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方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543663892
本馆由[ 新晓 ]创建于2011年06月23日

抗日战争中我在栖霞战斗过 丁方明

发布时间:2012-03-20 10:17:13      发布人: 新晓
抗日战争中我在栖霞战斗过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我刚刚在胶东区党委机关度过苏联十月革命节,便奉命前往栖霞(西栖)任县委书记。这是我在区党委工作一段时间后,主动要求下放基层工作的。我到栖霞时,县委、县政府驻在蚕山脚下的赵家庵村。

(一)

我来栖霞任职以前就对栖霞有过一些接触,栖霞和栖霞人民在我脑海里已留下美好的印象。

一九三九年春节后,由于日伪军的进攻,我军主动撤离蓬、黄、掖三座县城,胶东区党委和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转移到平、招、莱、掖四县边区建立农村抗日根据地。我胶东区党委从黄县城出发,经蓬莱、黄县进入栖霞县境,在寺口北的战家村宿营。在那里我吃了过年的大馒头,也第一次吃了豇豆面面条,浓郁的乡村气息和栖霞群众的淳朴、善良、忠厚、老实,使我感到象在自己的家乡一样。

机关转移到莱阳的张格庄村后,大约在三四月间,我代表胶东民先总队部和胶东青救会,高光宇代表胶东总工会,来栖霞城跟蔡晋康部搞统战工作,要求他承认我栖霞青救团的合法地位,并给予进行抗日活动的自由。我们二人骑自行车从莱阳张格庄出发,经下店、毕郭、杨础来到了栖霞城。那时栖霞城非常荒凉,行人寥寥,像是一个破落的村庄。蔡晋康的县长兼部队参谋长綦燕郊在牟氏庄园里会见并宴请了我们。席间,蔡晋康还来看望,并说了许多客气话。此行虽然无具体结果,但蔡部默认了青救团的存在,在一段时间内,我青救团可以半公开进行工作。但时隔不久,蔡晋康就暴露了他反共反人民的本质,杀害了我栖霞青救团干事长、爱国青年曹聚魁同志。

同年八月份,区党委分配我到北海地委任地委青委书记兼青联办事处主任,我又一次进入栖霞县境,当晚宿在马蹄夼村。此村满山碧绿,地势险要,风光秀丽,令人神往。当时栖霞县委驻在此村(对外称民运工作团),我受到书记孙加诺同志的热情接待,同志们相见也倍极亲热,我象又一次到了家一样,放胆地睡了一夜。在地委工作期间,我曾多次来过栖霞,在马蹄夼村前的东、西店村见过地下青救团员隋玉善同志,在艾口村见过青年干部孙振华同志。隋玉善同志是小学教员,为人忠厚老实,我来栖霞工作时,他已脱产工作,任十一区副区长,不久被国民党顽固派杀害。孙振华同志解放后在江苏、安徽任地委书记,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折磨在安徽病故。至今想起这些为国捐躯的同志,感到由衷地敬佩和深切地怀念。

还是这年的十一二月份,柳林同志在栖霞艾口、艾山汤一带发动当地民先队员、青救团员拉起一支游击队,命名为栖霞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青抗先队”),牟铁铮同志任队长,柳林同志任指导员,以艾山汤和艾口村为根据地,活动于北起洛汤、史家,南至岩子口一带。队伍拉起后,我前去帮助工作,一帮青年人敢想敢干,积极活动,扩大队伍,并借助“青抗先队”的武装和牟铁铮同志在当地的威望,开了一次由各村村长和代表人物参加的会议,成立了五区区政府,选举牟铁铮为区长,从此发展队伍,筹集给养便有了政权作保证。这支队伍一直发展到七八十人,在一九四○年初成立栖霞县政府、县大队时编为县大队一连,是当时县大队的骨干力量。这支队伍从成立开始就不断扰袭敌人,曾在烟青公路上缴获敌人战马一匹,在当时传为美谈,但也在艾山汤村被敌人袭击过,还牺牲了一位站岗的农民同志。当五十年后我再到艾山汤村访问在街头晒太阳的老农时,他们对这支队伍仍然记忆犹新。

记忆中,我还有几次来过栖霞。

这些难忘的记忆时常在我的脑际萦绕,加上以后在栖霞工作,与栖霞的山山水水、干部、群众朝夕相处,生死与共,我对栖霞的一切感到特别亲切,和栖霞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

