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中立
1904年,日俄战争在东三省境内爆发,腐败的清政府却宣布所谓“局外中立”,任凭日俄侵略者的铁蹄,把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地践踏成了一个庞大的瓦砾场。吴克仁的童年正是在这种外敌入侵兵连祸结的惨景中度过的,他和他同时代的万千热血男儿一样,自幼便在心灵深处扎下了痛恨侵略者的种子,立志长大成才报效国家。最初他曾在家乡读私塾,后在亲友帮助下入县小学和中学读书,由于战乱不断,家庭生活难以为继,父母无力供他上完中学便中途辍学了。
由此他弃文习武,1911年考入吉林陆军小学(学生待遇为公费,学校除管吃、管住、管穿外,每人每月还发一至二元零用钱),1914年升入北京陆军中学。北京陆军中学位于北京郊区,距清河镇六、七华里,故俗称清河陆军中学。学制为两年,共办过四期,吴克仁人的是第三期,这一期学生600余人,课程设置分学、术两科。学科主要有国文、数学、理化、史地、外语;术科主要有步兵、操典、内务条例、军事训练(马术、武术、刺枪和队形)以及野外演习等。1916年吴克仁以优异成绩毕业,升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分在炮科。当时校长为杨祖德,山东临清人,日本士官学校第三期毕业,长期从事军事教育工作,经验丰富且待人诚恳,有长者之风,深受学生们的爱戴。杨祖德任保定军校校长三年,是历届校长中任期最长的,他任职期间也是军校秩序和教学质量最好的时期之一。在保定军校,培植了吴克仁军事学术基础,掌握了现代军人必备的军事学识。
学习内容
当时的教学内容分为:(一)战术学:战术的指挥与应用;战略的布置与应用;敌情的侦察与判断;战斗序例,按军队的应用确定前卫、后卫、侧卫等;按战斗需要确定作战名称,分攻击、防御:遭遇、追击、退却等。又划分别动队扰乱敌人,实击队按时攻击等。(二)工事建筑学:建筑各种工事,如炮兵堡垒、机关枪堡垒、挖掘散兵壕、交通壕、地下工事等。(三)地形学:根据战斗需要,控制有利地形(包括进攻和防御)、改造地形、变不利为有利,发挥战斗威力。(四)通讯学:利用器材组成通讯网,使指挥官与战斗部队保持联络畅通,指挥作战。(五)战术训练:分正规战、陆地战、游击战,利用沙盘布置战术等。每周一次野外训练,实弹射击,教官亲临指导。毕业前,举行一次联合大演习。炮兵、步兵、辎重兵、工兵均出动配合,划分双方战区,实弹演习作为毕业前的考核。1916年,吴克仁入校不久,正值大总统黎元洪到校视察并参加第三期毕业典礼。在训话中,黎元洪勉励大家认真学习精忠报国等。这一浓烈场景,给吴克仁留下深刻印象。在校期间,吴克仁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在保定军校第五期630多名学员中,来自吉林省的47人;其中,来自吴克仁家乡宁安县的就有12人。这与当时宁安地处国防前线的牡丹江流域,备受日、俄侵略者蹂躏不无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与周恩来在天津共同组织《觉悟社》的马骏(1895-1928),就是吴克仁的同乡于安县人。
分配军校
1918年,吴克仁军校毕业,分派到皖系边防军服役。1920年直皖战争后被张作霖收编,从此进入奉军,积战功由排长擢升至连长。1922年,少帅张学良在沈阳大本营创办东三省陆军军士教导队,招收十七岁以上高小毕业生,以各军校毕业的军官为教官,培养部队初级军官和军士。1923年,吴克仁被调任教导队特科连长,从此知遇少帅张学良,并结识了同在军事教导队工作的吉林同乡、保定军校校友王以哲等年轻军官。1925年4月,军事教导队第四期开学,吴克仁晋升炮兵营长。是年末,郭松龄反奉事件发生,奉天危急,张作霖急令张学良为前敌总指挥,编教导队为一个旅开赴前线,吴克仁即随营军中。郭松龄反奉事件平息后,张学良鉴于部队素质急待提高,决定从军营中选拔一批留日学生,分别入日本步、骑、炮、工兵和航空学校学习,为部队培养专门人才。这次选拔采取考试和保荐的办法,吴克仁应试入选。1926年5月,他同其他留日学生东渡,先入成城学校专修日语,后入日本炮兵学校学习。学习期间,吴克仁奋发攻读,以优异成绩赢得教官和同学们的赞誉。1927年学成回国,任炮兵教导队上校队长,负责炮兵的训练和教育工作。1928年夏,张作霖于返奉途中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张学良出任东北保安司令后,着手整顿奉军,炮兵教导队改为炮兵教导团,吴克仁任团长,后又改任东兵炮兵第十八团团长。1929年“中东路事件”爆发,东北军在边境与苏联军队激战失利,吴克仁总结这次战斗的教训,对照苏军炮兵的战术,写出一份《东北军炮兵改造之意见具申》,受到张学良的赏识。为提高东北军炮兵的素质,更多的吸取国外先进经验技术,1931年春,张学良特派吴克仁赴法国考察炮兵。回国后升任东北讲武堂炮兵研究班少将教育长。吴克仁深感少帅知遇之恩,精心冶学,不仅亲自授课,还潜心研究炮兵理论,注重实践教学,把在国外学到的先进的炮兵技战术传授给学生,为提高东北军炮兵素质和改进炮兵战术做出了积极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