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铿与胡耀邦有惺惺相惜之感
1985年5月11日的《人民日报》以"胡耀邦会见陆铿"为标题登出短讯: "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今天下午在中南海会见了香港《百姓》半月刊社长、美国《华语快报》发行人陆铿及其亲属。胡耀邦就陆铿提出的广泛问题同他进行了坦率的交谈。谈话进行了近两个小时。陆铿是应中国新闻社邀请于5月2日到达北京的。"
一年半后,1987年1月,胡耀邦辞去中共总书记职务,在任六年十一个月。当年的中共中央8号文件中这样指出:"胡耀邦同志……不与政治局其他同志商量,就接受包藏祸心的陆铿的访问,泄漏了国家的机密,并听任陆铿肆意攻击我党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
胡耀邦与陆铿的这次谈话是促使他最终辞职的重要事件,是压倒骆驼的最后几根稻草之一。党内持异见的高级干部杜润生曾撰文称:"耀邦离开总书记职位,和他与(香港报人)陆铿谈话有关";赵紫阳在《改革历程》一书中也认为,这次谈话对胡耀邦离职"起的作用比较大"。2006年清明节前夕,胡耀邦的女儿胡恒接受新加坡《星岛日报》记者采访时仍心有余悸地说:"陆铿的教训太深刻了。"
折叠采访实录
胡耀邦在中南海会见陆铿
胡耀邦在中南海会见陆铿
采访胡耀邦时间定为1985年5月10日。在此之间,陆铿等人礼节性拜访了当年在重庆时就认识的德高望重的邓颖超。
对胡耀邦的采访一开始就受到了胡的优待。按照惯例,海外记者在中南海采访一律不得使用录音机。陆铿一开始就提这个要求,被接待方中国新闻社拒绝。但胡耀邦却破例允许,开创了先例。原拟定的采访主题是"台湾问题",但胡主动表示:按照你们的要求来谈,按照你们的意思讲,想问什么就问什么。为何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对这位当年共产党的阶下之囚如此厚爱?令人颇为迷惑。
访谈一开始,胡耀邦就说:"请坐!你在国内时,吃了不少苦头吧。"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关心当年他遭受的"牢狱之灾"。陆铿表示"大时代嘛,个人算得了什么",胡重申:"过去在国内,你是吃了不少苦的。"陆铿仍表示不以为意,胡则说:"但是作为我们来讲呢,还是使你受委屈了……"(陆铿《胡耀邦访问记》)胡的这个态度使陆十分满意,也深感意外。
胡、陆对话长达两个半小时。当陆铿感到占用总书记时间过长颇感抱憾时,就主动请辞。但是,他一辞再辞,胡耀邦却一留再留,陆铿实在不忍再谈下去,乃有第三次请辞。陆说:"那就到这里,我告辞,感谢你。"胡:"哎,怎么说感谢呢!历史上我们该你一笔账嘛!"(仍指陆在大陆被关押)
陆铿提到当时的谈话气氛:"两人似有谈不完的话题,彼此都不愿失去这一良好机遇。"实际上,陆铿第一眼就看出胡耀邦"口无遮拦,全无机心。"胡耀邦碰上陆铿这么一个职场老江湖,稍加诱导便滔滔不绝,该说的说了,不该说的也说了。其中最敏感的是涉及当时党内意识形态主管胡乔木、书记处书记邓力群、中央党校校长王震(兼)、军队及军委主席邓小平,以及对台湾动武等问题。
关于胡乔木,陆铿接连发问:"他(指胡乔木)发表过一篇关于人道主义的论文,国内没有一张报纸,也没有一篇文章,敢于对他那篇东西说个不字……过去,周扬被称 为'文艺沙皇',看起来现在这顶'沙皇'的帽子已转移到胡乔木头上去了。""你(胡耀邦)千万不要迷信他,他(胡乔木)的教条框框比你多得多啦!""他(胡乔木)是有些脱离了群众。另外还有一点,他(胡乔木)在文化大革命的表现也不很好,特别是批邓运动中表现得很不好啊!""你(胡耀邦)并没有批邓嘛!这跟他(胡乔木)就有本质上的区别。"
胡耀邦的回答为:"这也同实际有很大的出入。""如果说他(胡乔木)还有缺点的话,那就是他长期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下去的时间不够……""哈哈……你们(陆铿)的了解很细致的嘛。哈哈……说了些言不由衷的话。"
关于邓力群,陆铿问:"象邓力群这样保守的人,你们已经打算要换他了?"
