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女研究生孙莹洁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580936125
本馆由[ 追忆 ]创建于2015年08月11日

社会实践总结报告(孙莹洁)

发布时间:2015-08-11 20:07:38      发布人: 追忆
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04级硕 孙莹洁

一、概况

20049月,我接任师大传统文化学社社长一职,从此开始负责社团的各项事务。传统文化学社下属北京师范大学校团委,在校团委以及社联的积极支持下,我带领学社举办了相关传统文化的讲座、活动三十余场,内容涉及儒学、文学、经典诵读、茶道、书画、民俗、昆曲、古琴、中医等。其中的精品活动先后被北师大校报、北方昆曲网、央视戏曲频道、《中国古琴报》、《人民政协报》等媒体报道。

在任期间,我对社团的文化理念进行了全新的定位,提出并落实了传统文化的全方位传播理念和系列活动和规模效应的发展构想;重新划定了部门职能,实施举办讲座的流程管理方针,实现了学社高效率、高质量、高热情的办事风格;并对社员和部长展开了三次素质拓展和培训活动,为学社推行以人为本的活动理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社的社员数量由过去的四十人发展为一百五十人左右,研究生的人数达到社员总数的1/5,壮大了社团的规模。

在校际合作关系方面,我社广泛联系校内外各兄弟社团,先后与一耽学堂、清华钟铎社、西麓社和北大禅学社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交流、探讨、切磋、学习,开展了多次校际合作交流活动。自20049月至今,我社定期组织社员参加一耽学堂的支教活动和教学研讨。20054月,与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并于427日启动大学生经典诵读工程,在师大展开百读大学活动,让师大学子共同汲取经典的力量;2005727-30日,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在京举办,我社与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再次合作,组织师大同学担任义工,参与了大会组织与接待的部分工作。

20059月,社团移交新任社长,此后我继续支持、协助学社开展各项活动。20051010日至1226日,协助新任社长举办了十二期中华文明探源系列讲座,讲座围绕中医,探讨了中国哲学方法、汉字、古代科技、诸子百家等诸多文化命题,给许多听众以积极的启发,并升起对传统文化的信心;2006516日至610日,邀请众多名师,围绕传统文化与教育、人生的话题,推出了六期幸福为师人生系列讲座,讲座结合大量教学实例,在立身之本、生活教育、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为师之德等方面给听众以积极的启发,不仅吸引了很多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师大学子,也吸引了很多在教学岗位耕耘的中小学教师、校长,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20049月至今,我策划、举办、主持的大型讲座(四百人场地)有十二场,分别为:20041027日施爱东老师的《金庸如何说故事》;118日舒乙先生的《我的生活、文章和绘画》;2005416日陈长林先生的《弦歌雅韵——诗词古文吟唱》、423日的《弦歌雅韵——古琴演奏讲座》;427日冯哲先生的《经典教育与人才培养》报告会;928日王建华老师的《武术中的智慧》;1216日薛钜夫先生的《望诊大长今》;2006516日蔡礼旭老师的《幸福在一念之间》;520日王尧可老师的《幸福人生的导师——孔子》;527日赵亚平老师的《为师者的幸福之路(上)》、63日的《为师者的幸福之路(下)》;610日李毅多老师的《幸福人生的职业生涯》。

200511月,社团荣获2004-2005年度北京师范大学十佳学生社团,个人获2004-2005年度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社团十佳社长200512月获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二、体会与收获

(一)关于传统文化的思考

我本科所学专业是中文,中文系诗意的摇篮孕育的是一份诗意的梦想和憧憬,对传统文化的感受是几位好友听琴品茗,对坐倾谈。自从研究生以后,社团让我的梦想着陆,开始结结实实地接触到现实,也对传统文化的危机有了越来越真切的体验——

一方面,一些传统文化领域的有识之士奔走呼告,多方挽救,然而彼此意见往往分歧颇多,比如挽救昆曲,就有复古青春演绎两条路线,且交锋甚为激烈;关于中医,有主张政策扶持的,亦有主张民众学医乃至文人学医的,相关的文化研究所、中医讲习所也不少,但遗憾的是各自为政,力量难免单薄。

另一方面,古老的文化形态因传人的稀缺而日见沉寂,传统经典也因语言文字的疏离而被束之高阁,让校园的学子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感陌生。于是,在活动中越来越多地听到有人认真询问:昆曲就是京剧吗?”“古琴和古筝没有区别吧?”“现在读《论语》还有什么意义呢?太保守了吧?”“生了病吃西药就可以了,中医又有什么必要呢?”“西洋的节日都过不完,再过传统的节日不是很累吗?”“都商品经济了,再谈古人的教育,会不会太脱离实际?”……于是心中的危机感越来越深,因而,也就更加深切地盼望校园中多一些有志于传统文化的同学,能共同为中华文明和伦理道德,尽一份心,尽一份力。

