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伦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5106
本馆由[ p6dyt4 ]创建于2009年12月29日

指挥泰斗李德伦

发布时间:2010-10-16 14:53:30      发布人: p6dyt4
李德伦(1917.6.6--2001.10.19)原籍河北丰润南关。中国交响乐团顾问,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八届副主席兼表演艺术委员会主任,原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前身)艺术指导、常任指挥。北京交响乐团顾问。中外著名交响乐指挥家。

    李德伦1917年6月6日生于北京一回族血统的官吏家庭。兄妹七人,除去一个姐姐之外,他是长子,幼时受到母亲的音乐启蒙,少年时期即开始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对音乐有特殊的兴趣。

    青年时代,李德伦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中。这是一所优秀的学校,不仅教学质量高,思想亦相当活跃。李德伦从丰富的课外活动中大开眼界,接触了许多新事物、新思想。三十年代,"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举国沉浸在愤怒与哀伤之中。李德伦和无数热血青年一样,关心着时政,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表现出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起初,他对国民党抗日寄予希望,并参加了军训。随着军训团的解散,眼看着抗日战事的节节失利,他对国民党的腐败无能看得越来越清楚。18岁的李德伦积极参加了由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领导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2月16日,李德伦和姐姐李菊同、妹妹李菊坪一起同三万多学生、市民,冲破反动军警的包围,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反对"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在"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中,李德伦受到了锻炼,明确了自己的方向。1936年春,他加入了"民族解放先锋队"(即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时,吕骥发动组织了"北平歌咏联合会",李德伦积极参加其中,在青年学生中教唱、传播抗日歌曲以及苏联革命歌曲。同年8月,李德伦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走上了一条既是革命战士又是艺术家的道路。

    父母对于李德伦学习音乐不以为然,而对于他参加革命,可是万万也没有想到的。此时的李德伦,不仅不能放弃学音乐的志向,还偏偏把革命思想带回家来。那时,油印机就藏在他家,他时常与同学们一起彻夜印刷革命刊物。党的"六大"文件,"民先"刊物《一周间》以及来自延安的地下刊物《解放》等杂志,都曾存放在他家。他还帮姐姐李菊同找到党的关系。不久,姐姐也入了党,经组织安排离家而去,开始了革命生涯。之后,大妹妹也参加了进步活动。这个过去往来繁杂的家庭,竟然有了共产党人的秘密活动。

    1938年,李德伦进入辅仁大学历史系。他先在课余学小提琴,后又学习大提琴,并邀集一些同学成立了学生管弦乐队。他先后在管弦乐队拉过小提琴、大提琴,吹过长笛、小号,并曾主讲唱片欣赏会。

    1938年底,与李德伦单线联系的一位上级领导人不幸被捕,另一位紧急转移而未能通知到他,于是他失掉了组织关系。由于当时形势复杂及多方面的原因,他寻找党和恢复组织身份的努力屡遭挫折,以至十多年之后他重新入党。又过三十年,问题才得到圆满解决。

    1940年8月,李德伦瞒着父亲告别北平,从塘沽乘英国"盛京"号轮船来到上海,考入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先后师从舍甫磋夫及杜克生学习大提琴,师从弗兰克尔学习音乐理论。在上海求学的六年中,后三年是半工半读,自谋生路。他在话剧团演过戏,为电影音乐录过音,还在苏联塔斯社驻上海的"苏联呼声"广播电台当过雇员,做音乐编辑和播音工作。其间,与上海艺术剧院、"华艺"剧团关系密切,结识了许多同样正值青春年华的上海文艺界人士,如黄宗江、黄宗英、孙道临等。

    1942年,李德伦在上海组织志同道合的同学成立了"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并参加演奏。该团维持四年之久,曾有一定影响。

    通过这些实践,李德伦的组织能力、艺术才干和个性日益显露出来。抗战胜利后,在反对国民党内战阴谋的学生民主运动中,在音专的学生会工作中,以及在反对国民党迫害学生的运动中,他一直是学校的骨干。

    解放战争开始后,音专校长离沪,学校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在学生会主持下,他参与治理自己的学校达半年之久。不久,他成为经常出入于"周公馆"的文艺界人士之一,时常参加周恩来同志举行的座谈会,能够直接聆听党的政策和党对时局的分析。

    194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精心安排下,李德伦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中央管弦乐团担任教员和指挥。当时,管弦乐团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很少,李德伦就成了"百科教员",什么都教。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党中央撤离延安,李德伦随团转战晋冀鲁豫解放区。他们用毛驴驮上乐器,从一个村走到另一个村,从一个县走到另一个县,热情地为所到之处的农民演出,为战士鼓劲,为革命宣传。次年7月1日,到达河北省平山县圣佛村。在此期间,李德伦指挥演出了《蓝花花》、《赤叶河》等音乐节目。