(二)

栖霞县西部(即我去工作的西栖县)地处胶东腹地,敌人在胶东的交通干线——烟青公路纵贯其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我在栖霞工作期间,整个形势是好的,有有利的一面,也有艰苦困难的一面。当时栖霞共设七个区,包括只有几户人家的村庄在内共有五百一十一个村,人口十五万余人。由于胶东军民反投降斗争的胜利,除栖霞城等敌伪据点外,全县已全部为我控制,七个区的政权都已建立,党群组织正在逐步发展,栖霞当时是北海地区较稳定的县份之一。但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敌人放弃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进攻,而将兵力转向敌后进行扫荡,企图分割和缩小我抗日根据地,我栖霞地区的对敌斗争便越来越尖锐了。在栖霞外部,西有老金矿(即玲珑金矿)和招远城的敌人,西北部有黄县城的敌人,他们都随时可以袭击我赵格庄、寺口一带。北部松山、寨里的敌人和栖霞城的敌人时常出击我艾山前、苏家店和蚕山以东、以南地区。南边杨础、观里敌人时常配合出击寺口以南和方山北头一带村庄。如果各处敌人配合行动,可随时形成对栖霞西部地区的扫荡。

另外 ,敌人为了加强栖霞城敌占区据点和对烟青公路的控制,陆续修建了松山、寨里、杨础、二十里铺、观里以及号称胶东第一大碉堡的蛇窝泊等据点,并在栖霞城等据点增驻日军。敌人的这些活动都给我栖霞军民的抗战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国民党顽固部队的主力虽然被我消灭和驱逐,栖霞全境解放,但与栖霞南邻的莱阳县大部分农村基本为莱阳国民党地方部队所控制。栖霞县的国民党保安队、一区队、三区队均以莱阳顽固部队为依托,时常对我烟青路东的蛇窝地区、栖霞城周围、大小方山一带及烟青公路两侧,进行骚扰、破坏。他们有时夜间窜到我根据地边缘捉人、抢粮、拉牲口,群众称他们为“拉驴队”。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根据中共胶东区党委和北海地委的指示,研究了栖霞的形势并确定我们的斗争任务是:(1)巩固工作基础较好的艾固山区及其外围地区,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主要是指苏家店地区、艾山前地区及蚕山、雷山周围地区,这是北海地委和北海军分区经常驻扎和活动的地方。(2)加强新解放区和薄弱区工作。主要是指寺口、观里周围和烟青公路以东新解放区。(3)面向敌占区,积极开辟敌占区和敌占交通沿线工作。这主要是指栖霞城周围和方山南头杨观公路以南地区和烟青公路西侧。(4)保持我东西交通干线畅通无阻,尽最大努力同敌人争夺烟青路两侧的控制权,保证我部队物质和军政人员过往烟青路的安全,这是我来栖霞前胶东区党委书记林浩同志特别交待的。总之,党政军民的总任务是加强对敌斗争,一切围绕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去努力开展工作。

(三)

任务确定后,我们首先加强县委一元化领导,县委除我任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外,组织部长为徐一山同志,宣传部副部长为丁浩同志,社会部长为刘俭朴同志,牟铁铮同志任代理县长兼县大队大队长,县大队副政委为于光华同志后为李幼林同志,另有军分区派来的战士元任副大队长,县委秘书由王经波同志担任。各工作部门的干部也做了充实调整。县委除抓党的工作外,还定期研究政府工作、对敌斗争工作以及对各项工作的组织、协调、指挥。这样,党的一元化领导和各部门工作加强了,工作任务明确了,组织健全了,大家的工作劲头也就更大了。

党的工作主要是发展党员、教育党员、建立支部,建立村政权和群众团体及民兵自卫团等,简称叫建党建政。当时处在战争环境,工作单纯,可以有更多精力抓基层工作。记得那里只靠一张简单的栖霞县平面地图,去逐村布置和检查建党建政工作。那个村有党员、有支部就记上标记,那个村村长是党员,党掌握了政权也画上符号,那个村没有党员,没有支部,就采取相应措施去发现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建立村级各种组织。当时有些村的党组织还不公开,为了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和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县委宣传部有专人做党员教育工作,他们夹着包袱,带上文件,利用晚间到村里给党员上党课,办短训班。

