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第一任人民市长张孟旭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529531676
本馆由[ 133*****520 ]创建于2012年05月31日

怀念张孟旭同志

发布时间:2012-06-01 06:50:09      发布人: 133*****520
善于把握正确方向和关键环节的好领导
作者:田玉安
19658月,国务院文教办公室(简称文办或文教口)决定从文教口(辖教育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体委、文字改革委员会、新华社、广播局、哲学社会科学部)抽调人员参加北京市十三陵地区的“四清”工作。当时从各部门机关和北京大学共抽调干部三十多人,由孟旭同志带队,文办卫生组组长韩均同志协办,前往十三陵。孟旭同志等四人(韩均、孟旭秘书李一鸣、卫生组组员何成元)的小班子驻进十三陵派出所(由于派出所在长陵十四号,故称孟旭的小班子为十四号)。其余人员加上北京市的部分人员组成四个工作队:长陵工作队,队长孙亚光(卫生部);景陵工作队,队长黄爱辰;永陵工作队,队长田玉安(文办);德陵工作队,队长黄慎(女,卫生部),工作队受北京市十三陵“四清”分团领导,十四号具体指导。实际上除工作进度按分团布置进行,具体工作的指导思想,都是按十四号的要求进行的。对此,十四号和分团是有默契的,因此,尽管“四清”本身是“左”倾错误的产物,但十四号抓的三件事,却体现着我们党一贯的思想和路线,把握了正确的方向,抓住了事物的关键。
一是抓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工作队进村之初,孟旭同志召集各工作队负责人开会,着重讲实事求是,区别对待问题。他说,北京市去年曾搞过一段时间小四清(清帐目、清仓库、清财务、清工分),对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起了很好的作用,有的改造了领导班子。因此,你们进村后,不能一概踢开现有班子,去搞扎根串联,否则,会脱离干部和群众,使工作走弯路。你们应首先调查了解班子现状,摸清情况,根据实际,区别对待。对于好的、基本好的,要采取信任、依靠和帮助的方针;对差的、比较差的,要依靠群众和他们自身,找出问题的所在,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采取一看二帮的方针;对个别坏的,即坏人当道的,要发动群众,查清问题,严肃处理。孟旭同志说,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我们这四个点,还没发现有这类班子。
我所在的永陵村(大队)的领导班子,基本上是好的,采取的方针是信任、依靠和帮助。因此,在工作中虽然出现过一些“左”的错误,但总体是健康的。
二是狠抓班子建设。孟旭同志在会上和个别谈话中,反复强调必须建设好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他说,贫协、民兵、妇联、共青团等班子都很重要,因为它们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都必须建设好。但更重要的是党支部(特别是书记和大队长),因为它是核心,是根本。党支部搞不好,其他都无从谈起。因此,各工作队要自始至终抓这件事,把它作为工作队工作的中心和重心。只有这样才能给广大群众留下最重要、最珍贵的财富。他说,什么样的班子,才算得上好班子呢?我看大致有三条:(一)坚持和拥护党的领导。他说,坚持是立场问题,而拥护是原则问题。拥护就是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是组织原则。我三十多年革命生涯悟出一条:人们的主张千条万条,但原则只有一条,就是“组织服从”。极端一点说,“宁可政治上犯错误,也不能组织上犯错误”,因为个人是局部,组织是大局,即使犯了错误也可以纠正,但如果在组织上犯了错误,就可能造成党的分裂,我们党的历史上就有张国焘自以为是,另立中央,分裂党的严重事件,给党造成了严重损失。(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执行党的政策,能为大多数人谋福利。(三)能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密切联系群众,不谋私利,不搞裙带关系。当然,作为一个好的班子,还应善于学习、肯于学习,懂得马列和生产知识。
三是抓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永陵村和景陵村,属半丘陵地带,沙土地,严重缺水,常闹干旱,群众生产、生活十分困难。我所在的永陵村,生活用水只有一眼十八丈深的水井,每打一担水(两桶)得花十多分钟。上百户人家,人吃马饮的,只好每天排大队打水,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孟旭同志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经考察地形、地貌,找老农座谈,果断决定在永陵和景陵地带打两眼深水电井。孟旭同志在文办分管计划财务方面的工作,同国家计委和文教口各部门比较熟悉。因此这项工程从钻探选址到线路勘探设计,以及材料设备等都是孟旭同志亲自联系有关部门帮助解决的。由于广大社员群众积极性十分高涨,昼夜施工,加班加点,从1965年初开始施工到1966年春耕前全部完工。往年红薯插秧要担水浇灌,耗时耗力,浇水不足死苗严重,现在插秧,社员群众手持胶皮水管,尽情浇灌,欢声笑语,洒满田间。这从地球深处调来的水,使三、四百亩旱田变成了良田,让几百户村民用上了自来水,解除了祖祖辈辈都未解决的困难。
我所在的永陵村,原班子(主要是支部书记和大队长)基本上是好的,大多数群众是拥护的。工作队按照孟旭同志的指导思想,通过近十个多月的培养和帮助,政治思想和工作方法有所提高,帮助他们建立、健全了群众组织,制定了各项工作制度,发动群众编制了全村(大队)的发展规划,解决了生产和生活的许多问题。1966612日工作队撤离时,全村男女老少自发地簇拥到村口送行,许多群众和工作队员,包括工作队指导员黄力老大姐都洒下了惜别的热泪。
现在回想起来,在当时“左”倾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我们给村民留下的是真挚的、实在的硕果,体现着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这不能不归功于孟旭同志这位老革命家,归功于他在长期革命生涯中炼就的革命思想和领导风范。孟旭同志永远是我们怀念和学习的榜样。
 
作者系原国务院文办工作人员(现国管局离休干部)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