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生老弟,一路走好
不知为什么,北京东单三条这条紧挨着王府井工艺美术商店大楼的小胡同,从没给我带来好运气。
1966年,刚走出大学校门,在昔日豫王府今日医科院上班的我,曾在小胡同“心惊胆破”地目睹了文化大革命的“造反有理”风暴:实为外籍子女学校的修道院(胡同西口)的几位外国修女被红卫兵批斗、胡同东口私营诊所的朝鲜族医生在医科院石地高台上被几个初中生模样的女红卫兵用皮鞭抽打……没两年,我也进了江西五七干校,从此和当科学家的梦想彻底告别。
今年11月21日,久病的弟弟靳剑生住进了大门正对着东单三条的协和医院国际医学中心,22天后,终因无法战胜晚期肺癌而告别人间。东单三条,又一次让我悲伤。
为告慰不甘离去的弟弟的灵魂,发表此文送他一程。
男八中走出的北京哥们
1958年,刚刚到北京的剑生弟,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小学生,他个头不高,有点害羞,讲话还带点南京腔。在西直门大街科学院宿舍,他穿着普通,性格不张扬,进进出出一点也不抢眼。当时,一家三口从南方到北方,从绿树成荫的大学校园到深藏在市井的北京老四合院,各人都在承受着心灵上的巨大落差。母亲每天从中关村科学院下班,再搭上32路公共汽车回家后,已经筋疲力尽,她真是有点力不从心,无暇顾及小儿子的感受,了解他是否适应南北方气候、饮食和人际环境的诸多变化。当时的局势真是有点听天由命、各自为战了。
转眼间,弟弟进十三中读初中了,他仍旧个头不高,仍旧有点懵懂。三年下来,他没有认真观察过十三中的古老校园,追究一下这个清末贝勒府的来历;他没有打听一下学校东边的原恭王府和西边的原辅仁大学主楼曾经发生过多少惊天动地的故事;他的思想很简单——老老实实按时上学,下课后抓紧时间和小伙伴们蹲在地上拍洋片或玩其他游戏。要不是母亲严加管束,能闭眼下象棋的弟弟,早就参加官园少年宫的象棋班或乒乓球班了。憨人有憨福,逐渐长大的弟弟,有一双活泼的大眼睛,曾经被总政文工团相中,差点当上演员,当然,又遭母亲出面阻止而放弃。
1962年,国家正处在三年自然灾害之中,母亲也再婚回南方了,真是大家小家都不安定。但弟弟考进了北京名校男八中,总算是让姐姐多了一份安慰。
男八中当时云集了不少高干和将门子弟,例如,陈毅元帅的小儿子、李富春副总理的外孙……但是,出乎弟弟的意料之外,出身和家庭地位的悬殊,一点也没妨碍同学之间建立真情实意的友谊。打排球,玩扑克,天南海北地调侃,撒把骑车,这些都是小伙子们的嗜好。除此以外,弟弟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他参加了男八中的田径队(三级跳远)、无线电小组、数学小组和话剧团(演“红灯记”中鸠山的B角),甚至于还兴致勃勃地考进什刹海体校的击剑队。当然,最多的精力还是投入排球训练。弟弟的梦想是考进清华或北航,为此,他苦练排球,每星期去先农坛体校好几次。他梦想八中排球队拿下全市第一,这样,高考可以破格入选……高中三年,弟弟的成绩大有起色,尤其数学和物理,真有后来者居上的势头。
由于身患急性肝炎,剑生弟入高中时曾休学了一年,1966年高中毕业。谁也没有想到,让他好好恢复身体的美好愿望,却事与愿违,他错过了关键的时段——1965年夏天。1966年,全国停止高考,本可以成为老大学生的弟弟,却投入了文化大革命的大串联,荒废了求学深造的最好时光。
就是在这场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中,弟弟虽然不能加入红卫兵,但他在八中却亲眼目睹了不少人间惨剧。昔日的好同学们,因为家长归属不同的“路线”和“司令部”,命运和生活好似两重天——有人上天堂,有人下地狱。但是,弟弟又惊喜地发现,大多数好朋友们,并没有嫌贫爱富,或见风使舵。相反,家庭处境较好的同学一直坚持接济被扫地出门一无所有的黑帮子弟,真可谓自古英雄出少年。同学们的英雄气概肯定震撼了弟弟的心灵,这种哥们义气肯定也影响了弟弟的言谈举止。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串联中闯荡了半个中国的弟弟的哥们义气真是有增无减。终于,他的英雄形象有机会亮相,出现在措手不及的姐姐面前。这天,他突然捂着脑袋找到在东单三条医科院上班的姐姐,还满不在乎地声称被人打破了脑袋。