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祖国航空工业
1952年8月17日,国家决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成为全国国防工业的领导机构,其中所属的四局即为原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为了加强对国家航空工业的领导,出于工作需要,中央从军委空军抽调杨春甫到二机部任副部长。当时二机部领导分工是;赵尔陆部长主管全面工作,张霖之分管兵器工业,张连奎分管基建,杨春甫分管航空工业并监管党务,由于工作繁忙,刘鼎由主管兵器转为协助杨春甫工作,万毅不久调离二机部到总参装备部报到。
航空工业创立以后,空军向航空工业各部门支援很多干部和技术人员。并向航空工业部门移交了很多飞机修理厂。给航空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以大力的支持。杨春甫到二机部后,重点主抓二机部四局的工作。在二机部的四年时间里为国家航空工业投注了大量的心血。
那时候,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刚开始,航空工业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苏联援助中国新建、改建的141项工程中航空工业有13项。包括飞机、发动机制造厂;附件、电气、仪表厂;飞机、发动机修理厂。当时全国六大航空修理厂是;1.湖南株洲的331厂,江西南昌的320厂、沈阳的111厂、112厂、哈尔滨的122厂,分别负责飞机和发动机的修理。
当时,航空工业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由维修飞机向制造飞机的过渡。所以二机部把重点放在南昌和株洲这两个厂子,要求这两个厂在1954年三季度试制出我们国家第一架飞机来,并能形成批量生产。
南昌320厂和株洲331厂是由原来国民党遗留下来的旧飞机修理工厂改建的。南昌厂一直修理前苏联的雅克-18初级教练机。于是经中央军委和政务院批准,二机部要求南昌320厂正式试制雅克-18型飞机的任务。(由苏联提供成套图纸和样机,我们组织仿造)。
经过技术人员的努力和工厂工人日日夜夜的辛勤工作,1954年7月3日,仿制的飞机由试飞员段祥禄驾驶试飞。通过和苏联原型机进行各项指标的对比,飞机性能已达到苏联的设计标准。1954年7月,杨春甫率领由空军工程部和二机部有关专家、技术人员组成的国家鉴定委员会,到新中国第一次自己制造飞机的株洲航空发动机厂和南昌飞机厂进行鉴定验收。经过对生产技术资料的审查和对发动机的长时间试车,证明性能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在南昌飞机厂通过飞机地面滑行试车和空中试飞,证明飞机性能良好,达到了设计要求。南昌飞机厂试制的初教5教练机(原型雅克-18)一次试制成功,并通过国家鉴定验收。中央得知这一消息后,高兴万分。8月1日,毛泽东主席给这个厂亲笔签署嘉勉信;“七月二十六日报告阅悉。祝贺你们试制的第一架雅克-18型飞机飞机成功的胜利。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工厂继续努力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地掌握技术和提高质量,保证完成正式生产任务。”
与雅克-18配套的发动机制造成功并通过国家鉴定后。毛主席通过二机部向株洲航空发动机厂转发贺电;“第二机械工业部转国营331厂的全体职工同志们,祝贺你们试制第一批爱姆-11型航空发动机成功的胜利。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全体职工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掌握技术和提高质量,保证完成正式生产的任务。”
1955年,雅克-18进入成批生产后,二机部的工作重点放到沈阳的两个工厂上来。主要是要生产米格-17歼击机和BK-1A型喷气发动机(涡喷5甲)。沈阳112厂、111厂,是我国重要的歼击机生产厂家。为尽快生产出自己的歼击机,在杨春甫的倡议下,首先抓了飞机的心脏——发动机的试制工作。杨春甫带领有关人员亲临现场指导,先把沈阳几家厂子合并起来,经由杨春甫分管的二机部四局批准,于1954年3月正式成立生产发动机的410厂(后来111厂迁到四川去了)。由410厂为112厂配套生产发动机。因为是仿造苏联飞机,杨春甫让四局请来了全套的苏联专家,并照顾好他们及家属的生活起居。住在现在的沈阳市太原街2号和对面的大院(现沈阳军区金城宾馆大院)。并且扩大了试制厂家的场地和面积,为试制工作创造了外部环境;同时,由他亲自出面又从太原、株洲、哈尔滨和沈阳等几家军工厂调集精兵强将和技术骨干,组成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完善的技术指挥系统。在试制发动机的过程中,杨春甫亲自同苏联专家、我方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研究、协商,同解难题,共闯难关。
1956年4月21日全国第二机械工业第一次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全国军工产业先进生产者和先进单位的代表531人,列席代表118人。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杨春甫在开幕词中说;这次会议的任务,就是要表扬先进人物,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鼓舞全体职工向先进生产者学习,全面地贯彻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针。他勉励那些奋斗在军工领域的劳模、先进生产者们带头为祖国强盛、为军工产业这项光荣事业多做贡献。25日,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全体会议代表。这次盛会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工企业的代表们。