县政府的机构和人员也进行了充实健全。除牟铁铮任代县长外,于英武任民政科长,刘玉任财务科长,李半农任实业科长,刘铭任教育科长,闫文彪任武装科长,同时,在我控制地区包括边缘地区也都建立了村抗日政权,执行我们的政令,完成纳粮、纳税任务及其它行政、战勤工作。在敌占区多数乡、村也建立了两面政权,既完成抗日政府的各项任务,又适当应付敌人。

当时政权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左派分子、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各占三分之一。为了加强政权建设,推行民主政治,一九四二年秋冬曾在烟青路东八田村举行了县参议会。

建立村级群众组织,努力发展各抗日群众组织会员是当时的一项重要任务。那时群众组织有各救会,会长王益生;工会,会长黄翔;农会,会长牟龙海;青救会,会长方彬;妇救会,会长丁瑛。这些组织一直建立到村级。

地方武装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原来县大队只有一个连,后由区中队组建了一个二连。此外,县委有一个保卫队,二三十人,县政府有一个警卫队,三四十人。各区普遍建立了区中队,其中有些区中队的战斗力较强。

当时发动群众参军是地方上的一项重要工作。可能在战争环境有些农民不愿参军,动员一个农民当兵要做很多工作。但是,在地方同志们的努力下,不但完成了给主力部队输送兵员的任务,而且县大队和各区中队也得到了充实。我们的地方武装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当时的民兵叫自卫团,是群众性的武装组织。我们不但在各个区、村普遍建立了这个组织,而且还特别加强了边缘地区自卫团的建设。他们担负着传递情报、站岗放哨、监视敌人、封锁敌人和战时袭扰敌人的任务,是配合主力部队、地方武装进行对敌斗争的重要力量。

为了有利于对敌斗争和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我们调整了行政区划,将原七个区划为十三个区。如在加强栖霞城北四区、城南五区工作的同时,又新划出城西十三区和城东十一区。

对接敌区和薄弱区我们也加强了工作。原二区寺口以北和一区蚕山以南地区新划出个八区;原三区观里以西划为九区;原六区(敌区)、七区之间的蛇窝泊周围划为十区;一区东部和四区一部划出一个十二区。这样把区划小了,薄弱区、边缘区、敌占区的工作普遍得到加强,根据地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四)

一九四二年我抗日战争进入极端艰苦阶段,如何坚持持久战,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成为我解放区军民非常关心的问题。这年春天,刘少奇同志来山东检查工作,明确而严肃地指出,动员团结千百万群众参加抗日斗争,是我们坚持抗战,扩大和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中心任务和和基本保证。少奇同志的指示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受到解放区军民的热烈拥护。随后,中央、山东分局、各区党委都发布了关于减租、减息、增加工资,深入发动群众的指示。一场轰轰烈烈的“双减”(简称“一增双减”)便在敌后各解放区展开了。

当时栖霞形势较好,加之大地主牟二黑子有许多庄园,因此被作为双减运动的重点县。胶东区党委、北海地委分别派出以张震、李慕两同志为领队的“双减”工作队来栖霞帮助工作。县委派出王益生同志率一批干部参加“双减”运动,在我控制区和一些有条件的边缘区,“双减”运动普遍开展起来。方山一带虽是接敌区,但由于郭落庄、大刘家、小刘家等十四五个村庄均为牟二黑子的庄园,“双减”运动自然要首先开展。

这次“一增双减”运动,是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条件下进行的。其目的是减轻地主对农民和雇工的剥削,改善佃雇农生活,以调动广大群众参加抗战的积极性,同时对地主和富农的利益也适当予以照顾,争取他们积极参加抗战。我们的具体政策是:不没收地主的土地,实行“二五”减租,即地租不超过产量的百分之二十五;允许借贷,但必须实行分半计息,即利息不超过一分半,雇主给雇工适当增加工资。