姐姐赶紧带他就近在协和医院急诊室清洗并缝合伤口,再打一针破伤风疫苗。因担心对方会纠缠不放,就把他困在新开胡同宿舍的顶层,躺在准备接待红卫兵的草垫上,那情景犹如50年代法国著名电影“勇士的奇遇”中男主角落难在牛车上。无奈的姐姐住在三人一间的女生宿舍,三顿饭只有送到顶层去。看见头上缠着纱布的弟弟,姐姐再三追问打架的原因,却得到含糊的解释,似乎为某同学仗义……想到弟弟从小胆小怕事,温顺又听话,姐姐简直有点不相信,眼前这个大小伙子竟然已长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哥们了——为朋友仗义,两肋插刀,当仁不让。
艰苦磨练,大浪淘沙
1968年,在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的“快乐”大串联后,当时的中学生们,不得不再一次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告别亲人,离开城市,开赴边疆,真正融入工农兵之中。
面对着种种去向的抉择,弟弟却没有任何选择余地。虽然,靳家不是地富反坏右,更没有黑帮的概念;但是弟弟难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身和“美帝国主义”海外关系的帽子。参军入伍、西北三线工厂、以及北大荒建设兵团,对弟弟来说,都属于“白日做梦”,理由很简单——政审不合格。可怜的弟弟用羡慕的眼光送走了一拔又一拔的朋友,不知自己的命运究竟在何方。他曾回山东武城老家找爷爷,却发现那里也是一片极左之风,把去世多年的父亲,毫不留情地归纳为阶级异已之列;弟弟还曾考虑落户在街道,却又很快打消这个念头,一来不符合潮流大方向,二来无家可落户,三来担心孤雁离群。最后,弟弟的去向终于搞定——插队吉林(今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右中旗。
今天,打开地图,可用红笔逐一勾出弟弟下放的路线。这是个交通非常不方便的偏僻而又落后的地方,从北京坐火车北上,在四平改乘慢车到洮南,然后,搭乘近八个小时的敞蓬卡车经突泉到大庙,住上一晚上后,再换乘另外的敞蓬卡车颠簸地行驶约60里路,才能到达目的地——北京知青点。交通不便,气候恶劣,土壤贫瘠,生活贫穷是当时哲里木盟的真实写照。
当然,弟弟在跳上火车北上时,也曾心怀战天斗地的远大抱负,举起手臂高声呼喊:“再见吧,未来的科右中旗的旗长向你们致敬!”他也曾暗下决心: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是,现实却是比他想象的艰苦得多,也残酷得多,北京的知青们几乎一竿子插到了中国社会的最低层。他们面对的生活是:
住:一个小土房,本为男生一间屋,女生一间屋;后为节约冬天的柴火,留下过冬的几个知青们共用一个大土坑,再用一个花布帘作隔断,这边是男生,那边是女生。
水:饮用和生活用水,全靠井水。冬天外出,肯定困难,洗衣洗澡绝对不易。
食:定量供应的有限粗粮,即玉米面和高粱米。白面、大米、猪肉和青菜毫无疑问是稀有的“奢侈品”。一日三顿饭,大家轮流上阵,烟熏火燎,烧柴点火,狼狈不堪。
医疗:小病用自带药对付,大病可就没什么保证了;无奈之中,弟弟和他的一位好朋友曾在北京协和医院针灸班学了个把月,又坐门诊实习一阵子,再买了不少药带回知青点,在村子里当上了“赤脚医生”。
劳动:农牧兼顾,实以农为主。耕地、播种、除草、收割、哪一样都得干。生产工具落后,人肯定就得超负荷地累。
村民:不受当地人欺负就不错了,哪有多少亲情,谁叫他们出身不好……
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干累活,天天吃不饱,天天睡不踏实。当初在北京,想象的“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到了活生生的哲里木盟,却根本感觉不到一丝“乐趣”和幸福(实际上,三十年后,他们才领悟到何为当年“无穷”的“乐”);相反,说得不好听,插队生活简直就是为生存而“挣扎”,或者说是抱着一丝希望的“熬”日子(尽管,三十年后,他们才明白,“伟大”往往是“熬”出来的)。
当然,片刻的欢乐也有,如偶尔宰一头羊打牙祭,或者看着小说梦想未来……
