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省予校友简介
宋省予校友简介
佚 名
上杭,素称“书画之乡”,丹青妙手层出不穷。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华喦名扬四海。翰墨遗风,绵延不绝。我校校友、已故知名画家宋省予先生便是一个明证。
省予,原名连庆,字廉卿、善馀、省予,号春风红杏楼主。1909年11月出生于福建上杭县城关。父亲宋赞周,是当时闽、粤、赣地区著名的国画家。省予先生在父亲的熏陶下,自幼萌发了对绘画的浓厚兴趣。
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省予先生在小学阶段就大量临习了《芥子园画谱》中的作品,绘技日有精进。
十一岁时,进入上杭县旧制中学(即现上杭县第一中学)学习。这段时期,他的才华得到了当时校长丘显丞格外的赏识。丘校长着意提高省予在诗、文和书法金石等方面的水平,在年幼的省予的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开阔了他的胸襟和视野,使他第一次悟到了“诗、书、画、印合一不朽”的艺术真谛。省予先生曾回忆说:“这段时期,特别用功,每日清晨研读诗词,熟背唐诗,尤好《小仓山房集》;晚上习字,《颜帖》、《赵帖》、《魏碑》及二王法帖,无一不练。”这就为他以后成为绘画、书法、治印、诗词无一不精的一代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五岁时,省予从我校毕业。虽学业优异,但迫于生计而无法外出深造,只好在我县树人学校任教。这年秋天,因代父装饰上杭广东会馆而声名大振,并远播于广东,广东多所学校相继聘请他任教。省予逐一应聘,教授国画。至抗战爆发前夕的整整十二年,他一直客寓粤东,从事美术教育事业,还自创“省予画室”、“美术养成所”,为粤东地区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材。
这个时期他接触到了保存在广东华侨手中的大量名画真迹。他孜孜不倦地钻研这些名家名作,博采众长,为形成个人的独特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品题材广泛,画种繁多,数量可观,既能以工整精丽的传统画法作山水、人物、动物画,又能创作出生动活泼、于工整中兼写意的花鸟画。
在他二十九岁那年,抗战开始,广东战云密布,感于“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他毅然携眷还乡。每年春夏潜心作画;秋季则负笈外出,或举办个人画展,或与当代名家联合举办“抗战劳军书画展”,捐资救亡。
抗战胜利后,他重返百粤,先后在汕、港、羊城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劳军展览。岭南派画宗高剑父先生亲笔为画展题匾,并为当时在广州出版的《宋省予画展》一书题上“一门书画,笔墨精妙”的评语。
后来,他又回到了家乡上杭,开办了“省予画室”。新中国的诞生激发了宋省予的创作热情,使他迎来了艺术的春天。福建省文联主办全省美展,他应征三幅,获得好评,其中一幅《母子羊》被选送到北京。1957年,他重返梅县创办美术学习班,培养美术人才七、八十人。后回“上杭艺专”任教。
五十岁时,他到福建师范学院(现福建师范大学)任教。著名木刻家吴宗翰教授在《忆念画家宋省予先生》一文中写道:“他的晚年时期的作品臻于老练泼辣,技法达到劲健、艳丽、纯青之境。这时期有《万寿图》、《岩谷春光》、《四季花鸟》、《水仙花》和《百花齐放》等代表作,均先后参加全国全省美展,发表在各报刊上,成为全国知名的画家”。《水仙花》、《旷代英姿》等还参加日本和香港等地的画展,在东南亚一带享有盛誉。196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曾向他征画五十幅,拟出《宋省予画集》。
这个时期,宋省予先生的书法已入怀素狂草之堂奥,熔颜、楷、古籀、魏碑、唐草于一炉,笔势雄奇,独树一帜,自成一格,常发表在《福建日报》上。所刻的印章,苍古刚劲,与画格谐韵。宋省予先生也特别好诗,画品多题诗点睛。他的诗清新可诵,散发着浓郁的“随园风味”。
宋省予先生一生光明磊落,刚直不阿,生活俭朴,为人谦虚,对民族绘画事业无限忠诚,即使在“运动当头”的恶劣还带病坚持著完《宋省予花鸟技法讲座》一书。
“名盛正当兴国日,仙归遍趁杖朝年”,处于艺术全盛时期的他却于1966年7月20日凌晨含怨与世永诀,时年仅五十七。
1981年1月,“福建中国画展览”在香港和马来西亚展出,宋省予先生的遗作《高瞻远瞩》、《兰》、《双虎》等吸引了当地的行家,他们争相购买。省文化局在《福建中国画赴港展出圆满结束》一文中载道:“有一部分已故著名画家的遗作,不标价,但是,有的商界人士十分赏识。如画家宋省予的《双虎》,一位港商与展览会工作人员再三商议要求,以五万元港币买下了这幅遗作。”这年冬,“福建电视台”还专题介绍了他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