在“一增双减”运动中要真正把群众发动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做大量工作。由于几千年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愚弄,许多农民认识不到地主阶级剥削的本质,他们错误地认为没有地主雇工和租给土地,借给钱财,他们就没有饭吃,是地主、富农、高利贷者养活了他们,他们不懂得剥削剩余价值的道理。所以要发动群众必须首先提高群众觉悟,进行“谁养活谁”的教育,使农民懂得,是农民养活了地主,而不是地主养活了农民。二是依靠农民中的积极分子带动农民起来斗争。群众中因觉悟不同有先进和后进之分,一些觉悟高,接受教育快,敢于起来斗争的农民,很快成为群众的积极分子和领袖人物,由他们作骨干起带头作用,群众很快就发动起来了。三是采取适当的斗争方式。根据团结抗战和又斗争、又团结的原则,我们采取了讲理会的形式,从道理上把地主、雇主、高利贷者讲倒,使他们承认剥削,并且自愿给农民减租减息和为雇工增加工资。在我们党正确政策的感召下,经过我们艰苦耐心的工作,一批开明的地主、雇主、高利贷者自觉接受了我党的政策,带头“双减”。我曾参加了大、小刘家一带牟二黑子佃户的讲理会,并参观了地主的大称、大斗等剥削工具,使我深受教育。由于当时处在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威胁下,有的群众怕变天,不敢要求减租和增资,有的则明减暗不减,明增暗不增,也有的地主兼伪保长,则勾结敌伪,欺压群众,是当地的恶霸势力。明暗里对抗和破坏“双减”运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在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恰当的处理,清除了运动中的障碍。

在“双减”运动中,我们还十分注意党的组织建设,在积极分子中发展党员,建立农村党支部,并充实了一些觉悟高、能力强,在群众中有威信的人到村政权中去。各群众组织和民兵自卫团也进行了整顿,把群众组织和群众武装真正掌握在党支部和可靠群众手中。有些青年小伙子还积极报名参军,如郭格庄在“双减”后遭到日伪军的烧杀,部分青年集体要求参军来保卫胜利果实。

进行过增资、“双减”的地区,农村面貌都有了很大变化。除了建党、建政、建群工作外,其它工作如农业生产、文化教育工作等,都有很大发展,这对于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坚持对敌斗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

抗战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对敌斗争,获取对敌斗争的胜利。而敌人的一般袭击骚扰和小规模扫荡又是经常的,对此,我们都在主力部队的支持下,依靠地方武装和群众武装取得了反袭击和反扫荡的胜利。不仅如此,我们还粉碎了敌人在寺口、柞岚头等村安设据点和修筑寺口至观里公路的阴谋。斗争中,除了县大队外,区中队是重要力量。十三个区中队中较为突出的是五区中队和十三区中队。五区中队横跨城南烟青公路,从栖霞城到杨础一段公路完全为他们所控制。我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护送各兄弟县区过路任务绝大多数由他们承担,而他们也确实圆满地完成了每一次护送任务,使敌人妄图切断我中心根据地和西南海区联系的阴谋彻底失败了。

十三区中队位于栖霞城西,他们从西部封锁和监视栖霞城之敌,保证我栖霞西部地区免遭敌人的突袭威胁。中队长刘建东同志,当地情况熟悉,工作大胆泼辣,作战勇敢,执行命令坚决,各项任务都能很好地完成。此外,凡是接敌区的区中队,如三区中队、四区中队、六区中队、十区中队、十一区中队等在对敌斗争中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时县委设有敌工科,军区、军分区、县大队及各区都做敌工工作。观里、杨础、栖霞城、松山、寨里等敌据点里都有我们的关系,敌人的行动,一般都可事先得到情报。有的伪军头目,还同我们保持联系,保证我工作人员的安全。此外,从据点中我们还可以买出枪支、弹药、香烟、药品、电池等日用工业品。在文化大革命中,西安的造反派组织派人来问我说,牟铁铮的爱人到敌占据点附近生孩子躲扫荡是怎么回事?我告诉他们,这是正常的事,是做敌伪军工作的结果。

一九四二年夏秋,敌人在烟青路两侧挖封锁沟,妄图增加我过路困难,分割我根据地,并保持他们的交通线。敌人白天强逼敌占区群众挖沟,晚上我们就动员根据地群众平沟。我们还动员敌占区群众在挖沟时消极怠工,遇到我们打枪打手榴弹袭扰时就拔腿跑散,以此破坏、迟滞敌人挖沟阴谋的得逞。当时我和县长都曾带县大队、区中队、民兵前去平过沟。区干部、村干部都在第一线参加战斗,这样挖沟、平沟的斗争持续了好几个月。敌人在路东沙窝和十五里后村为了进行封锁而修的炮楼都被我们平掉,反封锁斗争取得了彻底胜利。

