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伦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5106
本馆由[ p6dyt4 ]创建于2009年12月29日

纪念李德伦大师

发布时间:2010-10-16 14:58:23      发布人: p6dyt4
 在中国爱乐者的眼里,李德伦几乎就是中国交响音乐事业的化身。三年前的今天,中国交响音乐界最著名的指挥李德伦大师去世。三年后的今晚,在北京首都中山音乐堂举行了纪念李德伦大师的音乐会。音乐会由李德伦大师生前的同事、学生、好友包括黄飞立、韩中杰、徐新、卞祖善、谭利华、俞峰指挥北京交响乐团演出。演出的作品包括李德伦大师生前指挥最多的作品和因他的推动而创作的作品以及中国青年作曲家黄安伦题献给李德伦大师的交响曲。音乐会开始前先由李德伦的关门弟子谭利华作了缅怀李德伦大师的发言。在发言中谭利华深情的从李德伦对中国普及推广交响乐事业谈到李德伦对北京交响乐团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还有李德伦对谭利华本人在指挥艺术上的传授等等往昔的回忆。并表示将沿着大师的脚步走下去,为中国交响乐事业的长远发展不懈努力。
   音乐会的每部作品演奏前都由指挥家作了对李德伦大师的缅怀的发言。第一首演出的作品是李德伦大师生前指挥次数最多的作品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指挥是中国最年轻的指挥家之一俞峰,俞峰现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指挥系主任,深圳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中国青年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在他担任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期间曾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指挥家和乐队演奏家,他本人也致力于训练国际一流的中国青年交响乐团。纪念音乐会第一部作品就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这部作品应该说是所有古典音乐爱好者最熟悉的作品之一了,所以更是直接考验了指挥的水平,因为听众对这部作品都非常的熟悉,任何一个细节都逃不过乐迷的耳朵。俞峰的指挥激情洋溢,热力逼人。他的指挥速度偏快又非常的紧凑,显示出他处于指挥正当青年时的活力和激情,乐队在他的驱策下声压极大,显得非常的暴力,整段演出毫不松懈。
   第二首曲目是中国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改编的弦乐合奏曲。这首深受李德伦大师喜爱的中国民乐在他的要求下有中国著名作曲家吴祖强改编成弦乐合奏曲。李德伦认为用弦乐表现《二泉映月》的意境非常合适。本来作为这场音乐会的艺术顾问吴祖强准备亲临音乐会表达对李德伦的怀念之情,适逢他受邀参加在法国举行的作曲家的一个什么会议,所以他委托谭利华转达了对李德伦的缅怀之情。这首曲子由北京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谭利华指挥,谭利华作为李德伦大师的爱徒当然希望借这首作品的哀思来表达自己的感恩和怀念之情。不过个人觉得由提琴组演奏的《二泉映月》远没有二胡演奏那么揪人心肠。因为二胡那独特的苦涩悲怆之情由整齐光亮的弦乐奏出就显得比较哀而不伤了。不过用来缅怀师友倒是不错的音乐,谭利华徒手指挥自己的亲军自然是没有什么技术上的破绽,但也不怎么能传递情感。
   音乐会第三首曲目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指挥是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卞祖善。卞祖善回忆了自己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曾给李德伦写信求解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李德伦大师很快就给他回信答复,因此他来北京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见李德伦大师。也谈到这首琵琶协奏曲也是因为李德伦的推动下由吴祖强、刘德海和王燕樵共同创作,并提到当年这部由中国人创作的作品由著名指挥小泽征尔指挥波斯顿交响乐团,荷兰PHILIPS公司录音而推向世界并在许多国家演出。琵琶独奏是中央音乐学院的章红艳副教授。卞祖善不愧是将中央芭蕾舞团演奏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芭蕾音乐大师,指挥这部作品戏剧性十足,乐团在他手里表现得特别通透清晰。琵琶独奏也是颗颗珠玉般的晶莹剔透。独奏与乐队犹如竞技般追赶,但是跟得很和谐。看来这场音乐会的确都是按照每个指挥的特长所安排的。