其实物质生活的艰苦磨练,还是一个方面,人总是有忍耐力和适应能力的;当生活在底层的文化人,在精神上彻底绝望时,那才犹如上刀山,下火海般的痛苦,弟弟就受到了这般煎熬。
1970年,北大等校率先试行招生,明确规定要招收工农兵学员,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由于文化大革命初期一些被打倒或靠边站的走资派又回到“人民内部矛盾”范畴,不少插队知青获得了上学的机会,弟弟那个知青点,就有人陆续圆了大学梦。弟弟呢,又遇到学校复审这一“鬼门关”,海外关系成了不可逾越的升学障碍。
从1970年弟弟第一次高兴地报名到连续两年被拒之门外,失望、无助、沮丧和凄凉几乎主导了弟弟的整个心情。担心儿子健康的老母亲,不远万里,不辞辛苦地从南方赶到知青点来探亲,其实她自己刚恢复人生自由,真是爱莫能助呀。被母亲的亲情抚平了心灵的伤口后,弟弟又打起精神,再一次想方设法。
1972年,在科右中旗磨练几年的弟弟开始腾飞了,在升学机会面前,他要求自己失败不气馁,失望不沉伦,一定用积极态度对待人生!打听到负责招生的军代表后,家族中最疼爱弟弟的四姨妈三次北上,苦口婆心地说服对方,特别是介绍所谓海外关系的真实背景。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省教育厅为弟弟的政审开了绿灯,长春地院又正巧对排球高手有兴趣,弟弟得以机会顶替病退大学生在1973年初扛着行李走进了长春宫,成为地院物探系一名迟到的大学生,也当仁不让地成为校排球队的核心主力,校运动会的三项田径赛冠军。
虽然相比弟妹当年的境遇——孤伶伶地住在一个蒙古包里,整天盯着漫无边际的大草原,如同历史上苏武牧羊那般浪迹天涯—弟弟在科右中旗的生活条件要好一些,但这段艰苦生活给了他终身难忘的历练;使他在后来的人生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困苦,都能坚持不灰心,不放弃,永远保持乐观,积极进取的年轻心态。
艰苦的生活像无情的筛子,大浪淘沙,是金子总要发光的。无论苦难多么深重,无论孤独多么疼痛,心怀抱负的优秀青年一定会脱颖而出。
哈佛学子,谈何容易
1975年,弟弟大学毕业,从长春分配回北京工作,这年他29岁。他是幸运的,第二年,恰恰在他三十而立这一年,国家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令人憎恨的四人帮终于倒台了,文化大革命几乎接近尾声。
几乎同时,弟弟个人的命运也有了戏剧性的转折,过去的“美帝国主义”海外关系原来是毛泽东的青年时代的挚友,在政治上,他再也没有任何包袱可言。
在种种机遇面前,只有一条道路令弟弟心动——争取考进世界上一流的高等学府,以接受精英教育,必竟地质学还不是弟弟最感兴趣的专业。
从1975年到1979年,好像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帮助弟弟步步接近梦想,他终于与大学同窗宋岩喜结连理,又考上科学院研究生,并喜得贵子。
1978年,由弟弟负责呵护的母亲终因病魔告别人间。1979年,弟弟考上公费赴美留学生,目的地正是他的出生地——波士顿剑桥校园。如上天有灵,这似乎是送给母亲在离别人间后的最好礼物。老母亲在临终前对小儿子的前途和生活是最为记挂和放心不下的:“一个月46元,怎么够用?”她反复念叨。
其实,正如任何成功都来自不易,弟弟为考上公费留学生,几年之间所付出的艰辛,绝对是不同寻常的。首先,他有沉重的家务负担,上有老下有小;加上北京地震,母亲反复住院,小家多次搬迁,姐姐生活不顺……弟弟真是一心多用,大家小家都要兼顾;其次,为对付难度不小的英语考试,英语功底并不强的他要抓空复习语法,背单词……要知道,他可是三十出头的人,早错过记忆力的黄金时段了。1979年,当他如愿以偿地踏上美国土地,来到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时,终于因长期体力透支,眩晕不止住进医院。
谈起老弟当年的留学生活,他戏称为“洋插队”。言外之意,虽然身在美国,但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并不亚于当年内蒙古草原的艰难经历。
当时的公费留学,确实可免交学费,但生活补助每月只有二、三百美元左右。如要单租公寓,或者有改善饮食的念头,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课余打工,设法挣钱。