胡答:"……我们整个思想工作,有一个缺陷,也不是他(邓力群)个人的问题……要把我们的思想工作,渗透到经济工作里去。那么我们不少同志,包括力群同志在内,都有这个缺陷……"
王震兼任中央党校校长时即撤换了前任校长胡耀邦信任的阮铭等三位笔杆子,外间盛传此事造成二人纠结。关于王震的对话原文如下:
陆:王震先生三月间到美国走了一趟,他是你的浏阳老乡是吧?
胡:是的,不过他是北乡的,我是南乡的。
陆:啊,那是南北呼应。
胡:也可能是南辕北辙。哈哈……
如此放言无忌,令笔者目瞪口呆。
关于军队方面,陆铿问大陆十大军区司令换了九个,为什么沈阳军区司令李德生换不了?胡答,不存在换不动问题,"我们现在军队的干部,要拥兵自重啊是绝不可能的。"陆又问:邓一旦见马克思,可能有些军头要坐大,总书记不一定指挥灵便。胡答,这话不可靠。有两条:一是小平智慧经验毕竟比我们多一些,二是恢复了党内正常的民主集中制。坚持正常的党内民主生活,"我们的国家今后几十年都不会动乱"。
对于最为敏感的邓小平军委主席职的问题,有下列对话(摘录):
陆:外面有一种想法,让邓大人做军委主席,很明显的,是因为他的权威比较高,就如你所说:他的智慧是高的,他的经验也是比较丰富的,大家对他都是心悦诚服的。那为什么不乘他健康的时候,就干脆把军委的工作让你(胡耀邦)接过来,由你(胡耀邦)做军委主席,不是更好吗?……
胡:我不会有这个误会的。
陆:对对,我是从整个局面考虑。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不敢领教的。但作为一个中国人,希望大陆和台湾都不要发生动乱。……你们看胡耀邦做了军委主席了,邓大人又健在,他(邓小平)也仍在上面做出正确的决策,即使万一发生了他(邓小平)提前去见马克思,政局仍然是非常稳定的。为什么一定要到他(邓小平)去见马克思的那一天,你(胡耀邦)阁下才来做呢?
胡:我们倒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我们想的是小平同志的健康。
陆:是的,我知道。……
胡:我们两个人(指他和赵紫阳)事情比较多,也的确比较忙。而老实说,现在军队的事情并不很多,又不打仗,边境上有点事,也不十分严重,不管是南是北,都比较平静。但照顾到军内历来的论资排辈习惯,就让他(邓小平)兼任了……
陆铿还"冒昧地"向总书记提出想与被罢官的王若水见一面,请总书记予以关照。胡耀邦马上回答:可以嘛,怎么不可以呢?他还是我们的同志嘛!陆铿说:他的确是你们的宝啊!胡耀邦就向他解释,对所谓"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这种提法,今后再也不用了!
关于台湾问题,胡耀邦说,"国际上谁都知道我们没有力量。""连封锁力量现在也还不够。""再过七八年上十年,我们经济上强大了,国防现代化也就有办法了……那对你就是要带一点强制性了"(这段话后来引起美、台的强烈反应)。
采访结束时,据陆铿的描写,他与胡耀邦有惺惺相惜之感。
陆回港后即写此次采访文章,胡耀邦知道后曾叫人带话给陆铿,"我不干涉你发表文章,但不是我说的每句话你都要发表。"但是,接不接受陆铿采访由胡耀邦说了算,如何发表却由不得总书记了。总书记大概做梦也没想到的--陆铿把所有采访的话都写出来了。
陆铿将此次采访整理为《胡耀邦访问记》,洋洋两万多字。全文计划发表在1985年6月1日发行的《百姓》杂志上刊登。5月29日,时任许家屯社长助理并负责与陆铿联络的耿燕(耿飙女儿)向陆铿问及能否"先睹为快",陆说可以,于是拿到了清样。耿燕拿到清样后立即报告许家屯,许认为关系重大,由于那时还没有传真机,许即派专人乘飞机将清样送交北京,并电请中央办公厅帮助,让来人立即见到胡耀邦,听取胡阅读访问记后的意见。胡耀邦第二天便阅读了清样,在文字上做了七处修改,专人携稿第三天便回到了香港。
香港新华分社(港澳工委的对外称呼)正副秘书长即面见陆铿,要求文章按总书记的意见改动后发表。但陆铿表示杂志已经付印,拒绝改动--这一点大概也是总书记做梦也没想到的;不过陆还是当场给胡耀邦写了一个简函说明情况,算是给总书记一个面子。
这篇号称"原计原味,原话原貌"的访谈录终于按期和盘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