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读陆幼青《死亡日记》有感
2008年07月02日 10:48:42 天山网
大概已有几年了,那还是在陆幼青生病期间,我便关注到了陆幼青和他正在写作的 《死亡日记》。说心里话,我当时对陆幼青的关注,并不是在《死亡日记》的这本书上,而是在他面对生死的态度上。
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陆幼青的时候,我的确有太多的感慨。
他那么年轻、那么优秀,那么有才华、有思想、有前途,还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谁曾料,天妒英才。就在他事业有成、宏图大展的时候,他却没有了时间、没有了机会,甚至可能还将会没有了生命。实事求是地讲,不是每个人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致命打击,都能坦然对待、直面接受的。然而,陆幼青,这个看似有些文弱、瘦小的上海男人,他在接受电视采访时,面对疾病、甚至死亡,居然仍是坦然自若、侃侃而谈。尤其是当我看到他那冷峻、坚定和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与他那病弱之躯形成的巨大反差时,我感到了陆幼青身上的那一种令人震撼和难以置信的力量!
有的时候,可能人有一个健全、健康身体的时候,往往不一定会有一个完备、完善的精神。
当然,陆幼青最终还是走了。留下了他年轻的妻子,留下了他可爱的女儿,还有这本令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的 《死亡日记》……
我是在陆幼青走了几年后,才看了这本《死亡日记》的。而且,这中间并不是说我没有机会去看,却是自己不愿去看或不忍心去看。毕竟,对于过于沉重的东西,人不是任何时候都喜欢面对的。
陆幼青的文笔是十分流畅和漂亮的,而且,字里行间,你能看得出和读得到一种忧郁和凄美的感觉。
“冬天,一个清洌的湖,湖水并不纯净,只是因为寒冷的沉淀才如此……
湖的对面有一幢欧式的大房子,依稀是白色的。每个房间都亮着灯,看不真切,它巨大的身影投在湖面上,却一动不动,只是灯光看上去更亮了。过了一会儿,它开始熄灯,一盏、二盏、三盏……熄灯的过程缓慢而又坚定,像一个仪式……
最后一盏灯灭掉的时候,有人死了。”
这是陆幼青叙述的自己小时候曾经多次想象到的与死亡有关的画面。看过后,我不禁有些惊叹和惊讶。如果真的是在那么小的时候,陆幼青就想到了死亡,而且,还把它想得那样美、那样静、那样安详,就像一个美丽的童话一般。我想,可能没有人会不为之惊叹和惊讶的。不过,前后想来,这也倒是符合陆幼青自始至终坚持的“生命是因为有结局才绚丽”的认识。
在陆幼青的《死亡日记》里,我们能看到的不仅是他对死的态度,更重要的还有他对生的反思。如果说,他对死的态度告诉了我们坦然,那么,他对生的反思,则告诫了我们珍惜。
“其实,我们的人生是不必匆忙如此的。
我们体味春天的到来,不应该是从Bp机的信息栏里的天气预报;我们跟父母交流不应只是接听电话里他们的关心唠叨;我们给孩子的亲吻不应该是盖邮戳般的机械;我们对妻子和丈夫不应只是在亲热之后的一刻才语调温柔。
如果我们不再匆忙,要做这一切,何难之有。
世上本无所谓的忙碌人生,忙碌的只是一群不晓轻重利害的‘无事忙’而已。”
是啊!有时想想,我们不也是这一群不晓轻重利害的“无事忙”中的一分子吗?当然,为了生活、为了家庭,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去忙碌、不去打拼,但这并不是我们忽略和怠慢自己亲人和家庭的理由。陆幼青用生命感悟到的这些肺腑之言,是对自己的总结,更是对我们的提醒。有爱,就应该从我们身边开始。
逝者已去,生者尚存。面对生命逝去的那时那刻,有谁能说,逝者是一种痛苦?生者是一种幸福呢?可能有时候死,才可以告诉我们如何生。
作者:郝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