杨春甫从空军调到二机部工作以来,深知航空部队对祖国安全是多么重要,而飞机就是空军战士手中的武器,必须保证武器的先进性和可靠性,要让新的国产飞机尽快装备部队。1956年5月,我国第一代歼击机的喷气发动机BK-1A试制成功。王秉璋、杨春甫率领国家验收试车委员会,并邀请沈阳军区邓华司令员一起来厂定型和验收。5月18日,验收委员会听取了厂方研制过程的汇报,审查了相关的技术资料,从5台样品中抽取一台发动机进行试车,连续可靠工作100小时。经听取专家评议,一次通过验收。
1955年7月,沈阳112厂开始仿造苏联米格17飞机,试制成自己的56式喷气战斗机,后改称歼-5型飞机。1956年7月19日第一架由试飞员吴克明首飞成功。8月2日,杨春甫陪同二机部部长赵尔陆、苏联驻二机部总顾问和空军有关人员,到112厂鉴定验收,并认定各项指标均达到苏联米格17飞机的性能,9月8日通过国家鉴定,同意批量生产。9月10日,在沈阳112厂举行了庆祝大会,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元帅在赵尔陆部长的陪同下,亲自为第一架国产喷气式飞机剪彩。9月27日,该机型飞机首次装备空军。10月1日国庆节,歼-5型飞机第一次参加国庆阅兵式。当飞机飞至天安门上空时,毛主席高兴的抬头观望,并告诉参加国庆典礼的外宾说:“这是我国自己制造的飞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向参与制造歼-5飞机的112厂和410厂发来贺电,祝贺两厂职工提前试制成功歼击机和发动机,并要求再接再厉提高航空工业技术水平和质量。
歼-5飞机经过试飞,并通过验收后,还存在质量问题。试飞员反映飞机在飞行中发生抖动。二机部针对这个问题和空军反复探讨了很久。1957年底杨春甫到苏联跟苏联方面正式谈到飞机抖动问题,请他们帮助分析和提供解决措施,并要求苏方派专家携带图纸、资料来中国进行技术指导。在这里,一定要强调,苏联专家对我们飞机的研制帮助很大,感谢苏联专家对中国航空工业的援助。此后,杨春甫又到成都、西安抓飞机制造厂的新建工作。
1957年11月,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以“经互会”的名义,要召开一次国防工业会议,邀请中国派人列席。中央决定组成一个以杨春甫为团长、以解放军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部长万毅将军为副团长兼顾问的国防工业观察员代表团列席会议。代表团成员有;二机部技术司长王力、四局副局长许昌裕、四局二所专家吴大观和秘书兼翻译隋勤等。12月5日,杨春甫率领国防工业观察员代表团前往莫斯科。此时正赶上彭德怀率领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苏联,观察员代表团搭乘苏联送彭老总的图-104飞机前往苏联。到会的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团由主管国防工业的将军们甚至是国防部长带队。会场上,各国席位插着本国的国旗,显示着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强大和团结。会议进行了三天,会上各国代表共同商讨了国防军事工业的生产情况及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并建议统一军工产品规格等问题。会议一结束,代表团便在苏方同行的陪同下,到莫斯科的电子工厂、研究部门,列宁格勒的光学工厂,喀山的飞机厂、发动机厂、直升机厂,新西伯利亚飞机厂和发动机厂等进行了参观考察。
伏尔加河上游的杜拉和喀山,是苏联重要的飞机制造厂和发动机厂所在地。在那里代表团受到苏联航空设计权威之一的图波列夫亲自接待。他在国际航空界享有盛名,是苏联飞机设计师们公认的老前辈。会见中我方向他讲诉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状况,他表示积极支持中国发展航空工业,并加强与我国航空工业技术的交流。当时,二机部正准备引进他们生产的图-16轰炸机,并准备在陕西阎良建一个轰炸机生产厂。所以代表们详细的观看了图-16轰炸机的的生产线和组装车间,并观看了空中加油的表演。
接着应苏方邀请,参观了直升飞机的制造和生产。杨春甫通过认真的考察后认为这种机型用处极大,觉得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也引进制造。当时苏联研制直升飞机的历史并不长久,便决定引进他们的技术,生产自己的直升机;通过与苏方会谈,并与厂方接洽,阐明我方的意图,苏方同意我国引进他们的米-4型直升飞机(我国后来的编号是直-5型)。米-4型直升飞机是苏联1951设计并于1953年制造的单螺旋桨直升机。代表团拿到全部米-4直升机的设计制造技术资料,并携带回国。1958年2月底,参加完国际会议的国防工业代表团圆满回国。回国后,杨春甫将这一情况报经二机部部长赵尔陆同意,把生产直升机的任务落实给了哈尔滨120厂和122厂。杨春甫访问苏联,不仅成功引进了直升机生产技术,而且还受到了热情的款待,体现了当时中苏友好关系。这是我国第一次引进直升飞机的制造计划。
1958年5月,中央要加强对辽宁党委领导,决定杨春甫调离一机部任辽宁省委书记。(二机部和一机部合并后改称一机部)在辽宁省分管工业。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统管国防工业的二机部,但是对国防工业尤其是航空工业的关心一点没有减少。1960年4月,杨春甫代表省里陪同赵尔陆部长到112厂全面检查飞机质量问题,帮助厂方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此后,杨春甫多次深入工厂了解情况,并陪同贺龙元帅、中央和航空工业部等相关领导深入112厂、410厂和601所等单位检查工作。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为建设一支强大的空军耗费了心血,付出了代价。
岁月流逝,在当初的航空工业基础上,我国航空工业逐渐走向成熟并发展迅猛,由建国初期的仿造国外机型到现在自主研发,大批技术人才充实到航空、航天领域。歼-10、歼-15、歼-20、空警2000、武直10等先进飞机相继研制或试飞成功,逐步装备部队。我国的航空工业正在大踏步的追赶国际先进水平,老一辈航空人的强国梦正在逐步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