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辐四世同堂 93岁前不做寿
车老20岁结婚,与夫人携手走过70余载,共育儿女8个,全部“成才成器”。
车老雷打不动的是最爱看“动物世界”和“新闻联播”。他的思想也不守旧,孙女拿来手提电脑,车老琢磨了很久,感叹时代巨变:“这玩意高科技”。
2006年,从不做寿的车辐首次破例。既庆祝车辐夫妇93岁寿辰,又纪念结婚73周年(右图)。
不知车辐 就如同不识成都
九十岁还在“馋”“除了钉子,啥都嚼得动”
“成都所有的吃法,车辐都熟悉。成都所有的名厨,车辐都熟悉。”
车辐还有一个特大爱好:吃。当年他当记者时,只要省外那些文化、演艺名人到成都来,他就总是请人吃,曾经陪白杨、赵丹、小丁、方成等文化演艺界的人士吃遍了成都的小吃。自称业余美食家的他虽已九旬,但自我评价“除了钉子,啥都嚼得动”。夫妻肺片要吃双份,甜烧白也不得虚,轮椅推上街,一路上要买两个蛋卷冰淇淋且行且吃。有几次看电视睡着了,手里还拿着半边桃酥,醒来又接着吃。
车辐的一生,不仅吃出了味道,吃出了江湖义气,更吃出了境界。90岁的车辐仍然笔耕不辍,推出了他的20余万字的《川菜杂谈》。书中自称为“好吃嘴”的车老,不仅把他多年来总结下来的川菜绝活毫无保留地展现给读者们,而且还收录了不少车老写的名人谈川菜的文章。在“名人谈川菜”中提到,艾芜老对家乡新繁泡菜情有独钟;而李劼人对吃川菜更是在于会吃、会做,难得的是他还喜欢将吃到的川菜精到处用文字记载下来。诸如此类的小故事,把名人的“小隐私”一一“揭发”。他 是 作 家川话写奇书 不逊巴尔扎克
坚持写作、写日记是车辐半个多世纪来的最大爱好,他说,写东西相当于“吃零食”,不经常嚼着一点,心头不安逸。车辐自我评价:我一直坚持写日记,近70年来写的日记已有近千万字,从文字数量上看,不逊于巴尔扎克。他受故友李劼人写《死水微澜》的启发,用诙谐生动的成都方言,将上世纪二十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一位女艺人的遭遇写成小说,内容中的陈年往事大多来源于日记,文中原型为四川清音名伶李月秋。
名为《锦城旧事》的这部书共计三十万字,主线写一位锦城歌女的遭遇,其中描写了旧时成都的方方面面,有袍哥大爷、文人骚客、旧时官僚、底层贫民的市井生活……
由于方言难懂,一些“黑话(袍哥语言)”连川人也摸不着边,因此,书中有大量注解,由四川民族出版社的一位专家担纲注释,注释条目达八百多条。这样,既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又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