷,每次必去。还说能坐飞机,坐摩托车都不怕。80岁那年我自驾车带她游览黄果树瀑布,她不觉得累;在金沙冷水河近距离感受全国汽车拉力赛的惊险刺激,她很兴奋不己;在金沙一中现场欣赏歌唱家甘萍、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相声演员李伟键的精彩表演,她高兴得不得了;在遵义会址、钱壮飞烈士陈列室、百里杜鹃花海……都留下她的身影和足迹。这都不算啥,在我家住的日子里,每天起床得早,在房后天井里学跳广场舞。没事做时,还学写钢笔字。80岁生日那天特别高兴,与不能来参加祝寿的孙女们通电话,告诉她们好好上班找大钱,切蛋糕时发表讲话,希望大家好好生活,赶她寿年。在穿我们买给她的衣服时,笑容满面,见我们在拍照,录像时还比划着扭了几步模特步,惹得全家人捧腹大笑。
病重期间,多年没见面的她的侄儿们从遵义鸭溪天旺专程来看望,家族和亲友寨邻也一拨接一拨前来看望。她的儿孙们轮流侍候着,每天都要给她泡洗温水足、揉背,喂食、握着手询问病情等等,都争着尽最后的孝心。她感觉实在不行了,给大家发财喜,封正(祝愿的意思)大家:“我一块钱拿跟你们找百万,我也只有这么大个本事了,儿呀孙的都找钱啊”。随意拿给我的两张100元人民币上居然是这样的号码“…67515”和“…76616”,我视为珍宝留存。
2014年甲午年前9月17日戌时(20点35分)母亲在贵州省金沙县木孔乡洋坝村上坝组家中百年归天,享年83岁。大家悲痛万分,以各种形式表达悲伤之情。
母亲去世后,为她做了软7天道场。四姊妹和五弟兄、孙辈的亲友同学同事都来献花圈、花蓝、执事、洪猪、孝龙等前来祭奠或吊唁。沙土镇党委、人大、政府、记者站、教育管理中心、教育工会、沙土一小工会、沙土第一小学、沙土第二小学、沙土中学、沙土镇幼儿园、沙土敬老院、木孔乡教管中心、木孔乡中心完小全体老师、木孔乡中心完小全体学生等党政机关和教育系统也前来献花圈吊唁。沙土何氏宗亲会主持告别仪式,会长何碧海在告别仪式上说,母亲是一位非常勤劳贤惠的女性,是一个持家理事的强人,她为整个家庭和儿孙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当别人困难时,乐于帮助。对任何人都以礼相待,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赢得了乡亲们的敬重……
9月20日送灵柩到县殡仪馆的送葬车有三、四十辆排成了长队,安葬化灵人多热闹,整个丧事顺利圆满。9月21日母亲安葬在木扎乡桂花村公墓下面角石堰,9月22日化灵。于2015年乙未年6月16日定座向修墓。
母亲的爱博大,母亲的恩情诉不完,持家理事,待人接物,是我们的楷模。七八十年代过春节,初一到十五天天有人在我家玩牌耍,一日三餐和夜宵煮来供十多人吃,从无怨言。父亲卧床八年是她坚持每天为他翻身,清洗身体,扶他站坐和上厕所、熬制软流食物喂食。八年啊近3千天,多不容易,没有耐心和想念,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母亲一贯做善事益事,乐于助人。在五十年代未,饿饭年代,用各种方法偷偷留下食物给别人,救了不少人性命。为人和善亲切,肯帮助人,寨邻哪家有大盘小事,她总是要去帮忙的,乡亲们都尊称她“张幺孃”。儿女们回家象待客人一样让座,倒茶,装烟,做好吃的饭菜来招待,让人感动不已,铭刻在心。有一次天气比较冷,一辆货车在老家附近抛锚坏了,她见一个不认识的司机在那里守夜修理,便找些柴禾为他生火取暖,司机万分感谢。老人去世后,这位司机专程前来敬献花圈送她上山安葬。在集体时代,全家人的生活口粮全靠在生产队做农活记工分来分配,多出工多分粮,否则少分口粮还要倒补口粮款。那时我们一个家庭十多口人,年纪大的做农活,年纪小的在读书,最小的还要大人照顾。她老人家统领全家人既干农活又做好家务,照顾好孙子们,安排得有条不紊,大家没啥意见和矛盾,和睦相处在一起生活,不但使一大家人没缺口粮吃,还过上了当地中上等生活。我身体差体力弱,在生产队干活时,怕我做不走,干不动,经常叫我在她身边,帮我完成任务。七三年为了修新房,母亲吃尽苦头,我和她背了一窑石灰,大约有两卡车吧,由于石灰的腐蚀,我和她的头皮掉了一层。
……
说不完的事,道不完的情,感不尽的恩。伟大慈祥的母亲,我们将永远怀念您!
(注:2014年甲午年前9月21日安葬在木孔乡桂花村公墓内石角堰,9月22日化灵,2015年乙未年6月16日定座向修墓。
父亲墓于2000年庚辰年2月14日葬于木孔乡洋坝村上坝组曹家大土,2014年甲午年2月14日辰时又迁至木孔乡桂花村公墓。)
何正开
2015年10月8日晚于沙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