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炯-趣闻轶事
一、不去美国要求去德国
老师陈建功
1926年,曾炯在原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毕业时,参加了欧美公费留学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被录取为赴美留学生。按照规定,师范毕业要执教两年才能去留学。1928年,曾炯办出国手续时,提出了去德国的要求。 为什么曾炯要求去德国留学呢?原因是曾炯的老师陈建功先生在课堂上曾对学生们说:“我本人是个日本博士,但德国数学博士最难得!现在德国哥庭根大学是世界数学的中心!”在老师的影响下,曾炯于1928年赴德国留学。
二、中国的留学生最用功
哥庭根大学
曾炯先在柏林大学攻读,一年之后(1929年)转到哥庭根大学读研究生,指导教师是诺特。 哥庭根大学创建于1734年,是德国一所非常有名的大学,著名抒情诗人海涅在该校学过法律,自然科学家洪堡亦在该校学习过,杰出数学家高斯、希尔伯特等是该校教授。
曾炯在哥大刻苦攻读了五年,获得了博士学位。这是我们中国人攀登数学高峰的五年!他的成名之作,第一篇用德文撰写的论文是在哥大完成发表的,他的博士论文亦是在哥大完成发表的。欧洲跨国性科学基金组织,亦称“万国科学基金会”,为表彰曾炯对世界数学的贡献,当时发给他奖金1万6千英镑。听说,当年在大会上,曾炯头戴博士帽,身穿博士服,诺特坐在台上,掌声四起。诺特讲话:“我要对我亲爱的学生孩子曾炯改正地说,中国的留学生最用功,学得最好!”曾炯致答词:“非常感谢我敬爱的慈母般的老师诺特先生,您是我的最好最好的老师!我是您的永久永久的学生!”
曾炯博士1934年到汉堡大学作博士后研究一年,艾米尔·阿庭大师是他的老师。1935年7月,曾炯博士辞谢哥大劝他留校工作的美意,毅然回到祖国,先后在浙江大学、西北联大、西北工学院和西康技艺专科学校任教,教高等数学。1940年11月,因胃穿孔出血不止,不幸病逝于西昌,时年43岁。当年12月23日竺可桢先生在日记中写道:“中国代数后起之秀将乏人矣!”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在回忆文章中指出:“他回国后没有充分发展他的才能,是国家的损失!
”
三、炽热的爱国心
“五四”运动
曾炯早在1919年“五四”运动在南昌第一师范读书时,就参加了学生的爱国行动,他上街演说,反对军阀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二十一条”,他身穿的粗布大褂被反动势力的爪牙撕成了碎片。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曾炯和一些爱国师生,走上九江街头,要求团结,反对分裂;要求统一,反对割据。曾炯在街头上登高一站,用嘶哑的乡音大声讲演,市民们一边听讲,一边鼓掌。不料霎时间,一些身份不明的人跳上前去,围攻毒打曾炯,他被打得头破血流,师生们很快将他抬到医院急救。当时在北伐国民革命军担任政治部主任的郭沫若,听说被毒打的人中有一个考取官费留学的年轻人,还专程跑到医院探望过曾炯。
1940年上半年曾炯在西昌任教时,还抱病支持学生的爱国行为,反对开除学生。曾炯留学回国后对人谈道:“人生在世,对国家要尽忠,对父母要尽孝,我就是为了尽忠尽孝才回国的!”
两件事情
张奠宙教授
是曾炯用所得奖金购买了七大铁皮箱的外文数学原著,运回国后存放在江西老家乡间,抗战时被日寇焚烧一空。太可惜了!太可恨了!二是曾炯1936年用德文撰写发表的第三篇论文中新提出来的“定理”,长期不为国外同行所知,埋没了十六年之久,直到1951年,美国数学家兰在他的老师指导下,依据曾炯的定理,作了一些改进发表了,国际数学界才广为知道了兰定理。直到1972年,世界数学会才把该定理正名为“曾一兰定理”,其“层次论”命名为“曾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