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伯格在中文读书界渐渐热起来
最近20年间,伯格一直生活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一个法国小村庄中。濒临消亡的传统山区生活方式令他着迷,并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John Berger),当代英国著名艺术批评家,作家,画家。他众多作品中最著名的当数小说G.和一本艺术批评小册子Ways of Seeing。前者获得1972年的布克奖;后者已成艺术批评经典,但凡论及视觉文化,都绕不过这百十来页的小书。G.尚未翻译为中文,Ways of Seeing却已有了陈志梧、林镇国、吴莉君、戴行钺四个中译本(其中林镇国的译文未曾结集成书)。前三位译者身居台湾,译文难为内地读者所见;戴行钺的译本则最初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当时书名译为《艺术鉴赏导引》,颇有遮蔽主旨之憾;其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请戴行钺校订译文后重新刊出,恢复书名为《观看之道》,并在"影像阅读"丛书中陆续推出约翰·伯格的艺术评论集《看》(About Looking,刘惠媛译,繁体字译本题作《影像的阅读》)、艺术专论《毕加索的成败》(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Picasso,连成德译;之前内地曾出版过邱秉中的译本《毕加索:成功与失败》)、摄影图文集《另一种讲述的方式》(Another Way of Telling,与让·摩尔合作,沈语冰译;繁体字译本由张世伦翻译,题作《另一种影像叙事》)、艺评与政论集《抵抗的群体》(The Shape of a Pocket,何佩桦译,繁体字译本题作《另类的出口》)。据说,接下来的一两年内,海峡两岸至少还会有三部约翰·伯格作品中译本问世。似乎,约翰·伯格在中文读书界渐渐热起来。
然而,我们却鲜少读到专门文章评介伯格其人其作,内地自然少见,台湾亦属不多。原因何在?或许是约翰·伯格的"异类",使他的写作不易被体制化的学术机制所吸收,而他的"公共性",又令其作品拥有远较学院派学者为广的读者群;此外,他作品中洋溢的感性与诗意,更与学术论述大异其趣,故能在"触动读者内心极为相似的诧异与经验"的同时,自觉地与主流艺评保持距离。有人认为伯格"延续了从劳伦斯(D. H. Lawrence)到肯·洛奇(Ken Loach)的英国异议传统"。而从气质上看,伯格与苏珊·桑塔格颇为相似。苏珊·桑塔格曾说:
我尊崇并热爱约翰·伯格的作品。他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而非随兴所至。在当代英语作家中,我奉他为翘楚;自劳伦斯以来,再无人像伯格这般关注感觉世界,并赋之以良心的紧迫性。论诗意,他或许稍逊劳伦斯;但他更机敏、更关注公共价值,风度气节亦胜一筹。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
"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关注感觉世界","赋之以良心的紧迫性","更关注公共价值"……这些片言为我们勾勒出约翰·伯格的侧影,依照时髦说法,他可谓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