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英雄獨使君
傅斯年對獨立人格的重視,藉臺大教育精神形成傳統,傅斯年個人也因為對權貴不買帳的作風而聞名。1949年,美國將領、盟軍統帥麥克阿瑟訪問臺灣,當然受到國民黨政府盛大歡迎,所有政要在旁恭迎,唯獨受蔣介石之托而來接機、素稱自己"坐無坐相、立無立相"的傅斯年,硬是翹著二郎腿、抽著煙鬥,坐在蔣介石與麥克阿瑟旁邊的沙發上,以大學校長身份與兩人平起平坐。
傅斯年卻是個人情味很濃的自由派學者,臺大多名教授回憶,度量大、肯認錯、不記仇是傅斯年的特質。他樂於接近學生、關心學生,以平等觀念對待師生,在嚴師如嚴父的年代,甚至以被學生敲竹杠而請客為榮,對學生的請見與回信,絕不假手他人 。據聞他有次踱過臺大生物實驗室,看到學生正在觀察草履蟲,便說他在倫敦時也看過,有位學生開玩笑地說"吹牛",傅斯年則大笑而去。他也爭取讓全體臺大學生進行X光檢查 ,避免感染肺結核,檢查後輕微患者由臺大撥給宿舍暫住,且有工友照顧;重病者準許休學,公費照發,並加發菜金三十元;在資源困難時代,他也要求臺大農場硬擠出雞蛋、魚肝油、奶粉等補給品定期供患病學生療養。
傅斯年早年喪父,全賴父親門人提攜照料,因此他畢生樂於幫助故人子弟。胡適夫人與錢思亮一家來臺後,沒有地方居住,都是由傅斯年先提供自己位於福州街二十號的臺大校長宿舍暫住,再想辦法幫朋友找棲身之所。為幫助窮學生,傅斯年積極設立多項獎學金,鼓勵清寒學生繼續奮鬥,以求人人機會均等,避免大學教育成為階級、有錢人的專利。臺灣中研院院士李亦園回憶,他於1948年來臺後考進臺大歷史系,兩年後想降級轉讀新成立的文化人類系,因此找傅斯年商量,爭取打破規定讓他保留獎學金作為生活保障;傅斯年僅訓示他研究考古、人類學、從事田野調查都是苦事,需耐得住寂寞與辛苦,也立即同意他的請求。
傅斯年雖是臺大校長,但兩袖清風,同在臺大外文系教書的妻子俞大彩有回還不得已借錢買米。但他曾為了董作賓等幾位更窮的朋友,把自己藏書賣了換錢救急。
隨手一個煙鬥、一頂泥沾帽、一襲長袍是傅斯年標準造型。但因家貧買不起好煙絲,傅斯年在臺灣都是把劣質煙拆開,把煙絲放到煙鬥裏抽,好過過癮。傅斯年身前最後一篇文章稿費,原想拿來作條棉褲,最後他還是指示臺大,查查看哪個學生最窮,就把錢送給他。最後只拜托留下二十塊,打算請學生吃頓鍋貼。
傅斯年一生雖然清貧,卻從不為兼職領雙薪,利與官場之名之於他十分淡薄。甚至蔣介石贈他"總統府資政"頭銜與名位,連他的秘書都不曾聽他提起 。傅斯年在海外沒拿到博士學位,有記者尊稱他"傅校長博士先生",傅斯年就說,他的博士頭銜不過是海外頒發哲學榮譽博士,還是以"先生"稱謂為宜,博士頭銜"不值一道" 。
當時發生一起轟動臺灣社會的年輕男女殉情事件,男子獲救,女孩陳素卿香消玉殞。陳女絕筆書經報刊披露,優美文采讓人一掬同情之淚。傅斯年因此與數名臺大教授提議將這名女孩葬在臺大校園立碑紀念,後雖因殉情案另有內情打消念頭,由此卻可看出他感性的一面。
他以校長之尊,仍經常自顧自地在其它教授前戲謔吵鬧、做鬼臉;他的生活態度隨便、儉樸,不愛狗,只愛看書,靠薪水過活。據他的夫人回憶,傅斯年腦子裏全是"書本、書本、工作、工作",不喜歡家人辦生日,更不記得自己生日,但母親生日時,傅斯年卻總是身穿長袍下跪磕頭,展現孝道。
