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33863728
本馆由[ 周氏玉堂 ]创建于2011年08月27日

后稷被弃原因

发布时间:2011-08-27 14:40:37      发布人: 周氏玉堂

  关于后稷被其母姜嫄抛弃之原因,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说法:

  1.无父被弃说

  《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引褚先生之语曰:“后稷母为姜嫄,出见大人迹而履

  践之,知于身,则生后稷。姜嫄以为无父,贱而弃之道中,牛羊避不践也。……” 褚先生认为,后稷之所以被抛弃,是因为他无父,其母姜嫄“贱而弃之”。

  清人方玉润说:“唯邓潜谷与季明德两家以为姜嫄未嫁而生子者得之。盖‘以弗’云者,以其弗嫁,未字于人也。‘无子者’,以其未字于人,故尚无子也。”又说:“是知后稷之生,必因无名而见弃。若从帝郊禖而娠,岂尚无名乎哉?……又况诗中溯源,但题其母,不及其父,则是无父而生也明矣。姜嫄为高辛氏世妃,或曰元妃,都无定解,然皆后日事。若此时,则尚未有夫也,故足怪。”(清)方玉润撰《诗经原始》下《诗•大雅•生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2月。赵国华先生也说:“稷之遭弃,是缘于母亲姜嫄无夫而生子。”

  2.图腾考验说

  朱存明先生说:“后稷出生后被三次抛弃,这带有图腾考验仪式的内涵。”

  3.形体异常说

  对于《生民》中“诞弥厥月,先生如达”,清人马瑞辰引陶元淳的解释说:“凡婴儿在母腹中,皆有皮以裹之,俗所谓胞衣也。生时其衣先破,儿体手足少舒,故生之难。惟羊子之生,胞乃完具,堕地之后,母为破之,故其易生。后稷生时,盖藏于胞中,形体未露,有如羊子之生者,故言如

  达。”[23]清人魏源说:“胞无坼副之形,儿无灾苦之啼。古人未知后世剪胞之法,故见其浑沌包裹,形如卵然,则以为小产未成形而弃之。……居然,惊遽词。惊其胎生如卵,是以先弃诸隘巷,再弃诸平林,皆不知其中有婴儿也。迨伐林之人,弃诸寒冰,乃有大鸟翼覆移时,如伏卵然。稷得鸟伏气,乃破胞而出,如鸟出鷇(kòu),呱呱喤喤,其家始闻而收之。故至是始言实覃实訏,厥声载路,以明前此未尝啼也。”[24]魏源说后稷生时“浑沌包裹,形如卵然”,其母姜嫄误认为“小产未成形”而弃之,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诗经》和《史记》明明说“诞弥厥月”、“居期而生子”),倒是姜嫄“惊其胎生如卵”才是后稷被抛弃的主要原因,因为这种现象非常罕见。

  袁珂先生说:“诗说‘先生如达’,‘达’是什么意思呢?‘达’就是羊胞胎的意思,小羊初生,胞胎完具,胞胎落地后,始破胎而出。言后稷生时象羊胞胎那样是一团肉球的形状。这样《史记》所说的姜原‘以为不祥,弃之隘巷’才有了根据。姜原‘以为不祥’者,并非是因为践了巨人迹,无夫生子的缘故。……后稷遭弃,实在由于他‘先生如达’,形体异长(常),这一点《诗经》的记叙就大有可取之处。”[25]袁珂先生的分析,透彻明了,很有见地。

  对于《生民》一诗中“先生如达”之“达”的理解,关系到后稷被弃的原因。多数学者认为:达,通,初生的小羊;此句指后稷生下来很容易,像生小羊一般。[26]但有人认为:“羊之生子,既不滑利,也不是连胞而下,通常是先露前蹄,根本没有什么‘胞衣完具,母为破之’的事实。”[27]这无异是说,羊生子时,即使羊羔有带胞而下者,那也是偶见而非常见,因而刘毓庆先生又有新说:“《食物志》云:‘苦瓜一名菩荙’……‘先生如达’当读作‘先生入瓜’。在神话传说中,许多民族都与瓜发生过关系,如基诺族、布朗族、傣族等,传说便是从瓜中生出来的;苗、瑶、拉祜等族则有在葫芦瓜中避水的传说;周族史诗《绵》开篇便言‘绵绵瓜瓞’,以此比喻周族的发展,在这里似乎也透露了周人与‘瓜’有过关系的信息。诗所言‘先生如达’,当然并非说姜嫄生下的就是瓜,而是言后稷出生时为胞衣所裹,混沌如瓜。”[28]刘先生仅凭“苦瓜一名菩荙”就推断“先生如达”当读作“先生入瓜”,证据稍嫌单薄,因为他没有举例论证达、荙与瓜可以通假,但他所说“后稷出生时为胞衣所裹,混沌如瓜”却是正确的,为当时实情,这也是后稷被抛弃的主要原因。

