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著名作家许宗斌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67045460
本馆由[ 风中的白杨树 ]创建于2015年08月15日

听蛙楼里追书

发布时间:2016-03-18 15:25:34      发布人: 风中的白杨树

许宗斌:藏书成瘾 补配书目随身带

2013-08-09 10:33     阅览:1597    评论:3   
编辑:资讯编辑    来源:温州都市报   


许宗斌的藏书 图/温州都市报

  许宗斌,温州乐清人,毕业于原杭州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目前编著乐清文献系列丛书。
  许宗斌的家位于浙江温州乐清市乐成镇,门前溪流潺潺,不远处是田畦,在夏天满天星斗的读书夜里,蛙声高一下低一下地随风而来,吹进了许宗斌的耳朵,吹出了听蛙楼的书斋名。
  沿着小溪进了一幢独立民房,拾级而上,书斋在四楼。在近十八平方米的空间里,藏书之多,让初见者陡生“只在书海中,云深不知处”的感慨来。
  “这只是一部分,还有一半在楼上。”许宗斌手指正上方,原来这上下两层均匀面积的房间,才是眼下听蛙楼的全貌。自1990年此处建成以来,那些“春草池塘独听蛙”的岁月,便是他藏书两万册的那些年。
  追书成瘾
  搬一次书,减一次肥

  初中的时候,许宗斌买了第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写作基础知识》。由于出身农家,长辈没有给许宗斌留下什么可读的藏书,所以那时候的他为了买书,只能从定额的口粮里挤出几把米,兑了一元钱才得偿所愿。
  少年爱书的性子大抵从那时候开始。此后上高中,到大学,许宗斌买书的热忱慢慢被点燃。
  大量买书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在杭州上大学的许宗斌,为了买书,饿肚子的事情不是没有干过,上课时听同学讲新书刚到,一下课便会马上往书店跑。
  从古装线书到铅印旧书,从外国文学到国内文史,中文系的许宗斌买书虽杂,最爱的还是文史类书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等到1990年乔迁新房时,他在近十八平方米的书房里架了九个书柜,顶天立地在三面白墙上,每架九层。然而书柜大了,却因为书多摊上了“大事”。
  “刚开始用自行车驮,到了新房门口,然后肩扛而上,几天下来便力竭吃不消了。”许宗斌回忆,后来便雇了拉板车的师傅,一车十元。由于这个价格高于当时拉一车水泥,师傅同意的时候还是乐呵呵的,谁知拉了一车便要罢手,说,这书这么重?没办法,许宗斌最终只能像蚂蚁搬家,等到书移完之时,人已经瘦了三四公斤。
  “当时的藏书尚不及现在一半。”许宗斌说,1998年以来,他的藏书量翻了一番。如此一来,十八平方米的空间就显得小了,书架上要里外摆两层,书本不能“站”只能“躺”,还有一些只能堆到书桌上、地板上,甚至入侵家人的房间。直到三年前,许宗斌将顶层平台也改成同样面积的书房了,这种情况才稍有好转。
  “与其说我是藏书,不如说我爱书。”由于工作需要,常常要和文字打交道的许宗斌十分认同“书到用时方恨少”,正因如此,追书成瘾却也不愿戒掉。
  追书远行
  扉页记录彼时心情

  “外出买书可解羁旅寂寞,也是获取好书的良机”。这是许宗斌在自己的散文集《浮生片语》中的表述。
  出门在外,上海和北京是他尤其喜爱的淘书地。最痛快的一次买书在1987年,那次出门不携旅伴,许宗斌沿京沪线北上上海、南京、泰安、济南、北京,复沿京广线南下武汉、南昌、长沙,一路上什么都不逛,只管跑书店。书买得多了,怕路上丢书,不敢邮寄,只能用一个大旅行袋包着,一路从提到背,旅行袋的宽带子竟断了好几次。
  远行,买书。和家门口的买书不同,和上网淘书不同,更多时候,一本书的获得还记录了彼时远行在外的感受。
  “最早在旅途中购买的书是文物出版社1975年12月影印的《元刊梦溪笔谈》,定价一元六角。”许宗斌在扉页上曾仔细写下了当时的购书情况:“七六年孟秋,余自龙泉返家,途次云和县城待车,购于新华书店。”
  这种记录的习惯出现在很多购自远方的书页中。
  比如在西藏日喀则的一家冷冷清清的新华书店,他买过一本《西藏风土志》和一本《藏传佛教高僧传略》,彼时留下了“二零零一年八月十八日随浙江作协代表团至日喀则市……到藏第四日,高原反应略见减弱”的一行文字,他说,“似乎只要如此,这书便和自己的一小节生命永远纠结。”
  再比如一本郭沫若翻译的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在这本偶然得来的书上,其扉页处留有旧主人用钢笔写的一行字:“赴乐访友顺道过瓯购于中华书局特志纪念”,署名林达。每每翻看此书,许宗斌总要对着这行字沉思片刻,他想象着这本书的旧主人林达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这个人,因为这本书,因为这本书上的这一行字,和他相遇。
  追书有憾
  补配书目随身带

  不刻意买绝版,也不会待价而沽。许宗斌多年藏书的心得,不是买贵的,而是入手那些容易买到,又容易心动的书。而让他心动的标准,可以是文章风流,可以是版式精美,也可以仅仅是编排有见地。
  在这样的标准下,最终被选定且摆进听蛙楼的书便是许宗斌的心头爱了,“我喜新却不会厌旧。”许宗斌说,买书这么多年,并不是每本都看,为了防止重复购买,也为了更好地找到和使用书籍,他总会仔细地将新购书本的序跋研究一遍,了解了内容梗概之后再编录成自己的收藏书单。
  而这份书单也时常提醒着他购书的遗憾。
  在过去,很多书分成多册,却不是一次出齐。所以为了完整地买到一套书,许宗斌时常要面临等待并辗转寻觅。比如有一套《清稗类钞》,他就用了好几年,从温州、上海、北京三地的书店才陆续凑齐。
  有时候还没有这么幸运。比如有一套商务印书馆版的《希腊罗马名人传》,1995年买的上册,至今却买不到中册和下册,不是没有出版,而是错过了购买。为了少一些遗憾,许宗斌每次出门,总要把需要补配的书目带在身边。
  “少年子弟书中老”,这是许宗斌对自己嗜书的自嘲,然而就凭这股热爱,总有一天,他会补全缺失的美好。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