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震从事地质工作的主要成就
秦震从事地质工作的主要成就
秦震少年时代是在战乱中于矿山度过的,因而萌生了长大学地质的志向。秦震在大学地质系毕业,从事地质工作至今已整整53年,这期间虽然遇到无数次艰辛,但秦震始终坚持热爱祖国,热爱地质事业,不畏艰险,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学风正派。从而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的有:
1、1955年 1月 开始,在攀枝花铁矿的矿区勘探和外围普查工作中,紧紧抓住两大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对已知攀枝花矿区进行勘探,作典型解剖,查明了辉长岩体沿康滇地轴深大断裂带分布,矿体位于各个辉长岩体韵律旋回的底部。通过对矿石物质组分的研究查明了矿石中的铁、钛、钒、铜、钴、镍、钪的赋存形态,发现铁矿物中含有高含量的微细片状钛矿物,不能通过选矿分离,对这种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利用,需通过冶炼技术试验加以解决,探明攀枝花矿区是一个铁矿石储量15亿吨,二氧化碳1.5亿吨,五氧化二钒379万吨的特大型钒钛磁铁矿床;第二个环节是运用对勘探矿区查明的成矿特征,在相似的地质环境的地段进行找矿。新发现了红格、白马、太和等矿区,全区铁矿石总远景储量可达50亿吨(已为后来的勘探所证实)。到1958年6月,仅用三年多的时间,就提交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储量计算报告书》。为中央决策在我国西南建设攀枝花大型钢铁基地提供了地质资料依据。攀枝花钢铁公司1964年开始建设,1970年出铁,1971年出钢,1974年出钢材,现在
的攀枝花市已成为50万人口的钒、钛、钢铁新城,社会经济效益十分巨大。攀枝花铁矿勘探队1980年被地质部、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功勋地质队称号,秦震因此于1982年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全国科学授奖大会,国务院决定从1991年7月起发给政府特殊津贴。秦震2003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2009年,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授予秦震“荣誉市民”称号。
2、经过攀枝花铁矿矿区勘探和外围普查的实践以后,秦震深感成矿预测和以矿质来源、成矿作用和成矿场所为基本要素的对矿床分类研究的重要性,其目的是为了找矿,是为了发现更多的工业矿床。
1950年秦震到重庆白市驿地质实习时首次发现重晶石脉,1984年再到铜梁玉峡天青石型锶矿研究时认为:该区有多个碳酸盐岩含锶丰富是主要的锶矿源层;华蓥山深断裂以东为一热田,具备了热卤水成矿的物化条件;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四段之膏质藻层纹白云岩富含有机质、孔隙发育、有利热卤水中锶的交代成矿,因而部署在该区各背斜轴部寻找有重晶石和方解石脉分布的地段,进行深部找矿。结果陆续发现陈家坡、宋家湾、斑竹林、黄泥堡、仰天窝等大中型锶矿床及十多个矿点。现在该区已成为秦震国天青石型锶矿重要开发基地。
1956年秦震在攀枝花铁矿外围普查中发现的中坝石墨矿,1990年经勘探后查明矿床为前震旦系康定群冷水关组被其后的花岗混合岩侵入而形成的片岩型沉积变质石墨矿床。沿康滇地轴中段冷水关组在大片花岗岩中多有零星分布,部署据以找矿,果然新发现了大箐沟、新生乡等多处石墨矿床,远景极大。
1986年野外队同志评价冕宁牦牛坪铅矿点时感到困难要秦震去出出主意,秦震一看是稀土矿中的伴生铅,应作稀土矿评价,经研究后提出沿康滇地轴中段几条断裂带,结合放射性г异常地段,化探圈出的La-Ce-Mo-Pb异常地段,重砂测量圈出的钍石-氟碳铈矿重晶石异常地段,特别是几种异常重叠出现的地段,作为靶区直接进行找矿。据此很快找到大陆氟碳铈矿区,一看,原来是早年找铀矿时放弃的一个矿点,足见单打一找矿的危害。现在该区已成为我国南方稀土开采、深加工、出口、科研、新产品开发一条龙基地。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1959年秦震对綦江式铁矿成矿特征研究时,体会到从岩相古地里研究论证铁、铝、硫、磷等沉积矿床的分布和找矿方向的重要性。在勘探綦江铁矿之后,秦震否定再对巴县接龙场铁矿进行勘探,因其沉积盆地规模小、矿石贫。1974年在编制兴文县新华硫铁矿生产勘探报告时,发现该区硫铁矿沿康滇地轴东侧晚二叠世玄武岩喷发范围的东侧分布,1989年经勘查证实,该区储量达38亿吨,位居全国首位,是我国五大硫铁矿山基地之一。1986年至1989年,在四川全省煤炭远景调查工作中,查明晚二叠纪时康滇山地是当时的物源区,向东为风化残积低平广阔平原,是晚二叠世聚煤盆地,其中次级隆起和拗陷,控制着煤层分布范围,从而查明川南尚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若尔盖泥炭区经深钻查明是个向北逐渐沉降的沼泽盆地,远景储量达19亿吨,居全国之首。
3、1990年以后,秦震从事区域矿产资源的勘察开发发展战略和技术经济评价研究,先后提交了以下成果:《四川省矿产资源地质技术经济条件分析和地质勘查发展战略研究》(1990)、《四川省攀西地区矿产资源技术经济评价》(1992)、《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可行性研究》(1993)、《四川省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研究》(1994)、《四川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可持续发展战略》(1998)、《四川省矿业跨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1998)。这些成果都是应有关方面需要而立项进行研究的,大都已转化为生产力,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秦震自己也深感能把五十多年的野外地质工作经验,为祖国地质工作和经济建设献计献策,贡献力量而感到欣慰。
4、秦震在读大学时,李四光教授的《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向》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从那以后,有关地质力学的书秦震均尽力购读,起初用于研究矿山构造问题,觉得很有成效,以后逐渐用于研究工程地质问题,都取得了特别重要的效果。例如:1959年对重庆钢铁公司650立方新建高炉厂区滑坡的发现与处理,1975年对崇庆县文锦江水电站引水隧洞工程地质调查,以及对长江航道鸡扒子滑坡和重庆华蓥山滑坡的调查处理等。其珍贵之处在于运用地质力学配套解析,可以确定软弱结构面的部位和空间展布,有利于采取增加其稳定性的措施。秦震亲自或参与调查处理的上述工程,有的已建成近半个世纪,至今使用正常。