    日后提起中央管弦乐团,周恩来总理曾感慨地说:"我不能说你们的这个乐队是世界一流的,但用毛驴驮着走了几千里来到北京,恐怕是世界上第一个!"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李德伦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务委员兼乐团副团长。此时,在首都的舞台上,第一次上演了由李德伦指挥的革命歌剧《王贵与李香香》、《长征》、《打击侵略者》、《赤叶河》等。

    1953年,李德伦作为新中国的首批研究生前往苏联深造,在莫斯科国立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指挥研究班学习指挥,师从著名指挥家阿诺索夫教授。在苏联学习期间,他指挥了十几个加盟共和国的乐队,其中包括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和全苏广播交响乐团等苏联最优秀的乐团。1956年,他由苏联去捷克,参加了布拉格之春音乐节的指挥演出。1957年,李德伦在苏联国家交响乐团任实习指挥。这年春天,他指挥了纪念贝多芬的专场音乐会;夏天,他和阿诺索夫同台,担任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交响音乐会的首场演出。他指挥国家交响乐团与著名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合作,演出了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同年,他又在莫斯科指挥爱乐乐团和俄罗斯共和国合唱团演出了中国作曲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在我国派往国外学习的指挥当中,这样的经历是绝无仅有的。

    1957年秋,李德伦满载着艺术上的丰收回到祖国,任中央乐团交响乐队的首席指挥。此时,李德伦已展示出在指挥方面的基本特点:自然、朴实、不夸张、不造作,手势简捷清晰,动作线条流畅,风格偏于粗犷,气魄宏伟,感情奔放。国内音乐界普遍给予好评。

    在"大跃进"时期,中央乐团仍排演了一些难度较大的作品。其中有刚刚问世不久的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一交响曲》。这部作品在1959年庆祝建国十周年时,作为献礼节目,李德伦参加了指挥演出。次年,在人民大会堂,为纪念列宁诞辰90周年,他指挥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和首都几个管弦乐团组成的大规模联合乐队,再度成功演出了这部作品。

    除了在北京及全国各地演出以外,李德伦还率领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到日本、朝鲜、香港、澳门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1964年起李德伦逐渐停止了交响乐演出和出国演出,长达21年。

    "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为纪念贝多芬逝世150周年,李德伦重又排演指挥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其影响遍及国内外。从此,恢复了交响乐的演出。在1990年柴科夫斯基逝世100周年和1991年莫扎特逝世20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李德伦都在北京指挥了音乐会。

    1985年开始恢复出国、出境演出。在此之后,他曾率团到卢森堡、西班牙、德国、葡萄牙、加拿大、美国、前苏联等国出访指挥演出。1995年,去台北、台中、高雄参加了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的演出。

    李德伦曾多次指挥数百人的大型乐队演出。1987年3月交响乐爱好者协会在首都北京成立,李德伦任会长。他成功指挥了由中央乐团等11个演出团体、810多位专业演奏家组成的《交响乐之春》大型音乐会。听众近4万人,为规模最盛大的一次。

    李德伦指挥曲目广泛,他先后成功指挥了贺绿汀、马思聪、罗忠榕、吴祖强、陈培勋等中国作曲家数十首交响乐作品的演出,很多演出为首演。并在国外指挥演出了《山林之歌》等20 多部中国音乐作品。他曾与国际著名演奏家奥伊斯特拉赫、托泰里、梅纽因、斯特恩、马友友、尼古拉耶娃、施塔克曼及中国的傅聪、刘诗昆、沈湘、郭淑珍、胡坤、吕思清、薛伟等数十位音乐家合作演出。

    李德伦出色的指挥风格和艺术技巧,赢得了国际上很多音乐评论家的高度赞扬,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曾于1985年在巴黎国际梅纽因小提琴比赛中担任评委;1986年在莫斯科任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的大提琴评委。

    李德伦的最后一次登台演出,是坐着轮椅冒着生命危险去的。那是1999年的11月19日,在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式音乐会上,与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艾萨克·斯特恩事隔二十年后的再度携手。当时,两位音乐大师均已是耄耋之年,李德伦82岁,斯特恩79岁。

    1979年6月,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第一次邀请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斯特恩来华访问演出,李德伦作为中国著名的指挥家,与他合作演出了莫扎特G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第一次来中国的斯特恩,所看到的一切让他惊讶。他没想到在这个古老的国家,会有这么多优秀的音乐人才。那次,斯特恩在中国不仅进行了盛况空前的演出,而且还拍摄了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斯特恩的访问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也让中国了解了世界。为了纪念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20年后,有关部门再次安排两位世界著名音乐大师合作演出。

    李德伦非常清楚,这场音乐会非同寻常。他在积极为音乐会做着准备。然而,当距演出只剩两个月的关键时刻,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1999年9月17日,李德伦突发急性肺炎伴随肾衰竭,经北京协和医院全力抢救,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一直卧病在床,接受肾透析治疗。直到离音乐会举行还剩四五天时,他鼻子里每天仍插着氧气管,手上扎着输液管,医生再次下达了病危通知书。人们无法相信他还能登台演出。社会各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亲戚、朋友、组委会和各部门的领导也频频询问:演,还是不演?他们关切地劝他如果身体支撑不住就不要演了。当家人试探着问他还能不能去指挥音乐会时,老人用几乎听不到的声音说:能!