再说,老弟读的是世界排名第二的麻省理工学院(MIT),以他的有限的英文和数学底子要拿下这个学校电机系的硕士学位,其难度虽比不上“愚公移山”,但也绝非是一件轻松的活。当年的他,既没有1993年他外甥女赴美留学,可带着录音机上课的条件,更没有2004年他外甥赴英留学,可借助互联网查取资料的简便之径,面对着排山倒海的作业和考试,天知道他是怎样“滚打”出来的。
好在老弟有丰富的“插队”经验,面临困难的他总能化险为夷,以喜剧性场面打上句点。
从1979年到1983年,短短四年,老弟拿下了麻省理工学院两个硕士学位,实现了从工科向管理专业的“转行”;接着他又在哈佛大学商学院攻读了四年博士学位,接受了世界最高学府在管理学领域的不少真谛和秘诀;他还鼓励妻子在攻下波士顿大学硕士后,又继续攻克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他精心策划了儿子的求学途径,以精英教育模式获得丰硕成果。
八年时间,老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上述人生的重大里程碑,他没有今天国内不少富裕子弟的财富,因此,他必须付出更多的智慧,时间,能量和精力……在美国的头五年,除了做TA(助教)、在餐馆打工,他和弟妹还曾经为三家犹太人打扫卫生、买菜做饭,带孩子,溜狗、管理花房庭院……他曾经利用假期兼任美国著名公司顾问,多次飞回祖国,寻找投资合作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弟弟抓住不少机会;但岁月不饶人,当年俏皮快乐的小伙子已变成一位步入中年,在事业上永不放弃和绝不气绥的博弈勇士。1987年,他终于做出人生的又一重大决策——回国创业。
勇于创业,拼搏人生
1987年,老弟41岁,在弟妹的支持下,他满怀激情回国创业。当时,无论靳家或宋家,都没有任何遗产或财富可以帮助他起步。他的最大优势就是在哈佛大学商学院所接受的教育,和满脑子近百年美国一些创业者的成功案例。当然,洋插队的经历,无疑也是推动他追求财富的动力。
1987年,中关村已经有了不少著名的民办企业,如四通公司等;相当多的外企也纷纷进驻中国,争先恐后抢占中国市场的份额。面临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创业选择,一心向往干实业的弟弟冷静地做出决策,组建了科比亚公司,以IT为主业,咨询为副业。当时,他满腔热情将西方一些先进技术和IT产品介绍给中国的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一边交朋友,一边调查市场,寻找商机,研制产品。
寻找机会要拿出足够的耐心和时间,为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行,他要组织人力完成各种咨询项目。物色好项目,更要步步紧跟,不能坐失良机;为此,他几乎很少回美国,一个人在北京栖身办公室近二十年,过着极其简单的生活。弟妹留守波士顿,几乎承担了小家的全部家务,每天开车(单程70公里)上下班的同时,还要照顾正在读中学的儿子。
商场如战场,弟弟虽然找到了第一桶金,但他不断遇到竞争对手的挑战,这包括台面上的一些外企的公开叫板,也包括暗底下本土公司的撬人战术。
除此之外,经营理念的分歧有时会导致合作伙伴的分道扬镳,公司间文化或待遇的一点差异有时会促使人才外流;经营上暂时的困难或某种突发事件甚至于会引起公司的一些连锁反应……
如果说,上述困难是下海淘金时不可避免的险阻,那么弟弟作为一个海归派还遇到了“水土不服”的困惑。作为哈佛大学的博士生,他坚持着眼长远,不为小利而放弃原则;他坚持守法经营,如实交税;他坚持阳光经营,拒绝变相行贿。为此,他失去了很多机会,作项目时也非常吃力。
科比亚公司承接了中国民航下属不少机场的订票系统的建设,承接了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系统应用平台的开发和配置……科比亚公司是一个非常负责的公司,所有产品几十年如一日的正常运行,就是最有力的事实。
靳敏 2011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