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十分关心知识产权研究工作和知识产权队伍建设
郑成思十分关心知识产权队伍的成长壮大,传道解惑,教书育人,甘为人梯,奖掖后学。在教学中,他将其丰厚的学识、丰富的知识、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发现知识产权研究方面的好苗子,他总是欣喜不已;对于面临学业、疾病或就业等方面困难的后生晚辈,他总是倾力相助。许多向郑成思登门求教的学者,在深情回忆郑老师时,总是能浮现出一位面容清癯、身形瘦削、耿直纯真、平易谦和、并且永远微笑着送客到电梯口的长者形象。郑成思在演说方面颇具天赋,长期不断充实的学术积淀,自幼积累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永不放松的外文学习与运用能力,以及善于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把握大局的演说技巧,使他的学术讲座很有感召力。许多人都能清晰地回忆起聆听郑成思讲座时的感受,认为他运用“博大精深的知识、幽默机智的谈吐、无懈可击的逻辑思维”,将他所热爱的知识产权事业的种子转播给听众,并通过听众散播到全国各地。许多青年学子正是在这种大师魅力的感召下,投身于知识产权学习与运用的事业当中。郑成思十分关心法学所的知识产权研究工作和队伍建设,法学所的知识产权研究室和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在他的亲自指导下,已经建设成为国内知识产权界的科研重镇。就在病重期间,郑成思仍然向所领导谈及知识产权研究室人才建设问题,他认为知识产权室科研人员年龄结构有欠缺,普遍年龄偏大,建议所里要进一些30岁左右的年轻人进行培养,并推荐了具体人选。可以说,法学所在知识产权法领域能有今天的地位,法学所的知识产权科研队伍能够保持与发展壮大,与郑成思的努力与贡献是分不开的。
在一次法学研究所博士新生的开学典礼上,郑成思代表导师发言。他语重心长之间,谈及学习要刻苦亦要使巧劲,并以巧记英语单词为例证。他以少有的轻松语气说,英语中也有像汉语会意构字法等一样的构词法,白杨aspen就是as加pen,像笔一样的树。郑成思先生自己就太像一支笔了,一生与学术结缘,只行学者本份,学思不停,笔耕不辍,直至墨尽毫枯。郑成思先生,不愧是学者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