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父陈继蕃 恩母韦淑兰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564614870
本馆由[ 陈杨 ]创建于2018年11月13日

我的奶奶

发布时间:2018-11-13 22:53:14      发布人: 陈杨

  我是孙子辈的老小,加之土生土长在西安,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得到了分外的关注和照料。和丁莹姐姐一样,记事起我就没分清过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统一都称呼了爷爷奶奶。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样亲切,也没什么好分的。

  也许是因为一直在身边的缘故,我对爷爷奶奶的记忆反倒没有哥哥姐姐们回忆的那么深刻。因为这些点点滴滴早就融入了每天的生活,习惯且自然。

  比如说,我一直很喜欢喝稀饭。每天晚上喝上一碗,哪怕什么菜都不吃,也会很满足。仔细想想,这样的饮食习惯就是跟爷爷奶奶在一起养成的。小时候生活条件没有现在好,在奶奶家住的时候每天晚上总是喝稀饭,就着咸菜馒头,有时候配些豆腐乳。吃完饭关了灯,躺在爷爷奶奶身边看着电视,然后迷迷糊糊的睡着。

  说起奶奶持家,自然也是有些印象。从小和爷爷奶奶去李家村的菜市场买菜,印象里总是黑压压的人群,我们会大包小包的买上不少,有时奶奶还会挑些菜贩扔掉的品相还不错的菜叶,高高兴兴的提回家。现在看来离家短短的两站路,对于年幼的我来说,能帮忙提点东西,还是个不大不小的任务。

  快过年的时候,爷爷奶奶会自己准备很多年货。比如用石磨把糯米磨成面;用红豆做红豆沙;把买来的肉自己绞成泥;还有面粉防放到锅里炒制成炒面。小时候的过年乐趣,和长辈们的辛勤劳作密不可分,在我的记忆里,这才是年味,现在反而再也找不到这种过年的感觉了。

  上学以后,定期回南郊看望爷爷奶奶,晚上和妈妈一走到院子门口,就能听到耳背的爷爷开着电视机的声音。有时候叫门需要拍着窗,要不他们被电视吵着还真听不见。然而每次走的时候,爷爷奶奶总是在走廊和我们再见,绕到前院后,他们又在阳台和我们道别。这么多年过去,我发现这就是奶奶爷爷的送客方式,总是诚心诚意的目送客人或者家人离开。

  再后来我越长越大,爷爷也因病先离开了奶奶,坚强的奶奶只是在没人的时候偷偷抹点眼泪,生老病死的人生轮回奶奶早已参透,生活就是要勇敢面对向前看。无论她在谁家小住,都秉承着与人为善,不给别人添麻烦的观念,也让儿女少操了很多心。再后来,奶奶和我们一家住到了一起,每天都要帮着我妈一起做做家务,还总是惦记着我和我爸的生活起居,关心我们是否吃饱穿暖。

  记得我刚工作的时候,和奶奶在南郊家里住着。虽然年事已高,却总是为我准备饭菜,另我十分的过意不去。有一次,我的好友来家里探望奶奶,后来我俩聊了很久。到了饭点打算出去吃饭时,发现奶奶早已准备好可口的饭菜等着我们。朋友惊叹的夸奶奶真的好厉害!

  有一次,我和奶奶在她房间的窗边闲聊,那天她意外的打开话匣子,和我说了好多她年轻时候的事情,我随着她的讲述尽力去想象着那些画面,很多事情就像昨天发生一般历历在目。那个下午,让我对奶奶有了更多的了解,那种感觉很温暖。

  随着奶奶年龄越来越大,加上意外摔坏了腿,行动越来越不方便。可是她为了少给儿女添麻烦,仍然要每天坚持锻炼,在家里住着拐杖走路。奶奶下床的时间越来越少,却从不需要别人一直陪护,在自己能够自理的情况下,每天尽自己能力完成日常起居,生怕麻烦了别人。她还总是惦记着我们家的“天天”,有点什么蛋糕饼干的还总想着给从孙拿一些。天天哭闹的时候也常常关心的问我们孩子有什么事?是否还好?天天每晚睡觉时也会跑到奶奶的房间说“太太再见!好好休息!”。  我们家的照片里,有一张我非常喜欢,那是某天我妈和大舅推着奶奶和天天出去逛街,祖孙俩坐在一起笑得十分开心。我觉得这张照片似乎串起了我们一个大家庭的一段历史,连接了将近一个世纪。

  奶奶的离去很突然,却也很安详。我最近还和汪汪说,每次路过奶奶房间门口的时候,总是感觉空荡荡的少了些东西,有点不适应。天天也偶尔会说他想太太了,虽然他还小还不太明白这些事情。但是等他慢慢长大,我们会和他讲讲他和奶奶在一起的日子,给他看看我最喜欢的那张照片。我也坚信,奶奶爷爷努力奋斗、勤俭持家、与人为善等等优良的品格,会一直铭刻在陈家子孙的血脉里,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孙:任超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