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忠谋这样的个案具有典型意义,但更多的类似的个案还没有进入公共视野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5年后,1981年出台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革”做了定性:“十年动乱”、“十年浩劫”。
但长期研究“文革”的人们发现,对“文革”的主流看法,后来多有变迁。上世纪80年代中前期,否定“文革”一直在主流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当时谁为“文革”招魂,无疑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但之后更多的是低调和淡化处理。1996年是“文革”爆发30周年。当时民间对“文革”的反思,已开始受到掣肘,至少是不受鼓励。此后传媒对“文革”有意无意地回避,“躲躲闪闪,避重就轻”。
民间反思“文革”的呼声与行动虽规模有限,但一直持续至今。1986年,巴金在《随想录·“文革”博物馆》中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构思,但这个设想至今未实现。
巴金的四川老乡,地产商人和收藏家樊建川,试图把上述“呼吁”付诸实践。他奔波数载,耗资数千万,于2005年打造了“文革艺术品陈列馆”。同年,位于广东汕头澄海区莲上镇塔山风景区的文革博物馆建成开放,这是中国第一个由民间兴建的文革博物馆。
在与四川毗邻的重庆,官方为保存“文革”记忆也有所作为。1968年重庆“文革”武斗的死难者,被分散掩埋于市区20余处。随着岁月变迁,这些墓地或被搬迁或被铲除,至今保存完好的仅一处,位于沙坪公园。2009年12月15日,此处墓园被重庆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丁东指出,判断一个物件是否属于文物,不能仅仅从时间上划界,还要考察其是否具备特定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例如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安徽小岗村十八个手印的文书。
据丁东研究,“文革”中非正常死亡人数很多,因思想和言论问题而被判处死刑者估计不超过千人,方忠谋这样的个案具有典型意义,但更多的类似的个案还没有进入公共视野。
应该认真对待“文革”历史,民间保护“文革”记忆的努力,理应受到官方的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