  以上几种观点,笔者以为袁珂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试论述于下:

  陈子展先生说:“后稷之母姜嫄可能为有邰氏部落之女酋长。传说中之后稷与其相先后之‘圣人’感天而生,此适表明后人不知社会之史之发展者,曲解或神幻化由上古野合杂交或血族群婚向对偶婚过渡时期之一种婚姻现象也。”[29]那么,由上古野合杂交或血族群婚向对偶婚过渡时期之一种婚姻现象为何呢?这就是普那路亚婚。晁福林先生说:“种种迹象表明,修己、简狄、姜嫄的时代正当普那路亚婚盛行的时期。”[30]所谓普那路亚婚,即外婚制,它是群婚的高级发展阶段。在这种婚制下,有婚姻关系的人群分为两个集团:一个集团的一群姐妹,是另一集团的一群兄弟的共同配偶;反过来说,另一集团的一群兄弟,是一个集团的一群姐妹的共同配偶。严格地说,古书上所谓“知母不知父”正是这种婚俗的结果。

  姜嫄生活的时代,相当于我国古史传说的尧舜禹时期。当时盛行普那路亚婚,人们一般“知母不知父”,因而后稷无父被弃说也就难以成立了。至于图腾考验说,出于后稷是古之神圣王的缘故,对后稷的诞生加了一道神圣的光环,因而也不足取。最合理的解释是:后稷生时,姜嫄“惊其胎生如卵”,因这种现象非常罕见,古人以为不祥,所以才导致后稷被抛弃。这由后世的例子也可说明。刘成国《徐州地理志》云徐偃王之异,言:“徐君宫人妊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水滨。孤独母有犬,名曰鹄仓,猎于水侧,得弃卵,衔以来归,孤独母以为异,覆暖之,遂成儿,生时偃,故以为名。徐君宫中闻之,乃更录取。长而任智,袭君徐国。”[31]这里所谓“徐君宫人妊而生卵”的“卵”,即带胞生;徐偃王出生时之所以被抛弃,主要是因为徐君宫人“妊而生卵,以为不祥”的缘故。又《魏书•高句丽传》曰:“高句丽者,出自夫余。自言先祖朱蒙。朱蒙母,河伯女,为夫余王闭于室中,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生一卵,大如五升,夫余王弃之与犬,犬不食;弃之于路,牛马避之;后弃之野,众鸟以毛茹之。夫余王割剖之,不能破,遂还其母。其母以物裹之,置于暖处。有一男,破壳而出,及其长也,字之曰朱蒙。”河伯女生下朱蒙是一个大如五升的卵(即带胞生),古人以为不祥,所以才导致朱蒙被夫余王抛弃。

  以上举的都是古代的例子。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胎生如卵”(即带胞生)的现象呢?我们认为,世间万物,无奇不有。“胎生如卵”的现象虽然罕见,但偶尔还是可以找到的。据何光岳先生介绍,其侄子出生时即全身包裹于胞衣中。范三畏先生也指出:“人确实偶有带胞生的,迷信的人们有时却以为是妖异,从而抛弃的也不是没有。”他举例说:“笔者有一亲戚的孩子也是全身包在胞衣中产下来的,幸亏未被抛弃,今已大学毕业而当医生了。”[32]他进一步指出:“现实中带胞生的孩子确实常常被以为怪异,不敢哺养的并不罕见。看来,若如此理解后稷诞生后被弃,倒也合乎初民的心理。”[33]以今推古,姜嫄生后稷时的“先生如达”即“胎生如卵”(带胞生),因这种现象非常罕见,古人以为不祥,所以才导致后稷被抛弃。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