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柏立基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599413365
本馆由[ 真心人 ]创建于2012年10月09日

香港总督

发布时间:2012-10-09 16:56:12      发布人: 真心人

经济增长

  受惠于葛量洪时期制造业的急速萌生,柏立基上任港督时的香港,经济正稳步增长,渐渐由昔日的转口港转型为以制造业为主的出口港。在1950年代末期,港府的收入每年已多达4亿港元(到1960年代末期更突破10亿港元),在1959年,全港受雇于制造业的人士为数约217,600人。同时在1960年进港贸易的船只多达38,625艘,总吨位约为34,886,416吨,而出口贸易总额在当时为2亿港元,5年后在1965年更已增长一倍至4亿港元,可见制造业在本港有长足的发展。

   柏立基任职港督不久便向立法局宣布香港取得“财政自主权”,以后港府无需再将其预算交予伦敦审查,而在经济事务方面,日后无须再在经济决策上征得殖民地大臣的同意,港府可以独立自主地订立自己的经济政策,殖民地办公室亦只会在香港对外借贷的事务上作出干预。香港拥有“财政自主权”后,郭伯伟爵士于1961年在柏立基的政府出任财政司之职,他在任时采取了以“自由市场”为主导的经济政策,在日后更渐渐发展成“积极不干预政策”,并为历任财政司所奉行。   随着香港制造业的发展,香港工业总会亦在1960年成立,以进一步推广香港的工业;而另一方面,工人人数的增长,使柏立基在1961年通过法例,引入了有薪假期和法定工时等措施,保障工人权益。

   工业发展也使香港的中产阶级人数不断上升,使市场对半山和铜锣湾一带的住宅楼宇需求也十分殷切。与此同时,当时中环也新建成了不少商厦和大型酒店,而面对商用土地不敷应用的情况,有人甚而建议拆去中环的督宪府,将之迁到马己仙峡道,而督宪府原址则兴建酒店,不过,柏立基对此却加以反对,认为督宪府不可远离其行政中心。

社会建设

  1958年,毛泽东在中国大陆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实行“三面红旗”,结果导致了内地工业停顿,农产歉收,并触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另一批涌港的难民潮。在“大跃进”期间,由于中方派兵严守中、港边境,向意图越境到港的人士开枪射击,所以难民人数处于稳定的数字。可是到了1962年,中方突然开放边境,于是一时间出现了大规模的难民潮。在1961年的时候,香港人口为250万,而到1964年年初已达300万,是开埠以来一个十分显著的升幅。人口的上升,对本港的市政、住房和教育各方面都造成了很大压力,遂促使柏立基进行了不少社会建设。

住房

  柏立基继承了葛量洪爵士的方针,继续兴建公共房屋,到1962年,他更推出了“廉租屋计划”,为50万名来自中、低收入的家庭的人士提供住房。尽然柏立基大力兴建廉租屋,但徙置区和寮屋在他任内仍然是十分普遍的。

填海工程

  另一方面,在他任内,金钟添马舰一带开展了填海工程,以腾出更多海旁土地;而位于中环的香港大会堂和九龙的伊利沙伯医院亦先后在1962年和1963年落成启用。香港大会堂是旧大会堂在1933年拆卸以来,香港第一所的大会堂,而大会堂内更设置有市政局的会议场地,和香港第一所公共图书馆。柏立基曾对大会堂的落成颇感到自豪,他认为大会堂“不会是税项与利率的负担,而是这城市中,艺术与社交生活的伙伴”。

教育

  任内曾经兴修达200所学校;至于在高等教育方面,柏立基也是不遗余力,他曾增加对香港大学的拨款,使不少学系的收生人数有双倍的增长,让港大从战后的萧条恢复过来。另外在1959年的时候,柏立基曾邀请富尔敦(J. S. Fulton)来港考察高等教育情况。富尔敦事后建议香港大学开设中文部,但被港大拒绝。于是他改而提出把当时的三所中文专上学院合并,以组成中文大学。富尔敦的建议得到柏立基准许,筹备工作随即于1961年6月正式展开。在1963年10月17日,香港中文大学正式成立,这是香港开埠以来第二所大学,柏立基在中文大学成立后出任大学的校监,并且获大学校方颁赠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政制改革

  香港在1950年代曾经有不少改革呼声。当中,香港的主要政党香港革新会和香港公民协会曾在1960年联合前往伦敦,要求当局进行宪制改革,以及大幅增加行政、立法两局的市民代表,可是,当时的殖民地事务大臣却以香港政制“不能有大幅转变”而断然拒绝。不过,总体而言,在柏立基治下,香港的政制实际上是有变革的。

   自从香港重光以来,港府就一直推行公务员本地化,并在1946年首次以华人徐家祥出任今日相当于政务官的职位。而到1961年的时候,香港政府中出任高级职务的华人为数730人,占所有高级别公务人员的40%,在翌年1962年,柏立基又批准90名在本地招聘的华裔公务员前往海外深造。柏立基认为,香港作为一个中国人占人口多数的商业城市,让更多华人去管治这个城市是理所当然的,而他推公务员本地化亦只是“尽为帝国服务之任矣”。

   在卸任总督前夕,柏立基又同意进一步增加行政、立法两局的议席,调升非官守议员人数在两局的比例。可是这些改革未能及时在他任内达成。

供水工程

  在1960年、1961年和1962年,香港曾先后遭台风玛丽、爱丽斯和温黛吹袭。这三个台风都曾使香港天文台挂起十号风球[1],并对香港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不过紧接着台风连年袭港后,香港却在1963年6月遇上了严重的旱灾,港府曾经一度实行“4日供水4小时”的政策,使得大批市民在街边轮候食水。

   为解决食水供应紧张的问题,早于1956年动工的石壁水塘在1963年落成启用,而柏立基在1959年的时候更拍版兴建船湾淡水湖。船湾淡水湖的构思是兴建两条堤坝把岛屿连起来,然后抽走海水,建成水塘。这在当时而言是划时代的工程。淡水湖工程在1960年展开,工程浩大,历时8年至1968年才告竣工,工程共花耗4亿港元,而存水量则为一亿七千万立方米。

   虽然兴建水塘可以增加储水,但由于兴建需时,一时三刻之间不能济燃眉之急,于是柏立基亦设法与中国大陆当局商讨购买东江水。柏立基与大陆当局的关系一直处于稳定状态,促使港府与广东省政府在1960年11月15日达成协议,由深圳水库每年向港供水50亿加仑。到1963年,柏立基与内地政府达成进一步协议,开展了东深供水工程,工程后于1965年1月完成,而根据港府与内地在1964年4月22日所立的协议,广东省政府在1965年3月起每年向香港供水不少于150亿加仑,折合即每天供水约6,200万加仑,售价为每1,000加仑1.06港元。自东江水输港以后,香港的食水供应有了保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项工程曾经因为1963年的大旱而延误,不过当时广东省政府在天旱期间仍准许港人于珠江口取水,以济水荒。

   1964年4月1日,未有续任的柏立基正式卸下香港总督一职,与家人返回英国。其职务由时任辅政司戴斯德署理,到1964年4月15日正式由戴麟趾爵士接替为第24任港督。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