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存周先生传(二)
(接上期)
孙存周作为技击领域的一代天骄,其实战范例作为孙氏道艺武学的交手艺术而被人传诵。孙存周在切磋中针对不同的对象,打法多样,效果骇异。例如,孙存周在与有“臂圣”之称的通背拳某宗师切磋时。因初次交流,对彼打法不熟悉,则运用孙氏拳艺独到的闪战技能,采取长伏之法,诱彼意起之即,赚身闪进,其变无兆,以掖掌将彼击卧于地。又如,孙存周在与闻名全国的某八卦拳大师切磋时,因相互熟悉,对方又系长辈,则运用孙氏拳艺独到的走控技能,十字环中,以梢制根,使对方完全被制,进不得进,退不得退,发不得发,化不得化,不暴而屈之。此走控之艺,是将太极之空、八卦之变与形意之实结合至善的一种艺术,融合沾控之灵、走变之妙、压顶之势为一体。再如,孙存周在某著名岳氏连拳及鹰爪拳大师袭击下,则以孙氏拳独到的短接吞吐之艺在化掉对方毒手的同时,将对手凌空扔起置于餐桌之上。此种吞吐技艺是孙氏拳独有的球劲妙用,是将纵横两个十字套圈与周身之裹翻合成一劲,产生化打同步的立体旋劲。再如,孙存周在与闻名全国的某查拳大师正面比武时,因某有千斤力之称又身材高大,擅长掼跤,则运用孙氏拳独有的冷鞭闪战之艺,倏忽间附身闪侧,一脚将某踢出门外。
1956年,师弟支燮堂从上海来看望他,鼓励孙存周总结家学,在技术理论和训练方法上能有所发展,著书流传。这也正是孙存周一生的夙愿。由孙存周的父亲孙禄堂先生建立的孙氏道艺武学体系,是以修为内劲为核心的武学体系。由于内劲的特点是无形无意,感而遂通,体现出来的是人体身心本能的适应机制,是把基本功、技法、招法、心法融合为良知良能后的产物,因此,练习者在充实内劲的过程中就有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那么,如何融合呢?孙存周为此在内劲的概念上又提练出拳劲的概念。拳劲就是进入内劲之径。孙存周认为,式以立象,立象以尽意,意者拳劲也。因此,提出研究各家有效技法,重在研究式中之意,即拳劲。并按照内劲形成的规矩,由此去芜取精,化繁为简,以尽拳中之意,使各派有效之技法以内劲为统驭,化为良知良能。孙存周认为,任何一个拳劲的形成都是由基本功、拳式和心法三者组成的。基本功构筑拳劲的基础,拳式规范拳劲的特征,心法决定拳劲的运用。不同性质的拳劲对基本功的要求也将有所不同。有的拳式看上去很简单,但即使老师把你摆成那个式子,你也做不对,做不像。诸如孙氏形意拳劈拳中的束身过步,如果没有练出鸡腿力,是无论如何也模仿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