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送别陆幼青
17日是陆幼青去世的第七天,也是亲人们为他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的日子。下午,不断有读者从四面八方赶到上海市龙华殡仪馆,向这位与癌症抗争了六年的“英雄”道别。
记者抵达上海浦东机场时,离告别仪式开始的时间已不多了。出租车司机一听是来送别陆幼青的,立即将车开得飞快。他说:“我知道他,他写的《死亡日记》很感人。”
殡仪馆大厅外,工作人员给每位参加仪式的人递上一枝明亮耀眼的向日葵,同时还有一包葵花种子。大厅里播放的不是沉重的哀乐,而是舒缓的“榕树下”的旋律,这些都是陆幼青生前的嘱托。一位年轻的女孩,手里提着一盏长生灯,里面点着蜡烛,静静地站在陆幼青的遗像前。她说她一直都在网上看陆幼青的日记,知道今天要举行告别仪式,就带着这盏灯从远道赶来了。
告别仪式上,陆幼青的亲人、“榕树下”网站以及出版《生命的留言》的华艺出版社的代表先后致词,记者也代表本报向陆幼青致了悼词。陆幼青10岁的小女儿陆天又因为哭得太伤心,只好让母亲代为发言,但就是这番情真意切的稚子之词,将在场的数百人都感动得泪眼朦胧。
四个月前,陆幼青落下了他记录生命的第一笔;四个月后,他在向日葵的簇拥下离我们远去。四个月的时间,他为我们展示了最真实的人生,就像他生前说的,生命因为有结局才绚丽。
■陆天又给爸爸的话
(摘录)
12月11日,爸爸走了,但我没有过多地伤心,因为我相信爸爸已完成了他的心愿,并离开了痛苦,走进了另一个欢乐的世界。他会去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
爸爸昏迷的那天,我在爸爸身边,妈妈告诉我,不能哭,因为那样爸爸会不放心,我就一直对爸爸说,爸爸,您放心地去吧,爸爸听得到我的话,他就像睡觉一样安详。回到家,我哭了,如果不是病魔缠身,爸爸也许在我身边帮我复习功课……
爸爸,您好好地去吧,您曾经告诉我,每年开学前看一遍您的日记,到我结婚以后就可以不看了,这一点我不能做到,因为您的日记会陪伴我一生,但是我会一直记得您在病房里和我的最后一次谈话,记得我们两个拉钩,记得我们约好的事。
数千网友网上送别陆幼青
另据中国青年报报道,12月17日13时,《死亡日记》作者陆幼青送别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互联网上再度爆发悼念高潮,仅13时至14时30分,榕树下网站“网上灵堂”的访问者便逾三千。
今年8月,从《死亡日记》在“网上直播”那天起,陆幼青便成了网友们心中的“向日葵”。送别会上,与会者签到后每人领到一支向日葵和一包向日葵花籽,陆幼青的遗体也安放在向日葵花丛中。
向日葵是陆幼青生前的最爱。认识他的人都评价他“乐观、向上”,一如向日葵。即使在生命倒计时的100天里,陆幼青也不愿“默默地、全然静止地”等待死神的召唤,“我要将死亡的过程袒露出来,让所有癌症病人关注生的意义”。
陆幼青生于1963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生病前,他是上海浦东房地产展销中心副总经理。陆幼青6年前发现胃癌已是晚期,胃不得不切除4/5。但3个月后,他拖着轻飘飘的身体顽强地走进公司大门,微笑如旧。他对朋友们说:“人有死亡的尊严,应该自己选择接受死亡的方式。”
今夏,陆幼青再度发病入院时,医生预言他“还有100天”。此时,陆幼青出奇地平静,思考良久,决定以日记的形式记载这100天的经历、生理和心理变化。“自己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难过,很容易地就会逃避。日记像考勤卡似的,勤奋与否一目了然。”
他将日记定名为《死亡日记》,并决定上网进行“死亡直播”。对此,中国心理学权威人士、北京大学教授张吉连说:“陆幼青能‘死给人看’,我研究了一辈子心理学,还没有看到第二个。”
金峻是《死亡日记》的第一个网上阅读者。他说:“看到日记的第一感觉只有两个字:震惊。一个普通人,面对死亡勇敢地挺起胸膛,这该是怎样的勇气?”
陆幼青在病床上共写了34篇日记,数十万字。“一篇两三千字的日记,要用去我四五个小时。我躺着,坐着,倚着,以各种姿势坚持写完它。”
日记一发表,网友们的贴子便纷至沓来。“你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一个人面对死亡尚且如此,那么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事不能冷静思考和处理呢?”北京3位癌症患者流着眼泪喊出了“我要活着”。
锁定《死亡日记》的不仅是网友。陆幼青在家里、病房里,被十几个记者团团围住的场面时常出现。陆幼青接受采访很少躺着。“我是不会躺着的。因为人如果选择了最舒服的方式,也就选择了离死亡最近的方式。”说起以分秒逼近的死亡,他从容中甚至带着几分幽默:“我要去与死神约会。这是一张单程车票,只有去,没有回。”
因为这份从容,陆幼青竟从死神手中抢出一本《生命的留言———〈死亡日记〉全选本》给妻女作最后的礼物。拿到新书那天,病床上的陆幼青吃力地在扉页上写下“你能给我的已给了,这是我能给你的”递给妻子时,四目相对,泪流满面。
陆幼青和《死亡日记》在网上被说成“2000年中国民间的特殊事件”,毕竟,这个普通人引起了太多的思考。张吉连教授说:“其实,只有真正对死亡有准备的人,才能真正拥有人生。”
网易
作者:曾鹏宇 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