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教育家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38975068
本馆由[ 光辉岁月 ]创建于2010年11月12日

沈氏家族——宜昌大山中走出的教育世家

发布时间:2011-04-02 11:10:01      发布人: 光辉岁月

沈氏家族——宜昌大山中走出的教育世家

        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梅花村,有个叫绕围坡的地方,位于西陵峡南岸,距三峡大坝约十五公里。该村原名绕围坡,从此地名可以看出,这儿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如今,一条乡村公路从村头穿过,给小山村增添了点现代气息。从村口公路下车沿坡下行十分钟,便到了一个名叫学堂包的地方,现在此地住着八户村民。此地地势平坦,是这坡上难得的一块平地,也是这坡上的一块宝地。这儿曾是宜昌名儒沈达轩沈氏家族故居所在地。解放初期,沈氏家族的故居曾作学校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拆出。
    沈达轩,出生于一八四一年,卒于一九二一年。自幼勤学,中秀才后,在县城设馆执教,凡是要考秀才或是举人的学子,无不受业门下。沈达轩终身办教育,特别重视读书,他经常告诫家人“官可以不做,而书不可不读”。其子沈明道,曾任枝江县知事,未及一年就令其返乡兴学。其晚年,又极力支持儿子沈明道赴日留学,寻求新思路、新文化。他主张女子接受教育,男女平等,对进家门的儿媳们先令其读书识字。沈达轩不仅为发展地方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也培养了自己的后代。在他八十寿辰时,大总统黎元洪曾亲笔书赠“壶中日月”金色寿匾一块,一真保存到上世纪故居被拆。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已有五代近二十人从事大学教育工作。成了名副其实的教育世家。
    沈明道,生于一八七三年,卒于一九四一年。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十八岁中秀才,进入湖北“经心书院”学习,主攻数学和中文,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官费保送至日本弘文书院攻读教育学。三年学成回国,从此致力湖北省的教育事业。先后创办了“文普通”中学堂,湖北省工业专科学校等。在“文普通”中学堂里,培养出了董必武、黄侃、石瑛等知名人士。在此期间,担任湖北教育厅督学达十余年。后经宋教仁推荐,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一二年间出任枝江县知事,不到一年奉父命辞官回乡,继续从事教育,后经湖北教育厅厅长路孝植相邀,任督学。
    沈明道主张教育救国,在任督学的十余年间,奔走全省各地,查办贪污挪用教育经费的官僚乡绅。同时,为百姓筹资办学,推动各地新兴学校。北伐战争结束时返乡。一九四零年宜昌沦陷,自己教育救国的思想破灭,情绪郁闷去世。
    沈刚伯,一八九六年生,一九七七年七月三十一日去世。幼年时期,尤其在祖父沈达轩的熏陶和教育下,从小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十一岁考入方言学堂,开始接受新式教育,十四岁毕业。十五岁进入高等学堂。一九一七年,二十一岁沈刚伯就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因为成绩优异,毕业后留附中任教。一九二四年又考取湖北官费留学,赴英国攻读历史学,专攻埃及史及英国史和宪政史。
    一九二七年沈刚伯回国,先后任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东北大学、政治大学。一九四八年夏,拟往北京执教,但因当时教育部长朱家骅力邀,改赴台湾,就任台湾大学,兼文学院院长和历史系主任。在台大期间,他还应邀前往柏林自由大学讲学一年。一九七零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七三年自台大退休。整整从事教育事业六十年。一九八二年台湾中央日报社出版《沈刚伯文集》。
    沈刚伯膝下两子三女,除后夫人所生小女沈念祖赴台湾外,其余都在大陆各大学任教,其中曾任南京医学院副教授的长子沈士弼现在老家沈氏家族常有书信和电话联系。
    如今绕围坡上的学堂包,百姓生活祥和,沈氏家族勤奋好学的美谈在当地耳熟能详,也激励了一代代年轻有为的人。沈达轩、沈明道坟墓前不时多了些膜拜的人。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