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方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543663892
本馆由[ 新晓 ]创建于2011年06月23日

好战友激励我们前进 丁方明

发布时间:2012-03-13 14:51:16      发布人: 新晓
好战友激励我们前进

——忆崔崧

一九三九年春节过后不久,由于日伪军的进攻,胶东区党委机关和胶东各人民救亡团体撤离黄县,移驻平(度)、招(远)、莱(阳)、掖(县)边区根据地的一个小山村——张格庄。那时我在胶东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任宣传部长。机关刚刚进张格庄不久,组织上就分配来一位朝气蓬勃、性格开朗的女同志。她身穿一套新银灰色棉军装,显得健壮而潇洒。她,就是崔崧同志。崔崧是一九三八年冬从烟台市内穿越敌顽占领区来到黄县抗日根据地,在胶东公学受过初步训练后到我们这儿工作的。因为她年轻、活跃,适合做少年儿童工作,于是就把她分到胶东青联少儿部。当时的部长是王顾明同志,以后崔松同志被提为副部长。

我是一九三九年七、八月间离开胶东青联到北海青联办事处工作的,同崔崧同志大约相处了半年多的时间,后来,她就去胶东区党委党校学习去了。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十日,学校和报社机关在掖县河南村与“扫荡”的日军相遇,酿成胶东有名的“河南惨案”(也叫河南战役)。在这次惨案中,我党校、报社机关的同志伤亡很大,崔崧同志也不幸同我的好友李辰之(党校校长)、阮志刚(报社社长)、杜深如(报社编辑)、孙步堂(党校教员)诸同志一起牺牲了。当时,年仅十八岁的崔崧,表现得非常勇敢、坚强,和敌人进行了英勇的搏斗,牺牲得很壮烈。

没想到,莱阳张格庄一别,竟成为我们的永诀。现在,她已离开我们四十七年了,每想到她为革命过早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时,我的心情总是十分沉痛,久久平静不下来,她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都长时间地萦回在我的脑际。

崔崧同志是一个城市的青年学生,在当时被许多人看作是“城市小姐”。在她身上并没有那种“城市小姐”的娇揉做作和娇气,而有的却是满腔的革命热情、朴素深厚的阶级感情和落落大方的豪爽性格。她生活比较简朴,也能吃苦耐劳,待人热情、厚道。在革命的大家庭里,她能严格要求自己。夜间,她和我们一样站岗放哨、行军宿营,白天和我们一起工作。崔崧——这个才从城市来到农村的女同志,就这样满腔热情地工作、学习着,终日乐呵呵的,从来没叫过一个苦字。

她上进心很强。参加工作前,她是初中毕业文化程度,这在当时也称得上“有文化”了,但她并不满足,她觉得自己参加革命比我们晚,经常找我们问些革命道理,向我们借书看。战争年代,生活艰苦,斗争紧张,她却能够抓紧点滴时间,如饥似渴地读书,追求革命真理。她从读一些粗浅的革命小册子,逐步能看一些基本的理论书,如大众哲学、社会科学概论等。正因为如此,她的革命觉悟提高很快,由一个只具有抗日热情的爱国青年,迅速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经过艰苦斗争的考验,大约在一九三九年四、五月间,由王顾明同志和我介绍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组织上批准了她的入党申请时,她激动万分,那高兴的样子,至今令人难忘。入党后,崔崧同志的革命热情更高涨,革命劲头更足。记得一次有个到鲁南学习的机会,她不怕环境艰苦,执意要去。因为种种原因那次学习她没去成,后来,组织上批准她去胶东区党委党校学习。在党校几个月的学习生活中,她的学习是刻苦认真的。她每次给我来信,都热情地讲述学习心德体会,并与我探讨一些问题。大约在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份,那期党校学习班结束后,崔崧同志毅然要求留校再学习一期,并来信与商量。看到她那满腔的革命热情和十足的学习劲头,我不能不同意她的要求。但万万没想到,不久就发生了“河南惨案”,崔崧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

崔崧同志对革命工作积极热情,大胆泼辣。当时 少儿部的工作主要是由她和王顾明同志做,大事由王顾明抓,具体工作则多由崔崧同志承担,比如写宣传材料、刻钢板、印刷装订小册子等。那时,根据地、边缘区的少儿工作很活跃,敌占区工作也开展得很快,这其中,都有崔崧同志的一份心血。为了开展工作,她曾在报纸上撰写文章,宣传少先队、儿童团的抗日活动。文章的题目我记不清了,只记得她的笔名是“木公”。一九三九年三、四月间,胶东工会、青联、妇联、文联曾派出代表去莱阳国民党鲁东行署和国民党顽军赵保原部做统战工作,争取民先、青救会、少先队、儿童团等抗日群众组织在莱阳地区的合法化。当时,崔崧同志作为少先队的代表随行。此行扩大了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的各群众救亡团体的影响。崔崧同志在去莱阳的途中,以极大的激情沿途宣传抗日,宣传革命道理,做了不少群众工作。一九三九年五、六月间,胶东青年救国联合会,在招远下店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崔崧同志出席了这次会议。她虽在根据地工作的时间不长,胶东大地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我同崔崧同志相处仅半年多的时间,但她却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无数革命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英勇牺牲了,我们活着的人,要学习他们为人民利益敢于牺牲自己的高尚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贡献,以慰先烈的英灵。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