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赉臣、宋省予的艺术
浅谈宋赉臣、宋省予的艺术
◎ 杨 挺
福建西部的上杭县,是一个人才荟萃的书画之乡。在这里孕育出扬州画派的新罗山人,鲜为人知的宋赉臣,才华横溢的宋省予,以及丘沺、李少奇、罗晓帆等,为南国的美术史写下了重要的篇章。
过去的闽西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加上出版方面的制约,似乎与世隔绝。然而上杭县的好山好水培育了许多文人墨客,造就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新罗山人常以枯笔干墨作画,敷色不腻,松秀明丽,对清代中叶以后的花鸟画的发展影响颇大。民国时期的宋赉臣先生,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尤精山水。其作品大部分流传在海外,国内收藏甚少,因此,宋赉臣的艺术造诣并不为人所知。他有四幅山水画弥足珍贵,即《桃花源图》、《秋江放棹》、《山水轴》、《知音》。丰子恺先生为《桃花源图》题“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并评其山水:“云烟为友,万壑在胸,措意构形,莫不臻妙”。宋赉臣之作,意境幽深,精气弥满,以折带皴、披麻皴.短斧劈皴组织山石,树丛疏密、粗细穿插得有节奏,远山淡抹透明自然,这一切都给人们一种高层次的享受。明代董其昌曾说过,“论蹊径之奇怪,画不如真山真水;论笔墨之主动,则真山真水决不如画”。这正是宋赉臣山水画的写照。
受到画坛瞩目的宋省予先生,除了天赋聪慧、刻苦探索外,很大的一个因素则是受其父宋赉臣的影响。宋赉臣先生曾创办“东旸轩画馆”,亲自主持学术研究,带徒授课,使一个偏僻的闽西地区,涌动着一股艺术热流。近代上杭的书画精英,多出于“东肠轩画馆”,宋省予便是其中之一。
人们推崇宋省予先生笔下的动物,造型准确,体势多变,无论是家禽翎毛、走兽、飞禽或是昆虫,无所不精。他在造形上有更深一层的创造,那就是高于写生稿,不囿于那几根有形无神的轮廓线:艺术与现实是不能等同的,选材于现实,拿到画面上就不是现实了,它们是两回事。正如宋代陈造所说的那样:“熟想而默识,一得佳思,亟运笔墨,兔起鹘落,则气王而神完矣”,省予先生运用书法韵律,以熟练的造型能力,抑扬顿挫,有血有肉,随心所欲地塑造出猛虎,小兔,芦雁、山羊、鹤群,甚至笨拙的狗熊与肥猪都能一一著手成春。宋省予先生的画多精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春风一夜到》,《稻熟鸭肥》、《竹子群鸡》、《竹林鹧鸪》等等。《春风一夜到》中的芦雁姿态万千、出神入化,密处极密,疏处极疏,芦苇密处藏着雁群,天空疏处孤雁独舞,飞雁体态轻盈,凌空回眸注视着芦苇中三只伙伴。清代扬州画派的边寿民是画芦雁的高手,他的泼墨芦雁多在熟宣纸上运作,芦雁均用没骨画法,形体准确,笔墨利索,变化微妙,生动传神。而宋省予先生的芦雁则是在生宣纸上挥毫,别有一番风韵,呈现一种大匠之风,笔墨酣畅,丁勾勒精炼?色墨融洽,点染活泼。那似乎率意写成的芦苇,风流云动,绝无刻意求工的痕迹。芦雁的线面相生。渲染与空勾相映,用墨用色极为精到,惜墨如金,恰到好处地将浓墨点垛到芦雁的羽翼、眼神处,使之“醒目”。《稻熟鸭肥》中的鸭群互相掩映,黑白相托,线面交替,纵横挥洒的稻子,成为很好的衬托。《竹子群鸡》中的鸡群正汇聚在竹林下,形态各异,中间一只母鸡正扭头向身啄着,颈毛蓬松,虽没有直接勾出嘴和眼,但却维妙维肖地捕获了那转瞬即逝的动势姿态。《竹林鹧鸪》中的竹子疏朗有致,鹧鸪圆浑灵动,观后令人心怡神畅。当今许多花鸟画中的鸡群、鸭群和鸟群都是形象雷同,笔墨也雷同,如同一个印模中翻出来似的。艺术忌讳重复,那种陈陈相因,缺乏写生。缺少变化的作品,必然失去活力。
宋省子先生作画追求的是一气呵成,一次写就不复笔。但偶也有层层递加笔墨,达到厚重效果的作品。画路宽广,技艺多样,画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释负图》中的两只水牛,《母爱》中的猴子、《肥足稻丰收》中的黑猪与白猪,都是这方面很精彩的代表作:白猪为黑猪的墨块所衬托,白猪以简约的淡线条轻松地勾擦出,以“层层递加”的方法表现黑猪,直到用乌金般的墨块重重地点垛在黑猪的头部和肚子上,与白猪形成强烈的对比。黑猪的前蹄只用少许焦墨若不经意地轻擦二笔,露在稻草下方.增添下一层诱人假想的色彩,真是妙不可言的构思。
正当宋省予先生的创造才能以成熟的面目震惊于世之际,十年浩劫却夺走了他的肉体和艺术,这是我省美术界的悲剧。若没有那场灾难,他的艺术成就将是不可估量的!宋赉臣、宋省予父子绘画艺术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的享受,他们不愧为闽西画界两颗明亮之星。
宋赉臣(1851—1957)
宋省予(1910—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