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改革的先行者胡开明先生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26164698
本馆由[ 133*****520 ]创建于2012年05月18日

读《真理与命运》(于光远)

发布时间:2016-03-31 17:54:54      发布人: zhansheng
读《真理与命运》 于光远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胡开明传略》。 我与胡开明同志相识已久,但是没有在一起工作过。我看了这本书中所附的生平年表,我们同时在一个地方有好几个时期:1935年—1936年都参加北平的学生运动;1946年在张家口,他在《晋察冀日报》社工作,我从北平撤退到张家口;1947年他作为晋察冀的代表赴西柏坡出席全国土地改革会议,我是作为中央土改工作团的成员参加了这个会议的工作;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单位在芜湖召开会议,当时是安徽省革委会副主任的胡开明出席会议,作了《坚持实践标准,愿为真理而献身》的发言。1979年后他多次来北京。 1946年我在北平办《解放》三日刊、两日刊,还没有来得及出《解放日报》就因报纸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查封,被迫撤退到张家口,在晋察冀中央局临时工作。那时我常常从东山坡办公室门口骑上自行车,一路下坡滑行,就到了《晋察冀日报》社。胡开明在报社负责。我和他就是在《晋察冀日报》社第一次见面认识的。1947年土地会议上我们没有机会说话。1977年他的女儿冀燕成了我的秘书,我和他就很亲近了。1978年在芜湖举行一个哲学方面的学术会议,我第一次听他作长篇讲话。1979年后他每次到北京我们几乎都会见面。虽然我只是零零碎碎地听到他的许多事迹,但是对他有一种特别亲切崇敬的情。由于我和他毕竟没有在工作中、斗争中发生直接的关系,见面时也就没有请他给我讲自己的故事。对他有一个完整的了解,还是在读了贾文平写的这本传略之后。读过之后,他的形象在我心目中就更加高大了,受到了教育,并且觉得自己有一个责任,把这本书向更多不了解他的人推荐。 胡开明同志的为人最使人敬佩的地方是坚持调查研究,正视现实,实事求是地提出符合当时当地的主张、政策和办法,无所畏惧地为真理而斗争。他一生中最突出的一件事情是1962年8月上书毛泽东,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推行三包到组的生产责任制。关于胡开明给毛泽东的那封信的全文,所附的他写的《关于推行‘三包’到组的生产责任制的建议》,在贾文平的书里都收进去了。他给毛泽东的信和毛泽东八月十六日在胡开明的信上所批的“印发给同志讨论”几个字,在这本书的封面上还可以看到俩人的手迹。从毛泽东的批示中看不出他的思想。但在文革中造反派抬出一段最高指示:“河北胡开明,有这么一个人,‘开明’,但就是‘胡’开明,是个副省长。听了批评‘一黑暗’的论调的传达,感到压力,你压了我那么久,从1960年以来,讲了两年多了,我也可以压你一下么。”这几句话是毛泽东1962年8月9日,也就是胡开明写信的翌日讲的。那个“印发给同志讨论”几个字是一周后的8月16日写的。对于那段最高指示,在贾文平的这本书上告诉读者:当时在北戴河没有人向胡开明进行传达,后来回到河北省委后也没有听到传达。胡开明第一次听到这段话是文革中他的家属从大字报上看到后写信告诉他的。文革后胡开明到中央档案馆查1962年8月9日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核心小组会议讲话记录,没有查到毛泽东的这段话。但是胡开明在文革中的劫难,可以判断这段话是有的,而且最后那一句毛说“你压了我那么久,从1960年以来,讲了两年多了,我也可以压你一下么”,这样的话明显不是针对胡开明说的。熟悉历史的可以猜出所指大概是谁。这更可以说明毛泽东的那一段话不会是编出来的。 为了这封信,1962年9月胡开明就开始遭受批判,1963年以后的几年中,省地委连开几次会议,从批判他立场问题,发展到1964年“把张家口地委”打成“以胡开明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集团”,并在1964年年底升级为“以胡开明和葛启(原张家口地委书记)为首的阴谋反党集团”。1965年胡开明以及他领导下的一批优秀干部又都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复辟资本主义的爪牙”。到文革开始后更是狠批狠斗,要把胡开明“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叫你永世不得翻身”。造反派去青海监狱,采取引供诱供的手段,想通过国民党特务的嘴把胡开明说成是特务。1967年在斗争他的时候给他戴上手拷,睡在冰凉、坚硬的水泥地上。还对胡开明搞过假枪毙。这在贾文平的书中都有翔实的记载。对文革受迫害,许多老干部都是过来人,但是胡开明受批判的时间比别人早,一般的干部被打成“走资派”是1966年后的事。胡开明比别人还要早三年。他解放的时间则比别人迟。在粉碎“四人帮”后,不少干部得到解放时,胡开明因为是在“最高指示”中点了名的人物,不敢痛痛快快地给他解决问题。直到1977年“十一大”后,才对他有所解放。头上的帽子还没有完全摘掉,他就发表言论,对党的“十一大”政治路线提出意见,说“十一大”完全肯定“十大”以来的政治路线是不对的,并对“两个凡是”提出异议。他在发言后,河北省委很快找他谈话,批评他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开明同志严正地表示:为了真理,不得不发表这样的意见。 胡开明这样的思想觉悟,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这本书写了他的童年、少年、青年,特别写了他在北平“一二.九”运动中所的作用,写了他在东北大学时的两次被捕。特别是第二次被捕,有一个生动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杨沫写进了她创作的《青春之歌》中我感到贾文平书中对这个故事的记载比小说中写的还要生动具体、细致感人。 胡开明同志有许多名字,胡是真姓,1913年1月31日出生,按排行起名字是胡志彪。考中学用了他堂兄的假文凭,名字就改成胡昆。1937年到延安进抗大,改名胡开明。这次改名,引来了后来毛泽东的“河北有个胡开明,开明,但就是‘胡’开明”这段话。如果不是这个名字,也许就不会有这个“最高指示”。另外,在他第二次被捕中,审判官不认识这个“昆”字,把它看成“混”,在审判时说:“你是个南方人,跑到东北人的学校‘胡混’什么?你一定是个 共产党。”在胡开明受尽迫害的历史中竟有这样一些“幽默”的故事。 《真理与命运》这本书有王郁昭写的序,讲开明同志在1978年到安徽后,支持农村改革,出了个“借地种粮”的好办法,为以后大包干开路。王郁昭同志对开明同志钦佩之情溢于言表。书中还收有《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给贾文平的一封信,信中很诚恳地反省自己的觉悟,感到开明同志的高大,写她如何被开明同志的人格所感动和得到鼓励。整本书写得也有血有肉。最后我想再说一句,它是一本值得推荐、应该推荐的好书。 1997年12月23日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