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的哲学(张哲一)
(遗作*课程作业)
冯友兰说:“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他将禅称为静默的哲学,或许是悟彻的太多,不须言语,一举一动,皆可表达所悟。有禅师将静默表示无,作为第一义,无言,心止。静默是一种哲学上的无为,禅宗主流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大凡人不知自心即佛时,拜佛诵经,磕头烧香,也只是水中捞月;识得我心即佛时,则如羁旅多年后归家,即心即佛,也正所谓“法不孤起,依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
如何是禅,如何是佛?禅修亦是一种无为,最好的修行方法,应是无修之修。黄檗禅师说:“诸行尽归无常。势力皆有尽期。犹如箭射于空,力尽还坠。都归生死轮回。如斯修行,不解佛意,虚受辛苦,岂非大错?”禅修本便是围绕心性的一种修行,或启导心地的开悟,或顺应心性的自然发展,或求得心地的自由,它是人格本性的内在体现,是本心、本性的觉悟,若是强求,追求有修之修,也是违背了禅修的本意。此处,老子的观点与其有相合之处: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抱怨以德。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以柔克刚。”
于我们而言,即使无法到达禅宗万物皆空的心境,遇事却也可以从容、坦然地面对。怀揣理想的智者,并不急于虔诚的皈依,而是努力成就成熟而平和的心灵,韬光养晦,将自己融于大众之中,不予争纷。这便是一种无为的修行,去除了骄气与多欲,随其心净,即佛土净。《景德传灯录》中道信教诲法融语曰:“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贫瞋,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这便是一种在一念之间轻松潇洒地得到坦荡人生。
佛教禅宗六祖惠能作有一首很著名的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相较于当时作为大弟子的神秀的偈语,惠能明显更注重于本性的修行,强调了无。他融合了“空”与“无”,心有、物空。他承载了“顿悟”论,若本来皆无,空也好色也罢,都是虚妄之物,惹也好净也罢,也并无大的差别,只要顺应平常心,做平常事,便可以刹那间顿悟。这亦是一种无为,免除了苦苦修行的艰难,一念间领悟成佛。所以惠能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迷悟之间,一切皆由本性而定,如果心中并不抱有执念,打破画地为牢的固执,那么烦恼也无从缠身。
当年赵州从谂禅师投到南泉门下,问:如何是道?南泉云:平常心是道。这句话始见于马祖道一禅师的语录:“平常心是道,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佛教是万物为空,一切都不过是尘缘幻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放弃执念,可贵的是心境泰然洒脱。要眠即眠,要坐即做,热即取凉,寒即向火,自自然然,毫无造作。“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宋代禅师无门禅师的一首诗偈,诉说对心灵自由的渴望,表达禅者自然无作的精神。大自然的历史远比我们人类来得长久,当面对季节变迁,面对亘古不变的万物,内心的执念、繁芜显得那么渺小,不值一提。回归本心,怀抱着豁达的态度,对命运不强求,不失望,也不悲哀,有了这样的心境,一刹那便体验了永恒。
释迦摩尼拈花微笑,修行时只是静静沉思,顿悟时微微一笑。能懂他者会回应以微笑,不能懂的人,即使再多话语,也仍然不能领会他的精神意境。禅本身是一门静默的哲学,《五元灯会》,大洪法为禅师说禅:“法身无相,不可以音声求,妙道无言,岂可以文字会,纵使超佛越祖,犹落阶梯;直饶说妙谈玄,终挂唇齿。”当我们滔滔不绝,自以为是的大发议论之时,真正顿悟的人只是在一旁沉思,微笑,以及应和着最本真的心性,超越现实矛盾,生命痛苦,怀着宽广的胸怀,淡然体会着静默的哲学。刹那便是永恒,永恒只是瞬间。一切都不可言说,只赖于自己领悟。石头希迁一段话极妙:
有僧问:如何是解脱?
答:谁缚汝?
问:如何是净土?
答:谁垢汝?
问:如何是涅槃?
答:谁将生死与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