   音乐会下半场第一首作品是我国青年作曲家黄安伦题献给李德伦的C大调交响曲的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指挥是黄安伦年届87的父亲,中国老一辈的著名指挥黄飞立老先生。关于黄安伦和李德伦的回忆谭利华请了黄安伦自己上台讲述。黄安伦一上台就开始讲述自己和李大爷(他从小和李德伦一个院子长大,所以尊称李德伦为李大爷)家的三代世交,然后讲道自己八岁的时候骑在李大爷脖子上问李大爷到底肖邦伟大还是贝多芬伟大,李大爷反问他是甜的好吃还是咸的好吃,就把他问倒了,也让他明白世间有各种不同的可能供自己选择。最后谈到李大爷在音乐创作上给予他的帮助,谈到动情之处声音发颤。之后谭利华请上为儿子作品指挥演出的黄飞立老先生,黄老和李德伦是同年同月生的87岁高龄的老一辈大师,1917年6月生的黄飞立曾师从欣德米特学习理论作曲,51年回国在中央音乐学院先后任作曲系副教授、管弦乐系主任,56年创建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并任教授、系主任一直到88年退休。黄飞立老先生健步上台精神矍铄。由他指挥的这部他爱子黄安伦的作品充满中国风情的作品产生已将近三十年了,当年这部作品得到李德伦大师的深深关注。这部产生于清明节的作品表达的是纪念先祖,寄托“继往开来”的心志。这个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哀伤和无限的幽思之情。我曾在排练现场请问过黄安伦这部作品为何充满民族风格,他说他写的是中国音乐。在排练现场我看到黄老先生对这支自己和李德伦曾倾注无数心血帮助发展的乐团非常的谦和,他总是用“从第几小节开始我们再排一遍好不好?”的征询口吻和乐队队员沟通。而在技术细节上又总是严苛不懈。虽然和乐队排练这部作品次数并不多,但是对于这部爱子的作品他和北京交响乐团极好的表现了作品的内在精神。演出结束后黄飞立老先生得到整场音乐会最长久的掌声,他也再三出来谢幕。可见观众对这位德高望众的老一辈大师的尊敬之情。
   纪念音乐会第五部作品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李德伦曾是前苏联著名指挥家、教育家阿诺索夫的研究生,所以他对俄罗斯特别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深有研究。谭利华还提到当年也是李德伦大师最早指挥柴六和柴五在北京交响乐团演出。而指挥这部作品的是原总政歌舞团指挥徐新教授,徐新教授还曾在88年到96年兼任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几十年的指挥和教育生涯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指挥人才,而他也在演奏前的追忆中提到当年李德伦一直希望成立指挥学会,将国内的指挥家聚集一起交流探讨指挥艺术和交响乐普及事业,他提到在李德伦去世后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下成立了中国指挥学会,并在协会成立的第二天去李德伦墓前告慰他指挥学会成立了。这首由徐新教授指挥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充满了情绪转折的强烈对比。浓密的弦乐和哀伤的单簧管以及粗暴的铜管交织出一曲庄严、深沉却又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信念。指挥以作品很好的表达了李德伦大师生前“普及交响乐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改变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遗愿。
   音乐会最后演出的曲目是李斯特的《前奏曲》,这部作品也是李德伦大师生前非常喜爱并经常指挥在音乐会上演出的。作品由原中央乐团常任指挥韩中杰教授指挥,韩中杰教授是中国音乐家协会荣誉常务理事,国交顾问,也是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兼课教授。他的学生中有陈佐湟、邵恩等。韩中杰教授指挥的这部李斯特的《前奏曲》从一开始营造的神秘气氛逐渐过渡到巍峨庄严的形象,中间又经历一些甜美抒情的气氛最后演变成气势磅礴无比辉煌壮丽的乐队齐奏,这段音乐在韩中杰教授的指挥下达到极为完美的高潮,如此骇人心魄的气势又岂是在唱片录音里所能体会到。北京交响乐团铜管声部在今晚的音乐会上令人无比难忘。
   这场由从87岁高龄的黄飞立、84岁高龄的韩中杰和75岁的徐新一直到卞祖善、谭利华和俞峰六位指挥联袂指挥北京交响乐团演出并有黄安伦题献给李德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