(二)关于传播学、电视学与社团的思考

作为知识传递的窗口和校园文化的代言,一个社团其实就是一个媒体。我的研究生专业是广播电视艺术学,幸运的是,这个社团给我学习传播学和电视学原理提供了一个体验的空间和操作的平台,进而让我对这些理论有了更为深切的体验。在此,我结合这两年运作社团的经验,谈一谈我在传播学和电视学上的收获。

1、关于定位

无论是策划一档栏目,还是开创一条频道,乃至为整个电视台做评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媒体定位,名正则言顺。比如,CCTV-1的定位是综合频道,汇聚百家之长;CCTV-5的定位是专业频道,主打体育节目。综合频道节目来源广泛,但难以就一个专题深入下去,打造全方位、多视点的系列节目;体育频道锁定一个点,往往能做专做深,但在节目来源方面显然难以与CCTV-1抗衡。这就好比我们传统文化学社和民俗学社,我们学社办讲座,选题范围和影响范围都因这个综合频道的定位而更广,但民俗学社也因为更为专业而拥有了深入开展系列活动的可能性。

因而,在开展活动时,一方面,我力图发挥这个综合优势,提出传统文化的全方位传播的理念,以讲座作为依托和平台,向校内外学子全面展示传统文化的诸多领域,诸如儒学、文学、经典诵读、茶道、书画、民俗、昆曲、古琴、武术、中医等,力图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此外,在拓展活动广度的同时,也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多种传播样式,比如文化讲座、学术交流、戏曲放映、艺术赏析、书画学习、晨读、茶话会、参观游览等。

另一方面,我也借鉴专业特色,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提出系列活动和规模效应的构想,对传统文化进行分阶段的渐进传播,以拓展活动的深度。曾先后推出走进舒乙先生系列活动、书画学习与交流系列活动、昆曲入门系列活动、弦歌雅韵古琴吟唱系列活动、百读大学经典诵读活动、中华文明探源系列讲座和幸福为师人生系列讲座,希望通过多次、长期的学习,给听众带来更深刻的体验和更长久的受益。

2、关于施拉姆的传播原理

施拉姆曾提出一条重要的传播原理,即:信息从信源出发,经由信道到达信宿,信息的传播效果并不取决于信息在信源的高饱和度,而是取决于信息在信宿的高到达率。因而,要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并不仅仅取决你传达了多少信息,而是你有多少信息让听众真正接受。其实,在一场讲座中,我们社团的作用就是信道,联系着主讲人的信源和听众的信宿。为了保证信道的畅通,我们尽可能地跟主讲人沟通师大听众的接受习惯和方式,另一方面也制作问卷,了解、总结听众的反馈意见,并不断进行调整。

再举一个例子。一场活动的海报宣传写好了,这仅仅是信源,还谈不上传播效果。如何让我们的海报迅速到达受众、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这就涉及到两个信道的问题。一个信道是我们海报的形式,比如,如何通过布局和留白适度突出主题?如何通过图片有效烘托讲座风格并吸引注意力?另一个信道是我们海报的宣传平台,这就涉及到贴海报的问题。由于师大的海报栏空间有限,海报量又很大,覆盖率奇高,怎样尽可能地延长海报的存活时间呢?我们的解决途径是:教学楼的海报栏和户外的海报栏分时段宣传,找准不同地点的高峰期,稍稍提前,但又不能太早;宿舍楼以A3纸打印海报宣传为主,提前半天全面撒网。贴海报也有讲究,找准海报栏上最不容易被覆盖的高层位置,又要恰到好处地突出,对关键的海报,有时还胶水和胶带双管齐下……其实,海报什么时间贴,这是天时;海报贴在什么位置,这是地利;海报设计如何更有亲和力,深入人心,这是人和。三者俱全,才能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3、关于识别系统

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我接触到了电视包装中非常重要的识别系统理论(CIS)。CIS是企业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简称,首先出现于美国,在日本逐渐形成体系,是企业形象塑造的重要战略和理论体系,并逐渐被引入电视包装体系中。CIS由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三个子系统组成,理念识别(MI)是文化内涵、精神追求和管理信念的集中表现;视觉识别(VI)是核心理念的视觉表现,如电视包装的画面、色彩、文字、宣传语、音乐等;行为识别(BI)是落实核心理念的行为方式,如包装片的制作及编播过程,对观众收视行为与收视心理的研究过程,以及为了宣传自身开展的各项公益活动等。