    人们只能期待奇迹的发生!

    11月17日,一直卧床的李德伦居然能够下床坐在椅子上看总谱了。并给已经来京的斯特恩打电话,商量演出的有关事项。

    1999年11月19日晚上,北京世纪剧院的大幕徐徐拉开。李德伦坐着轮椅被两个年轻人挽上了指挥台,整个剧场刹那间掌声雷动。两位世纪老人凭着对音乐的挚爱,在时隔20年后再次走到了一起。人们要亲眼见证这两位著名的中外音乐大师演奏的世纪绝响。

    斯特恩把弓搭在弦上,向李德伦递过来一个牵动人心的眼神,指挥台上,李德伦手中的指挥棒有力地举起来了!打下第一拍时是那么有力,看上去完全是个身体正常的人。他清晰明了地打着拍子--这个声部进去,那个声部出来,整个乐队被控制在他的指挥棒间。顿时,若大的世纪剧院响起了令星移斗转的旋律,令花开蝶舞的音韵!

    这简直是奇迹!

    那一瞬间,台下的观众流泪了,台上的演奏人员眼睛模糊了,人们为斯特恩美好绝伦的演奏而沉醉,为李德伦气势恢宏的指挥而昂奋,更为两位世纪老人20年后珠联璧合的精彩合作而激动!

    几个医生在台下两眼发直地盯着李德伦,他们弄不懂这里面是生命的魔力,还是艺术的魔力!

    李德伦与交响乐相伴一生,为中国的交响乐事业呕心沥血,矢志不渝,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交响乐团曾一度宣布停止工作,处在去留存亡的关键时刻。李德伦为此心急如焚,在报纸上撰写文章,找北京市的有关领导,四处奔走呼吁,坚持要保留北京交响乐团。李德伦认为,一个泱泱大国的首都不仅要有交响乐团,还应该成为最好的交响乐团,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标志,北京这个城市里应该每周都有新的音乐会举行。李德伦的理想终于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李德伦对中国交响事业的巨大贡献,不仅仅在他的指挥,以及对职业交响乐团建设和大批年轻音乐家成长倾注的大量心血。几十年来,李德伦还致力于交响乐的普及与发展。他说,普及交响乐,并不是单纯为了音乐,而是为了人类精神境界的升华。他认为这项工作只靠少数人不行,需要从领导、广大音乐工作者到音乐爱好者都来做。李德伦身体力行,他在北京、天津、广州等20多个城市组织乐队训练演出,促进一些省市乐队的建立及北京音乐厅、广州音乐厅的兴建。前些年,李德伦虽然已经70多岁,但他仍不辞辛苦,奔波于全国各地的大学、工厂和机关团体,举办"交响乐讲座",普及交响乐知识。

    李德伦1980年获文化部授予的指挥荣誉奖;1986年获匈牙利政府文化部授予的李斯特纪念奖章;1997年获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颁发的友谊勋章。但他却非常谦逊。他曾在致中央交响乐团的信中说,对于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壮大,"我只不过做了一些我应该做的工作,而且做得很不够,大家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与那些音乐老前辈相比,我深深地感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李德伦尽管是世界级指挥大师,但在生活中,他却幽默风趣,平易近人,没有名人那种"居高临下"之感和孤傲清高之态。与邻居及工作人员关系和谐融洽,亲如一家。

    李德伦的家在和平里一幢普通红砖房的一楼。早些年,他家未经封闭的阳台,一边通往屋内,一边通往屋外,不时有邻居和朋友进出,喝水,接电话,来来往往,李德伦的家像一个过堂。那时的电视机不多见,李德伦家有一台小电视机,每天晚上,他总是将电视机朝向屋外,让大家一起看。李德伦家的电话与公用电话差不多,来电话即使找别的楼的人,李德伦的家人也总是热心去叫。

    2001年10月19日,李德伦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李德伦一生光明磊落,奋发进取,德才兼备,德艺双馨。他一生经历坎坷,甚至错过了人生艺术创作的黄金期,但在新一代指挥家的培养上,在音乐厅的建设上,在中国交响乐团的发展过程中,在将交响乐由曲高和寡变为曲高和众的普及上,在人们的心中树起了一座座丰碑,为中国的交响乐事业做出了卓越的开创性的贡献。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