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彦纪念堂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49525752
本馆由[ huiyi ]创建于2013年08月04日

黄萍:李伟彦——我的老部长和伯乐

发布时间:2013-08-14 04:51:23      发布人: huiyi
黄萍(中国作协会员)

记者文嘉来电:原市委宣传部部长李伟彦去世了,顿时悲痛袭上心头,泪水模糊了双眼,记忆的风帆把我带回难忘的往年,仿佛就在昨天……

1982年春,我从新疆回广州探亲,家人鼓励我趁年轻,到深圳去闯闯。于是我来到深圳,找到挂职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广东省作协副主席韦丘,他给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伟彦写了封推荐信。

在桂木园一栋市委干部宿舍楼里,我惴惴不安地敲开了李部长的家门,李部长身材高大,仪表堂堂,穿着整洁,颇有学者风度的长者;我递上韦丘的信,说明来意,他随即做了个优雅的手势,请进。接着给我倒了一杯茶,目光温暖而热情,犹如春天的阳光。

当时我与他素昧平生,颇感有些冒昧,他看了我的作品,便聊了起来:特区伊始,各方面条件都很差,困难多,要有思想准备。:“报告部长,不怕苦,不怕累是我的特长,不过‘文革’中我支边到了新疆,没有大学文凭”。他点点头、笑了笑说:“实话实说,没有文凭有作品,能写肯干就行了,我会向人事局推荐”。真没想到,部长如此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很快,人事局就通知我:到二线指挥部,我爱人到共青团市委,但需要两位常委签字。这下我可犯愁了,只好又硬着头皮,再次找到李部长,出人意料,他不但没有拒绝我的要求,还安抚道:“待我和刘波同志沟通一下,他会签字的”。就这样,我调进了深圳。再后来,我们又从6平方米的总工会招待所,搬进了通心岭70平方米的2房1厅。李部长也住在附近的34栋,上下班时,常常碰上他,他总问起我的工作、孩子们的学习情况。

当时,刚打开闭关锁国的大门,“姓资”“姓社”争论不休,改革开放阻力很大,文化事业一片荒芜,没有一份自己出版的报纸。以梁湘同志为首的市委领导班子,为加强新闻舆论导向,文化设施建设,发誓勒紧裤腰带也要建好八大文化设施,具体由李部长组织实施,困难很多,没有资金,没有人才,李部长就想办法帮助有关单位找钱,到全国各地招揽人才,为在一线工作的同志排忧艰难。例如帮助深圳粤剧团一条龙服务,解决生存与发展,使之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深圳文化品牌。

常言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常无。文锦渡海关工作人员业余作者刘西鸿的短篇小说《你不可改变我》获得了全国短篇小说奖。李部长亲自到了海关参加小说研讨会,勉励她勤奋创作,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并推荐她去武汉大学作家班进修,由此可见他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护。

1988年,延安时代的著名作家柯蓝来到深圳,向李部长建议:为繁荣深圳文学创作,成立深圳散文诗学会。李部长给予了大力支持,安排在深圳湾大酒店召开筹备会议。1989年,在他的关怀下,深圳市散文诗学会正式成立,会员们写了不少优秀作品,被文联市、作协评选为优秀社团。

往事并非如烟,作为特区报首批通讯员,2012年我和爱人又应邀参加了特区报成立30周年庆典。虽然李部长因身体欠佳未能出席,但许多老报人念念不忘当年李部长对特区报的扶持和对采编人员的关爱。

李部长不仅是深圳新闻、文学战线上的开拓者,慧眼识人才的伯乐,还是一位著作颇丰的作家,他的散文随笔《脚印记》写得很棒,尤其是古体诗词功底很深厚,例如他那首《永遇乐》——访西丽湖创作之家忆创业者梁湘同志:翠拥湖楼,誉传南国,宾客常寓。碧树环山,溪声入耳,彩蝶寻芳处。作家云集,满堂笑语,恰是异乡相遇。诉衷情,文思潮涌,遣怀落笔如注。凭谁拓业,流芳文苑,赢得骚人仰慕。功在开元,丹诚一片,襄助笔征路。可堪回首,能成夙愿,顿觉今时器宇。亿前辈,无穷激励,凝眸远顾。在晚年病中,仍坚持应约撰写特区三十年沧桑巨变,辉煌崛起的回忆录。

斯人已逝,梧桐山垂首,深圳河悲鸣。部长,我为你送行,一路走好。

原标题 [李伟彦——我的老部长和伯乐]
以上内容来自:深圳晚报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此文言词深切,读之令人感动。可惜,在今天这个红尘滚滚的物欲社会,有人情味的官员,已难觅!伯乐,确非常能有。李部长为深圳延揽人才,坊间佳话无数。窃曾闻,当年广东著名诗人“谭日超”(此为三年青诗人的集体笔名)之一的谭日超调到深圳,十分艰难。李部长虽费了不少力气而未能促成。直至谭学良病重垂危,仍无法解决,这也影响到谭的妻儿三口户籍问题。就业,就学,甚至居所,若谭身后,能否解决均成谜!在这千钧一发时刻,是李部长及多位热心同仁,明知收接的可能是一位不久即会变成“历史”的英才,也尽一切努力去争取,终于在谭离世前不久全家迁入深圳……谭的《望香港》力作组诗成为绝唱。在为谭举行的追悼会上,对着英才的遗属,李部长几度哽咽垂泪失声! 讲真话者


    写信时间:2013/08/23 12: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