一九四二年冬敌人又对我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大扫荡,栖霞首当其冲。扫荡前夕,根据区党委和军区指示,县委将敌人扫荡的特点——拉网合围向各区通报并做了具体部署,动员地方党组织、县、区武装率领群众和民兵配合主力部队粉碎敌人扫荡。因敌扫荡重点在烟青路东,决定由我率县大队一连同县委秘书王经波同志前往;烟青路西由县长牟铁铮同组织部长、各救会长负责。

敌人向马石山拉网扫荡的头天晚上,我同王经波等同志住在八田村的一座油房里,便衣队、民兵在据点周围监视敌人。半夜以后,监视杨础据点的民兵打响了手榴弹,告诉我们敌人已经出去。接着,栖霞城通向唐家泊的大路上也传来了警报,这说明敌人向牙山和海阳方向出去了。我们离开村子登上山头监视敌人,在山上可以望见敌人挑着膏药旗搜索前进,我们从敌人的“网缝”里跑了出来,没有受到损失。敌人将抢劫的牲畜和物资沿着栖唐大路向城里运送,我们便组织区中队和民兵袭击扰乱敌人。

敌人结束了对我烟青路东扫荡后,于十二月十四日回兵西上,从栖霞城、松山、寨里、杨础、观里、招远城、老金矿、黄县城等据点出发,分进合击,最后在雷山周围合拢,我上千群众和少数干部被围在雷山地区,敌人杀害我干部群众二百多人,其惨状目不忍睹,制造了闻名的“雷山惨案”。

总之,在抗战的日日夜夜里,栖霞人民不停地与敌周旋着,战斗着,有胜利,也有牺牲,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六)

在同日伪军斗争的同时,我们还要时时警惕对付国民党顽固派。他们不抗日真反共,依附敌人经常对我解放区进行骚扰、破坏。如在栖霞县南部特别在蛇窝泊地区,造成尖锐残酷的敌、顽、我三角斗争形势,致使我们不得不以很大力量同他们进行斗争。有一次,他们白天侵入我范家沟村,我县大队闻讯前去与他们展开了激战,很快将他们击退;又一次他们企图过文石河向我根据地进犯,我和县大队副大队长率一个连和一个警卫队,采取迂回包围战术将他们击退,俘获了一部分人、枪。还有一次我同牟县长率县大队深入蛇窝泊西南部分山区搜剿顽区队老巢,他们吓得望风而逃。我们县委、县政府机关还曾在夜间武装到顽伪占区柳口、南、北、中榆疃等村召开村干会、村民会,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组织群众,这些都在军事上政治上给敌人以很大的打击。但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并死心塌地依靠敌人,因而给我们的工作造成很大危害和损失。有两件事使我终生难忘:

一是,一九四二年十二月,我十区区委部分同志和“双减”工作队,在徐家庄被顽保安队和三区队包围,并捕去区干部八人,造成马水如和史克勤等四同志壮烈牺牲。这是我在栖霞工作期间最感痛心的事。据回忆,国民党顽固派在蛇窝泊地区杀害我干部群众达七八十人之多,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我干部群众牺牲之英勇壮烈,令人敬佩不已,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学习。

二是,我县委县府在大埠后和玉皇庙后村被顽保安队、三区队袭击。大约是一九四二年七月间,为了支持新解放区的工作,同顽固派争夺蛇窝泊地区,我县委县府在烟青路东活动。县委驻大埠后村,县府驻玉皇庙后村。一天,县大队一、二连和县委警卫队均出发在外,县委机关只留宋天德同志带一便衣班。县府机关也只留有一支几十人的警卫队。这天夜里,我同胶东工会主席张震同志宿在一个大客厅里,天拂晓时,外面淅淅沥沥下着雨,通讯员报告说栖霞城方向无情况,张震同志才放心地睡了。不大一会儿,突然村西头枪响,我急忙跑出大门去看,只见村西头的干部群众蜂拥般地向东跑来,我断定有了敌情,急忙回屋里叫醒张震,装好文件拿上枪,出门一起向东跑去。这时又听到村西北山头上,“嘭、嘭、嘭……”不断点射的枪声,我知道是便衣班宋天德在阻击敌人,我们才稍稍喘了口气。这时玉皇庙后村也传来了枪声,估计县府也被袭击。这时县委机关干部只有各自为战了,我们一气向东跑了好几里路,到了东栖的西三叫村才歇了下来,吃了饭。这次遭袭击虽未造成大的损失,但给我们以深刻教训,在军事上千万不能存有轻敌麻痹和侥幸心理,否则是要吃亏的。这次大埠后村被袭击,我们幸免于难,宋天德同志立了大功。

