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圆.于彦夫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59021
本馆由[ 8ltum ]创建于2010年02月28日

难忘的张圆和于彦夫

发布时间:2010-09-14 10:16:12      发布人: 8ltum

  张圆和于彦夫离开我们很久了,但这对影坛老人的音容笑貌,时时在我记忆中浮现。

  张圆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22大明星”之一,当年她出演的《笑逐颜开》《特快列车》《景颇姑娘》和《地下尖兵》等影片,深受欢迎,是那个年代长影一面色彩斑斓的旗帜。她不漂亮,以美取胜。她的美质朴、大方、端庄。银幕上,她总是一股正气。

  我认识她是1982年。当时,改做导演的张圆筹拍一部电影找演员,听长影演员任伟民介绍说我是一个特爱电影特能吃苦的小伙子,来函嘱我去南京一唔。见面后,她听说我在江轮上坐了一夜,没吃没睡,心疼地对我说:“你吃苦耐劳的精神让我感动。这就定了,用你!回去听回音,不用担心。”就在我全力以赴准备上戏时,因剧本改动,那个角色被删除,张圆十分遗憾地写信给我,言辞恳切:“机会还会有的,是金子也总会发光。我和老于再拍戏一定会想到你……”

  张圆的丈夫于彦夫是《自有后来人》等片的导演,影坛老将,德高望重。1974年,他千辛万苦拍完《创业》,审片时引起江青不满,扣了十条“罪状”。于彦夫欲辩理,被编剧张天民拦下。张说自己有办法,可写信给毛主席。信寄出后,二人忐忑不安,恐有大祸临头。一日,张天民约于彦夫密谈托孤:“我可能被杀头,家小托付你老于了!”于彦夫一脸悲怆:“放心,有我老于一口饭,决不让老弟家人喝稀的!”二人执手无语,不想月余,京城传来佳音,毛泽东一锤定音,建议通过发行。于彦夫等如获大赦。粉碎“四人帮”,于彦夫与张圆青春焕发,屡显身手,接连推出《黄山来的姑娘》《十六号病房》等佳作,张圆还与薛彦东合导优秀影片《红牡丹》。遗憾的是,日后的创作中,我和张圆夫妇始终没能合作成,但仍保持书信来往。一次来信中,张圆不无抱歉地写道:“老了,说话都不管用了,推荐谁都没人当桩事了……”

  199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梅开二度,我向吴贻弓局长建议,在举行闭幕式的大光明影院把昔日的“22大明星”大幅照片重新隆重挂出。为了找到一套完整的“22大明星”图,我跑遍了上海的所有影剧院,一无所获。后好友王炎先生告诉我他收藏有一套明星图,找来一看,却缺金迪和张圆的照片。我打电话给张圆老师请她寄原照以便放大,没想到数日后,她自己将照片放大到20寸寄来。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将照片放大到2米。电影节闭幕式上,“22大明星”中健在者悉数到齐,那是多年后他们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明星照集体在电影院公开悬挂亮相,个个激动万分。张圆站在自己当年照片下,老泪纵横,感慨万千:“都老了,但你们这些孩子还记得我们,真不容易啊!”

  次年长春电影节,我刚到达住地,便听后面有人喊:“小江平……”我循声望去,是张圆老师!“我问都没问,就知道你要来。我在家里翻来翻去,觉得实在没什么合适的东西送你,就这一件老于十几年前参加北京钓鱼协会比赛得一等奖的奖品飞亚达手表,一直没戴,送给你……”说着,她就立马让我戴上看看合不合适。

  两位老人将收藏多年的手表送给一个后生晚辈,让我感动。那一阵国内各种活动,送石英表是时尚,我收到的手表有好几只,都是一两百元的新款装饰表,但惟独这只手表我一直戴到今天,虽然已修理多次,上面的镀金也已磨净,但我每天都能从那分分秒秒中感觉两位老人的心动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