傅斯年晚年糖尿病與高血壓嚴重,夫人早就下了禁口令,每天只能吃半碗白飯、青菜與半個木瓜,也不給零用錢,避免到處亂吃,壞了身體;但傅斯年嘴饞遠近馳名,尤其愛吃魚翅,只要有人以魚翅請客,傅斯年不問是誰,絕不缺席。錢思亮的兒子,日後當上臺灣國大議長的錢復,小時後寄住在傅斯年宿舍中,他回憶,每次傅斯年領到稿費,都會偷偷找他去打牙祭,最喜歡吃鹵豬腳沾上許多醬油。傅斯年不擺架子,愛下棋的他,他的司機楊國成就是棋友,也就是這位棋友,常偷偷帶他到南昌街等地吃些小吃解饞,全是楊國成付帳 。
傅斯年的身體狀況長期不佳,加上宵旰從公,每天在臺大工作十多個小時以上,欠缺休息,在外邀約演說不斷,讓他高血壓與糖尿病病情持續惡化,並患有膽結石毛病。他的司機說,傅斯年不是不知道身體不好,需要檢查;但就是怕檢查後需要休息,而傅斯年就是不肯休息。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上午先參加蔣夢麟主持的農委會會議,爭取保送大量的臺大學生出國深造,下午出席位於臺北市南海路的臺灣省議會第五次會議。一向問政激切的臺灣省議員郭國基提出一連串質詢,包括教育部保存在臺大的教育器材遭竊問題,質疑臺大想搞"秀才教育"?不打算普及於一般民眾?傅斯年疾呼:"獎學金制度不應廢止,對資質好、有才能、有智力而肯用功的,僅為了錢不能升學的青年,我是萬分同情的,絕對要扶植他們,不能讓他們被摒棄在校門之外","辦學應先替學生解決困難,讓他們有安心求學的環境,才能要求他們勤心用功,不替他們解決困難,要他們盡心用功,是不近人情的"。
未料他深惡痛絕的盜竊教材器具案,讓傅斯年情緒激動、無法平復,步下講臺枯坐到散會時,僅說了句"不好,我不行了",隨即跌倒昏迷,搶救至深夜十一時無效瘁逝,享年55歲。蔣介石的悼詞很具代表性,"國失師表"。
胡適為紀念這位益友及"人間一個最難得最稀有的天才",1960年以美援在中研院籌設"傅斯年圖書館"。
傅斯年深受學生愛戴,"傅斯年被郭國基氣死"的流言四散,臺大學生情緒激動,差點串聯包圍省議會找郭國基算帳。也由於傅斯年已成為臺大精神象征,身後安葬就在臺大校門旁空地,這座小型墓園被稱為"傅園"。
當年"傅園"地處僻靜,緊鄰著占用校地的一排違章木造屋。傅斯年生前認為違章建築的主人都是做小生意過活,沒必要為難人家,也就默許書店、豆漿店、鐘表店在校門旁營業,傅斯年過世後,臺大直到1978年才將違章木造屋拆除。
傅園是由臺大邀知名建築師吳炎設計,有十六根圓柱的希臘式紀念亭,大理石制墓墎放置其中,一旁幾何形水池、埃及方尖碑,呈現濃厚西洋古典建築風格,展現當時學術界對西方大學的仰慕。如今的"傅園"和臺大校園融為一體,提醒上下課的鐘聲就是由傅園內的"傅鐘"傳來,數十年來不停歇。最特別的是,每節上下課,"傅鐘"都是敲21響,這是源自傅斯年的一席話,"一個人在一天24小時,要留下3小時作為沈思"。
傅斯年過世後,蔣介石原屬意胡適出掌臺大,但胡適再度以國家需要年富力強人才出頭為由,推薦清大化學系畢業、獲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深造、曾任北大化學系主任的傅斯年摯友--錢思亮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