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年谱
1894(光绪二十年)十岁,兴中会成立于檀香山。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十四岁,父亲启连公因鼠疫病逝;习算学于汪仲器先生。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十七岁,与友人组织“群智社”以研究新学;母亲汪若昭太夫人病逝。
1904年(光绪三十年)十九岁,考取京师大学堂预科;以第一名考取广东留日官费生;两位姐姐相继病殁。年底,前往日本读书。

一版一印《朱执信集》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二十岁,肄业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第二期;八月,中国同盟会成立于日本,被推举为同盟会评议员兼评议部书记。十一月, 《民报》发刊,发表《论满洲虽欲立宪而不能》。十二月, “取缔规则”风潮发生,反对退学归国。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二十一岁,继续为《民报》撰稿。夏季,毕业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参加香港《中国日报》主办的“广东地方自治”征文。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二十二岁,继续为《民报》撰稿。春,自日返国。返国后任广东高等学堂暨法政学堂教习。参与刘思复谋炸李准事。冬,与杨道仪女士结婚。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二十三岁,党人于广州巡防营设立“保亚会”。参与策划巡防营的起事。经赵声介绍,结识由皖人粤的倪映典。开始运动“民军”参加革命。
1909年(宣统元年)二十四岁,主持广州天官里机关部的建立工作。同盟会南方支部正式成立,设会所于香港黄泥涌道。介绍陈炯明、邹鲁至南方支部,正式加入革命组织,继续运动民军、新军参加革命。扩大革命宣传工作。
1910年(宣统二年)二十五岁,兼任两广方言学堂教习。于两广方言学堂倡设“尊孔会”。主持香港《中国日报》笔政。
1911年(宣统三年)二十六岁,任《中国日报》主笔,广州《可报》编辑,鼓吹革命。联络民军,亲自参与“三?二九”进攻两广总督署之役。五月起,主持香港同盟会机关部。十月,武昌起义后,负责接洽李准反正事宜。联络并指挥民军响应起义,促成广东光复。十一月,广州光复,军政府成立,受任“总参议”。组成北伐军,参加北伐战争。负责拟定广东临时省议会组织法。
1912年(民国元年)二十七岁,佐理粤政。设计十余万民军的处理方案。二月,兼执法处长。四月,任广东核计?院院长。五月,兼广阳绥靖处督办。为“三?二九”七十二烈士兴建纪念碑。
1913年(民国二年)二十八岁,六月,辞核计院院长等职,前往香港。七月,由香港到上海。以准备前往欧洲留学的一万余元捐助淞沪讨袁军。二次革命失败后,由上海经福州往香港,代表中山先生对粤事有所安排。冬,携眷属及弟秩如,并偕同廖仲恺一家前往日本。
1914年(民国三年)二十九岁,三月,中山先生命邓铿返粤主持革命军事。五月, 《民国》杂志于日本创刊,先生全力撰稿。生恶疮,行动不便。七月,中华革命党成立于东京。九月,返港协助邓铿讨袁。受邓铿委派,前往新加坡等地筹款。十一月,留诀别书后进入战地准备大规模起事。领导惠州、博罗、佛山起事,并曾攻占电白。

朱执信手迹1915年(民国四年)三十岁,主持澳门机关部工作。策划讨伐龙济光事宜。幺妹病殁。十一月,奉中山先生召请赴日,筹商讨袁事宜。中旬,正式加入中华革命党。十二月二日,受命为中华革命军广东司令长官。十六日,返回澳门。
1916年(民国五年)三十一岁,二月,指挥番禺石湖袭击兵工厂之役。写作《李祺扔死事概说》。三月,策划袭击黄埔肇和兵舰行动。四月,指挥民军攻占新宁、梁城等地。六月,袁世凯死,停止讨袁军事活动。年底,奉中山先生命令结束中华革命军,前往上海。
1917年(民国六年)三十二岁,一月,为中山先生《会议通则》书作序。三月,奉中山先生指示,撰写《中国存亡问题》。七月,随中山先生南下护法。
1918年(民国七年)三十三岁,受命联络广东地方军队,并负责招募新军。四月,代表中山先生前往日本。五月,军政府改组,从事党务工作及著述。
1919年(民国八年)三十四岁,居上海全力从事著述。五月,“五四”运动爆发。八月主编《建设》杂志,陆续发表文章。创作新诗《毁灭》等篇。创作新小说《超儿》。几次前往漳州,协助地方建设并培植革命武力。
1920年(民国九年)三十五岁,继续在上海著述。8月,在漳州的粤军回师广州。返粤联络民军响应。九月,运动虎门炮台独立。9月21日,为调解虎门民军与降军的纠纷,不幸殉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