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宗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46609167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1年06月24日

怀念吴宗济先生

发布时间:2011-06-24 17:30:49      发布人: 一米阳光
怀念吴宗济先生(图)

 

  语音学家吴宗济

  2011年4月是清华大学百年华诞,为编辑出版《邺架巍巍忆清华大学图书馆》,2009年11月我向著名语音学家吴宗济先生约稿,请他撰写一篇回忆清华图书馆的文章。

  吴宗济,字稚川,笔名齐鲁,1909年生于山东济宁,1928年考入清华市政工程系。一年后该系停办,改修化学。第二年肺病发作休学。1932年重回到清华,转到中国文学系,1934年毕业,留校从事一年校刊编辑出版业务。吴宗济先生回忆说,清华有3位老师对他的一生影响比较大:他从马约翰先生身上学到了不屈的拼搏精神;吴宓先生帮助他学习外文;罗常培先生引领他走上语言学研究的道路。

  2010年4月吴先生度过了101岁生日,人们在向他表示祝贺的同时,也深感岁月的无情。早在两年前,吴先生就被查出患有直肠癌,那时他已99岁,还在坚持工作。

  2010年6月27日上午9时,我如约来到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病房,家政服务员小胡告诉我,因为疼痛,吴先生晚上总是睡不好觉,刚刚睡着。小胡说,吴先生对图书馆很有感情,去年11月就拟好了写作提纲。但过年后病情开始恶化,已无力写稿,只能由他口述,由我帮助整理成文。小胡给我看吴老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的照片,那时的他英俊潇洒,充满生命的活力;病床上的吴先生蜷曲的身躯只有孩童大小,脸上也刻上了岁月的痕迹,但在瘦弱的身躯里,是一颗顽强跳动了百年的生命之心。

  12时吴先生醒了,断断续续回忆起在清华图书馆的学习情况。由于疼痛的侵袭,吴先生不时停下来紧皱双眉。看着他痛苦的样子,我心中泛起一阵阵的痛,好像他是从100年前走来的亲人,我穿越时空,与不曾经历的时代握手。我的称呼也和小胡一样,从“吴先生”变成了“爷爷”。下午2时,吴先生已有倦意,我结束了采访。

  吴先生出生在官宦家庭,北京宣武门求志巷的老宅里有10万卷藏书,他“就睡在书的夹缝里,搭一个铺,觉得很舒服,伸手就是书,从小与书做朋友。”这使他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终生与书为伴,与书为友。进入清华大学以后,他很快爱上了图书馆,宽松的读书环境使他充分享受到图书馆的惬意,80年后他深情地说:“我对图书馆的感情不仅是念书,还可以休息、玩耍、睡觉。”

  图书馆开阔了他的眼界,《唐两京城坊考》吸引了他的注意,书中详细叙述了唐代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的街道、市场、官署、宅第、寺庙、宫殿及街巷人家等情况,西京东南部的曲江引起了他的兴趣,他进一步查证资料,将毕业论文定名为《唐曲江考》,从军事、政治等各方面阐述了曲江的盛世繁华,写成了一篇图文并茂的论文。

  两天后,我将整理好的《我爱清华图书馆》一文拿给吴先生审阅,吴先生看上去憔悴了许多,然而思维还是那样清晰。他忍着疼痛,认真看完文稿,工工整整签上了:“吴宗济,2010年6月29日”,并郑重地对我说:“谢谢!”

  2010年7月30日,吴先生溘然长逝,未能看到母校百岁庆典,《我爱清华图书馆》成为他留下的最后一篇文章。

  2008年吴宗济先生曾咏清华图书馆:“列案明灯灿若星,缥缈四壁拥书城。”一百年来,众多站在时代前列的清华人,为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做出了贡献,让我们记住他们。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