(七)

我在栖霞工作虽仅二十个月的时间,但却经受了实际锻炼,向栖霞人民学习了很多有益的东西。回忆往事,至今历历在目,感受仍然很深,除了前面谈到的以外,还有以下几点:

一、有党的领导和党的政策,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年纪轻轻,第一次到基层做领导工作,靠的是党的领导和党的政策。当时区党委、地委对栖霞工作抓得很紧,对形势分析和工作的指示都很及时、正确。诸如对敌斗争、根据地建设、减租减息、发动群众、团结党外人士和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指示得十分具体,我们老老实实地逐项贯彻落实,结果克服了种种困难,工作得到顺利地发展。

二、有广大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当时栖霞的干部队伍素质是很好的,他们思想觉悟高,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作风淳朴,在对敌斗争中英勇顽强,没有这样一支干部队伍,要取得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是不可能的,至今想起来,我仍然由衷地热爱、感谢这些同志。如马水如、史克勤等同志,当时明知去蛇窝泊工作很危险,但他们还是愉快地去了,他们虽然牺牲了,但他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忘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至今令人难忘。还有些同志在环境最艰苦的敌占区和游击区工作,而从不讲价钱,冒着生命危险日夜与敌伪顽斗争。如在区中队、武工队工作的同志日夜战斗在对敌斗争第一线,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所有这些同志为栖霞人民的抗战事业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有八路军主力部队的坚强支持,就能无坚不摧,无往而不胜。栖霞战略地位重要,对敌伪顽斗争尖锐残酷,八路军主力部队给了我们以很大的支持,主力部队十三团在团长巫全锋、政委李邴令、副团长王奎先同志亲自率领下,经常驻在栖霞七区一带。主力部队在拔除蛇窝泊据点和对敌伪顽的作战中,以及在帮助地方工作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栖霞抗战的巨大成就,都是与主力部队的支持分不开的。

四、一支较强的地方武装(县大队和区中队)和一支强大的民兵自卫团队伍,是坚持、开展地方工作,建设巩固抗日根据地,保卫人民生命财产不可缺少的力量。栖霞在抗日战争中虽是较稳定的县份之一,但在公路两侧及敌人据点周围,我与敌、伪、顽军的斗争形势是异常尖锐复杂的,也是极为残酷的,我们自始至终抓了地方武装和民兵自卫团建设,在配合主力部队和独立坚持对敌斗争中,积极开展活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五、党的统一战线是我们斗争胜利的法宝。一些党外民主人士和进步知识青年和我们并肩战斗。如开明士绅刘维和先生,不仅支持儿子刘瑞生同志参加抗战,自己带头减租减息,还亲自担任北海区参议会参议长。这对动员当地上层人士参加抗战起了重要作用。蒲夼村韩玉琪同志(以后改名孙子明),本人是富农,但很早参加抗战工作,热情奔放,工作积极。朱干臣老人,是战前赵格庄镇镇长,很早参加抗日工作,虽然已五十多岁了,但工作不怕苦不怕累。周东洋老人本人也是富农,也很早参加了抗战工作,在很多事情上起带头作用。进步知识青年曹聚魁,秘密参加青救团工作并任干事长,在工作中积极热情,经常出入伪顽地区,最后被捕遇害。还有大榆庄村革命教师史礼纯等同志,思想进步,工作积极,在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工作中付出了艰苦的劳动。这些党外同志(有些以后入了党)都为抗战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充分证明了党的统一战线和团结知识分子政策是十分必要和正确的。

抗日战争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民族解放斗争,它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栖霞虽然是一个很小的县份,但栖霞的几十万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却做出了重大贡献和付出了血的代价。他们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涌现出了许多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我作为同栖霞人民并肩战斗的一员,深深感到栖霞人民具有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和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这种精神和作风感染和激励了我,成为我一生从事革命斗争的动力。栖霞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从苦难中站了起来,在建设自己家园的事业中取得了很大成绩,我祝栖霞人民幸福,祝栖霞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取得更大胜利。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