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燥?不!因为经常有新发现,其中的乐趣难以形容”
发布时间:2011-07-27 09:14:34
发布人:
黑白双煞
曾经有人形容说,人类要了解地球数百万年的变化历史,必须读三本“书” :一本是深海沉积的历史,一本是极地冰芯的历史,第三本便是黄土的历史。刘东生就是在黄土形成和演变历史研究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黄土地是我们世世代代休养生息的地方,它是一个巨大的地质文献库,隐含着地球环境变化的各种信息,它像一把钥匙,能够解开无数的谜。”黄土,在普通人眼中或许只能看到沙尘暴或贫困,但经过近60年的“亲密接触”,刘东生已将其视作生命一样的宝物。
这从刘东生为何选择黄土研究的讲述中可见一斑:“我工作后主要从事古脊椎动物研究,尤其是鱼化石研究,也受到国内外关注。到上世纪50年代初时,周恩来总理请一位日本记者讲环境问题,我印象非常深,后来总理提出要重视环境问题,我就从单纯的地质研究转向地球环境研究,开始了与黄土的不解之缘。”
与刘东生一起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老伴胡长康的评价可能更“权威”:“他为人老实,就是想着干活,多做些工作。我们曾经在南京住了七八年,可周围的景点从来没去过。”
“他把黄土看成自己的生命。”与刘东生接触过的人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他的同事们不会忘记: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刘东生等人穿越黄土高原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完成10条大的1000多公里的剖面,吃住都在野外,且全是步行;刘东生带队从北京开车去西部进行野外考察,每天早上6点起床,夜里还要召集开会,研究问题;在长白山考察,天气恶劣,学生们草草画完图就跑到车里,可等了半天也不见老师回来,原来他仍在仔细画图、记录……
“他是一个超级老头。”同事们这样评价刘东生。
这个“超级”自然包括笼罩在刘东生身上的“耀眼光环”: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四纪(地质学上的一个时期)研究委员会主任,国际第四纪联合会主席……
当然“超级”还远不仅是以上这些,他60年如一日,潜心于黄土研究,至今没有停止野外考察,在七八十岁时仍然亲临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等地进行实地考察。
“任何科研都会有挫折,黄土研究不会例外,但刘先生执着的科学追求、扎实的学风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成就与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密不可分。”刘东生的学生、也是他的同行郭正堂研究员说。
正是这份执着,刘东生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成就,打开了地球气候的天书——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