一个学社能否被人记住和有效识别,其关键也是一个学社的文化理念。为了实现普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宗旨,我提出传统文化的全方位传播理念,并在多次社团培训和社团活动加以落实;明确社团的宣传语为体味传统,始于今日,让大家从当下的日常生活中体验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并落实到行动中去;同时,提倡以人为本、踏实做事的社团服务风格,让参加学社活动的听众切身感受到我们的诚心和热心,此为理念识别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也力求实现传统文化的氛围全方位,把传统文化的气息落实在活动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为此,学社设计了自己的印章和系列书签;打印海报尽量采用启功字体,并配以古画;手写海报一律采取水墨书法,展板在水墨书法之外,配以梅、兰、菊、竹的水墨画,风格淡雅,于黑白中书写意趣;每次讲座开始前,大屏幕上放映与本次讲座相关的PPT,流动呈现着不同的图片文字,并配有行云流水的音乐,让传统文化的气息弥漫在会场每一个角落,让大家慢慢地沉静下来,静心感悟,静心品味,感受传统文化春风化雨般的熏陶,此为视觉识别

所有的理念最终要回归行动,学社紧紧围绕传统文化,举办了多场活动,宜动宜静,内外结合,不仅开展相关学术讲座、艺术赏析和交流探讨,也组织师大学子参观游览民俗胜地和历史名胜;不仅有社员内部的书画学习、晨读、茶话会,也有和一耽学堂、清华西麓社、北大禅学社的交流和联谊。学社的公信力也在一次次活动中得以提升,并展现出比较鲜明的风格,此为行为识别

4、关于流程管理

在当今电视媒体的品牌化竞争时代,电视节目制作流程的工业化管理越来越显出重要作用。为此,我借鉴了这一流程管理的思路,针对学社的日常事务和工作任务,重新划定了部门职能,拟定了详尽的规章制度,实施举办讲座的流程管理方针。

具体说来,学社设社长一名、副社长两名;下设三个部门——宣传部、公关部、办公部,各设部长一名、副部长一名。宣传部负责社团日常宣传、活动宣传及活动资料的收集整理等事务;公关部负责学社日常活动通知、学社内外联系以及讲座接待等事务;办公部负责学社活动的策划统筹、活动前期审批及财务预算等事务。

讲座前期收集资料、联系专家、策划海报,紧接着就是批教室、写海报、制作展板、贴海报,通知新老社员、联系其他社团、邀请嘉宾。讲座中,谁来负责接送专家,谁来负责拍照、记录,谁来负责多媒体,谁来维持现场秩序,谁来递话筒,谁来准备茶水……讲座结束后还需要清理会场,及时整理资料并提交新闻稿。各个部门各有分工,密切合作,彼此呼应,配合默契又要有条不紊,才能实现学社高效率、高质量、高热情的办事风格。


5、关于人力资源培训

在我读研期间,曾在导师的课题组给华风影视集团作过人力资源评估,从而接触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对我办社团很有启发。社团发展和延续的关键在于人才,为此,我借鉴了管理学和心理学的相关培训方法,对社员和部长展开了三次素质拓展和培训活动,让大家在团队活动和游戏中体悟合作精神,培养默契。

相识有缘社员大会上,通过聆听、交流、摆座位等活动让大家消除了陌生感,培养了聆听和表达能力,迅速融入社团氛围;

觉知与合作社员培训中,通过反口令练习解开千千结电波传递女皇椅等活动,并通过深入的分享交流,提升了大家的专注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学社的部长竞选大会上,进行了公正、公平、公开的竞选、投票和就职宣言程序,随后展开了模拟面试环节,情景再现各个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突发工作状况,在考察能力的同时,进行了能力培训和理念引导,为日后有效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感谢

回顾两年多来的社团历程,感慨颇深,感恩颇深。

在此,我要感谢校团委的老师们和社联的同学们,感谢你们对学社的关怀爱护和支持鼓励,感谢你们给我们提供了如此辽阔的平台来书写我们的梦想。

感谢社团里每一位同学,是你们的爱心、才华、包容和默默付出,让这个社团茁壮成长,感谢你们成全了我的工作,也感谢你们成全了自己的梦想。

感谢我的导师给了我如此宝贵的学术启发和业界实践的机会,感谢导师用她博大的胸襟和爱心给了我自由成长的空间。感谢每一位老师给我的学术启发和做人指导。

感谢每一位应学社之邀来师大讲课的老师们,感谢你们对师大的眷顾关爱,感谢你们不辞辛苦,把多年的学术积淀和人生感悟倾囊相授,耕耘着一片学术土壤。

感谢参加我们讲座的每一位听众,当我看到台下一双双真诚的眼睛,听到台下会心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都会感到心中无限温暖。当白发皓首的老教授专注地聆听讲座,当年逾不惑的老师们在台下认真地记着笔记,当一个小孩子在问卷上写下——“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我感到心中涌起无限的动力,让我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越走越笃定。

谢谢你们! 2006612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